王大宝仕宦交游论略

2020-01-18 10:16蔡静函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交游抗金潮州

蔡静函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王大宝,字元龟,潮州海阳汤头(今广东潮州)人,宋建炎初年,参加廷试,摘得榜眼。王大宝仕宦一生,不畏权贵,直言敢谏,坚持抗金之见,成为潮州名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如今在潮仍有颇高声誉。历任南雄州教授,枢密院计议,差监登闻鼓院等职,王大宝对儒学颇有研究,尤长于易学,著有《谏垣奏议》《毛诗国风证义》《诗解》《王元龟遗文》等,后人将他与崔与之、李昂英等同尊为“岭南六先生”,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对于王大宝其人其事的表述,较多见于传记当中。《宋史》编撰者将王大宝与刘珙、范成大等直臣同传。[1]11297-11857《潮州府志》[2]827-828《海阳县志》[3]《粤大记》[4]《大明一统志》等史书中均有其传。今人张其凡在其《宋代潮州名宦王大宝》[5]中概述了王大宝的一生仕宦之途,但并无评价。

饶宗颐《潮州先贤像传》也对他作出较高的肯定。[6]曾楚楠在其《士林仪表王大宝》中,将王大宝为人处世的准则概括为“襟怀磊落,不趋炎附势,不随世俗浮沉”[7],文中评价王大宝为坚定不移的抗金派、勤政为民的循吏和学术卓有所成的儒士。此外,曾骐、盛创武在《王大宝墓前石刻的考古文物价值》一文中着重论述王大宝墓的考古文物价值。[8]由于涉及王大宝的史料较为零散和缺乏,学界对于王大宝的研究仍不够全面和完善,目前并无专著的出现。

一、王大宝其人及政治主张

王大宝性格光明磊落,不惧权贵,也正因为如此,王大宝在其仕宦生涯中能一直保持着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孝宗隆兴年间,王大宝“首论朱倬、沈该之罪皆行其言。汪澈督师荆、襄,大宝劾其不能节制,坐视方城之败,疏再上,澈落职谪台州”[1]11857。汪澈虽与王大宝同属主战派,但王大宝秉公执法,直言其罪,可见其刚正之性格。且不论王大宝上疏所论是否切当,这种能够直言当朝权贵的魄力是宋代文臣一贯的风采,亦是王大宝个人的性格使然。

王大宝力主抗金,他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孝宗即位之初,王大宝便曾上言皇帝:“愿陛下念祖宗积累之业,痛河朔陷溺之民,革奸蠧未除之宿弊,笃缉熙光明之圣学,内修外攘,断然行之,则中兴之功,可指日冀矣。”①参见(明)郭棐:《粤大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466-467页。言明国家正处恢复昌盛之机,国人恢复旧邦的愿望依然强烈。在符离之败后,宰相汤思退:“议罢督府,力请讲和,大宝奏谓:‘今国事莫大于恢复,莫仇于金敌,莫难于攻守,莫审于用人。”[1]11857王大宝自始至终主张北伐抗金,在主和派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依旧积极上书,据理力争,极言恢复故土之迫切、北伐抗金之紧急,力陈讲和之弊。在这种谏而不得的情况之下,王大宝只能“寻请致仕”[1]11858。王大宝归乡家居,病重之时,仍然不忘恢复之抱负,叹曰:“大恩未报,中原虽戴宋未忘,玩岁愒月,恢复之期,恐非日月可冀也。”[2]828其情甚为哀切。

正如王十朋记忆中的王大宝“身虽可屈,肠不减刚”[9]1005一样,王大宝即使冒着降职的可能性,也依旧直言敢书,“以长谏垣,以肃周行,正色立朝,谔谔以昌,笔端凛然,不赦豺狼,言如蓍龟,去有芬香”[9]1005。孝宗皇帝亦嘉奖其“有淳深之学,刚毅之操,顷在言路,不畏强御,直谅之声闻天下”②参见(明)郭棐:《粤大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466-467页。。王大宝光明磊落、直言敢谏的性格和他力主抗金的政治主张,是其一生所坚守的底线,同时也是其交游过程中的重要标准。

二、王大宝仕宦期间的交游情况

王大宝历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孝宗五朝,亲身经历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和南宋杭州政权的建立,始终胸怀家国之忧和希望恢复大统的愿望。于其仕宦之中,所结交之人,不为升官发财,而为志趣相投。

(一)早期交游

王大宝年少聪颖,早年入贡国子监。其早期之交游,以同年为主。结交之人年纪相仿,且有相似之学术造诣与相同之政治抱负,如张浚、胡铨等。

1.张王之好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张浚早年曾入读太学,于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第,曾多次领军职,官至宰相,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虽身居要职,但对于靖康之耻仍铭记于心,“每奏对,必言仇耻之大,反复再三,上未尝不改容流涕”[1]11305,可见其恢复中华之迫切。

张浚年幼王大宝三岁,早年入太学,政和年间的进士。王大宝则于“政和间,贡辟雍”[1]11856,由此推测政和年间,年纪相仿且同为太学生的张浚和王大宝可能已经相识。绍兴十六年(1146),王大宝起知连州(今广东清远境内),张浚因受朝中秦桧等人的排挤,亦谪居于此。张浚知道王大宝文章学识颇有见地,便令其儿子张栻跟从他学习经义。谪居连州的张浚生活拮据,王大宝便将其经制钱拿出来接济张浚。浚曰:“如累君何?大宝不为变。”[1]11856王大宝不趋炎附势,也不随波逐流,结交友朋仅凭学识品行,并不惧怕为当权者所嫉恨从而受到牵连,可见其行事风格光明磊落,了无顾忌。而在朝为官,王大宝与张浚均为主战派,政见相同,王大宝多次为张浚而上奏疏,因而触犯权贵。隆兴元年(1163),主战派重新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张浚也因此得以重新起用为都督,王大宝“力赞其议”[1]11857,支持北伐抗金。符离之败后,群臣生起忧惧之心,主和派随即抬头,“群言汹汹”[1]11857,颇多微辞。王大宝见状,挺身直言:“危疑之际,非果断持重,何以息横议。”[1]11857力陈在此危难关头,更应当继续北伐抗金,以此来平息众议。在不利于自己仕途的情况之下,王大宝依然能坚持己见,力挺好友。可见,两人交情非同一般。

2.胡王之交

胡铨,字邦衡,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生于崇宁元年(1102),南宋四名臣之一。建炎二年(1129)登科,排名第五,与王大宝为同年进士,两人大致于此时结识。胡铨为人刚直,以直谅见称。登科之时“策万余言,高宗见而异之,将冠之多士,有忌其直者,移置第五”[1]11579,可见一斑。胡铨初出茅庐之时,就已经彰显出其正直之本性,为官期间,也是直言敢谏,不畏强权。在对金态度上,也一直坚持不做议和,是一个积极的主战派。胡铨与王大宝,性格颇为相似,政见也大致相同,虽于史料之中并无其交游之细节,但据胡铨奏疏等文字遗留,亦可见二人之情谊。

符离之败后,孝宗转而议和,王大宝三上奏疏无果,自请致仕。恰逢诏问政事阙失,胡铨上书千言,感慨道:“陛下自即位以来,号召逐客,与臣同召者张焘、辛次膺、王大宝、王十朋,今焘去矣,次膺去矣,十朋去矣,大宝又将去,惟 臣 在 尔。”[1]11584王 大 宝 于 乾 道 六 年(1170)病逝于家乡潮州,胡铨于乾道七年获准归家,可想而知此时胡铨仍在任上。大宝病逝,胡铨为其作墓志铭,回忆起当年“公三抗疏,面折力诋。触宰相嗔,左官司马。引疾丐归,诏留不可”的情景,王大宝“回首谓铨,君遂孤立。相顾泫然,作新亭泣”①参见黄挺、马明达:《潮汕金石文征(宋元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12页。可见,王大宝与胡铨在政治上是相互扶持的。在其文中,胡铨也赞扬王大宝力主抗金的坚定,亦对其逝世表达了哀思。

胡铨于学术上善于经易,著有《易》《春秋》《周礼》《礼记解》等书。王大宝亦善于经易,有《周易证义》十卷,《谏垣奏议》六卷,《毛诗国风证义》六卷,《经筵讲义》二卷,《遗文》十五卷,另有《诗解》《书解》《易解》等著作。高宗曾称赞其“留意经术,其书甚可采”[1]11856。可惜这些著作均已散佚,不复存在。可见,在学术上,胡铨与王大宝也是同道中人,自然有共同探讨之话题。

(二)晚期交游

王大宝虽少年得志,历经五朝,但其仕途坎坷,起起伏伏,多次因劝谏不得而致仕归家。在其仕途后期,所结交之人,如赵鼎、王十朋等,均为政见相同、坚持抗金的忠义之辈,有惺惺相惜之感。

1.赵王之好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今山西运城境内)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与张浚身世相同,赵鼎四岁而孤,由母亲樊氏带大,崇宁五年(1106)登进士科,数度拜相。由于赵鼎也是坚定的抗金派,因此多次遭排挤被贬。

绍兴八年(1138),王大宝乞归乡,赋闲归家。时宰相赵鼎也因反对和议,为秦桧所构陷,罢相谪潮。这成为了王大宝与赵鼎交游的契机。当时人唯恐受其牵连,不敢与赵鼎交游时,王大宝却泰然处之,每日前往赵鼎住处讲习《论语》,不为时语所动。赵鼎感慨往昔所荐举之人无一人前来,唯独王大宝一人仍不避嫌,愿意与之交游,赵鼎赞曰:“过人远矣。”[1]11856关于这段史实,《(嘉靖)潮州府志》中还记载有这样一段文字:“鼎曰:‘君昔监鼓院,以人有谗者,今观君文章学识,直谅刚正,廷臣无出其右,抑何污也。’且问欲知谗者名否?宝曰:‘不欲知。’鼎亦贤之。”[2]827赵鼎身为宰相之时,王大宝正监管登闻鼓院,赵鼎对王大宝并不熟识,只是曾听到有人贬低王大宝。等到贬谪潮州,与王大宝加深交流之后,赵鼎才发现其不似谗言所说,事实上王大宝文章学识卓越,赵鼎认为朝廷众臣无人能与之相比,给予了王大宝高度的评价。从这段史料中也可推测出王大宝在朝时并不热衷于结交权贵,淡泊名利,性格光明磊落而至人所谗。知道曾有人污蔑自己的时候,王大宝也并不想知道其人姓名,可见其行事磊落光明,不屑于与小人置气。可见,王大宝的交游范围并不是权贵达人,而是志趣相投、内心钦佩之人。

2.二王之交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人,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状元及第,已四十六岁。王十朋为人刚直,勤政为民,爱民如子,所到之处均受爱戴,离任之时亦受百姓挽留相送。在朝为官,王十朋也是一个主战派,力抗议和。王十朋虽年幼王大宝将近20 岁,两人同朝为官不过十余载,在很多方面却有相似之处。其一,在政见上,二王均力主抗金。其二,在性格上,均不畏强权,直言敢谏。其三,在学术上,两人均推崇韩愈之学。

王十朋与王大宝相识相知,其交游之史实多见于王十朋的著作《梅溪集》中。王大宝曾知温州军州事,《乾隆温州府志》中记载王大宝是以直敷文阁的身份出知温州,但并无确切时间。王十朋则曾写下《送王司业元龟守永嘉》一文,赠予王大宝,全文如下:

中兴天子初龙翔,临轩策士当维扬。艰难果见异人出,龙虎甲乙俱非常。先生大对过晁董,指切时务言激昂。麟经绝笔二千载,收拾纸上生光芒。自从曲江到今日,劲气独得南方强。权门用事手可炙,申枨亦减平生刚。先生闭门玩爻象,簸弄日月潮之阳。帝忧南国命共理,袁连二政俱循良。公道方行正人用,诏起韩愈师虞庠。先生不作进学解,直言慷慨投封章。一麾出守山水郡,十行诏墨加恩光。东嘉得贤类京兆,前政有张今有王。张公到官席未煖,犹有遗爱如甘棠。先生况是儒宗师,敛此大惠施一方。入境愿问民疾苦,下车宜诛吏奸赃。首延璆孺坐贤榻,无使杨墨登门墙。河内借恂岂容久,宸衷念贾殊未忘。鲰生抠衣恨太晚,执经未获时登堂。私心窃喜父母国,圣恩特许来龚黄。愿同何坚首率化,归见颍川鸣凤凰。[9]124

文中王十朋称王大宝为先生,对其学术及为政品行均作出相应的评价,对其将赴任自己的家乡温州,也给予了中肯的建议。王十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王大宝的熟悉,可见二人颇有交情。王十朋调任福建泉州知府任上,亦曾前往潮州,拜会王大宝。王大宝病故之后,王十朋作《祭潮州王尚书文》一文祭奠,文中有:“名德益尊,如曲江张,如余襄公,如日南姜;盍归乎来,弼谐赞襄。”[9]1005将王大宝比作大唐开元名相张九龄等人,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因其二人品行官职相似,均有直言敢谏之色,时人将之并称“二王”。

三、王大宝仕宦交游的影响

一个人的交友范围,是研究其志趣品行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也会对其人生履历产生一定的影响。于王大宝的交游之中,能窥其品行志趣,亦能展现岭南官员的风采。

(一)交游对其仕途的影响

王大宝起起伏伏的仕途,围绕着一个重要且关键的问题:宋金关系。是战抑或是求和,是南宋时期与金之间的一个外交主旋律。王大宝在这个大环境之下,其交游的对象离不开这个旋律,其起伏的仕途亦与这旋律息息相关。

王大宝仕途一生,始终坚持抗金。其交游的对象,如张浚、赵鼎、王十朋、胡铨等人,均为抗金一派。当统治者倾向于抗金时,王大宝的仕途也变得更加的顺利。如孝宗即位之后,锐意进取,决意北伐收复故土,起用张浚,王大宝也因上言抗金而升任为右谏议大夫。在遭受符离之败之后,孝宗被迫转而言和,王大宝三谏不得而致仕。时胡铨为起居郎,奏曰:“近日王十朋、王大宝相继引去,非国之福。”[1]11857可见,王十朋也因主和派占据上风,自己不得志而辞官。即使影响到自己的仕途,王大宝也依旧保持本心,与志趣相投之人结交。王大宝知袁州时,沈清臣因反对和议而被贬沅洲,赴任时途径袁州,王大宝留他小住几日。下属见此感到非常担忧,暗中提醒王大宝其行为“恐触丞相怒”[10],王大宝听后,笑而不答,依然如故。在风口浪尖之上,王大宝能够顾念昔日同僚情义,毫不避讳,亦可见其行事磊落,光明正大。

(二)提高了岭南士人的影响力

王大宝仕宦一生的交游,体现其个人志趣和政治倾向的同时,也在其交游中向世人展现了其个人的社会担当和人格魅力,对提高两宋时期岭南士人的影响力,有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杨万里曾在赴任临安府教授途中偶遇辞官回乡的王大宝,他写下了《道逢王元龟阁学》:“秋月才升却雾中,先生更去恐群空。古谁云远今犹古,公亦安知世重公?轩晃何缘关此老?江山所过总清风。我行安用相逢得,不得趋隅又北东!”[11]杨万里称赞了王大宝力主抗战的政见,对其一心为国着想、心无旁骛淡泊名利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杨万里《揭阳道中》还曾由衷感慨道“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杨万里之所以对潮州有如此的改观,与其所结交的士人(如王大宝)所展现出来的担当与个人魅力是分不开关系的。

王大宝与张浚交好,因此在张浚的安排下,年仅十四岁的张栻便跟随王大宝学习。张栻其人,曾主管岳麓书院教事,湖湘学派的奠基人,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成为一代理学大宗。张栻早年主要受学于父亲,接受的是家庭式教育,而王大宝能在张栻年幼之时成为他的老师,对其日后在理学上的成就亦有启蒙之功。王大宝虽善于经易,可惜所著均已亡佚,后人难以窥得其学术造诣。王大宝能够得张浚青睐,成为张栻之师,可见张浚对其水平的认可,亦可见其学术见识之不凡。可见王大宝学术功底之不俗。高宗便曾言:“大宝留意经术,其书甚可采,可与内除。”[1]11856王十朋亦在赠王大宝的诗文中提到“麟经绝笔二千载,收拾纸上生光芒”[9]124,肯定了王大宝在儒家经典上的造诣。王大宝作为两宋时期岭南地区唯一的榜眼,其在交游上所展现出来的学术水平,得到了肯定,对岭南地区士人在学术上的影响力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时,王大宝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模范的作用,成为潮州子弟争相学习的对象和榜样。至今,仍是潮州大地上口口相传的历史名人。今人吴道镕在《广东文征》中指出:“盖吾粤宋南渡后,高、孝两朝人物,当以大宝为首屈一指,不止‘潮州八贤之冠也’。”

四、结 语

从王大宝仕宦期间的交游来看,大致有两个特征,一为忠义刚直之辈,一为有力主抗金、恢复失地之志。不管是王十朋、胡铨,还是张浚、赵鼎等人,均为当朝抗金之主要支持者,这些人或多或少均有交集,彼此之间都存在交游。王大宝与这些人交游,正说明其彼此志趣相投,或政见一致。从这些人的品行,亦可窥得王大宝之品行。王大宝的性格颇为特立独行,不为时势所限,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与被贬谪的朝臣泰然处之,亦不遮遮掩掩,行事光明磊落,不惧权贵。朋友陷入困境之中,王大宝也能慷慨解囊,既不惧权贵,亦不吝其所得。在关键时刻也能挺身而出,与好友站在同一战线上,即使因此而招致不满之声,也依旧直言不讳,可见其并非热衷名利之人。王十朋称其在“权臣用事”[9]1005之时,能够“明哲自将,潜心稽古”[9]1005。在同僚好友眼中,王大宝也是一个能保有本心之人。王十朋也曾指出王大宝“说书崇政,屡上封章,帝嘉其直,人指曰狂”[9]1005“指切时务言激昂”[9]124。王大宝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在常人眼里有些狂妄,这也导致他有时为人过于疏率,考虑不周,不顾后果,为其在仕宦生涯中最终遭到同僚弹劾、诏令致仕埋下伏笔。尽管如此,王大宝这种正气凛然的形象依旧是值得后代称赞和学习。

猜你喜欢
交游抗金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岳飞大破金兀术
潮州手拉壶“潮韵”的文化意义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柳诒徵与镇江名流交游略考
浅谈刘禹锡交游与创作之间的具体联系
顾梦游与方文交游考论
清代辽东诗人戴亨交游考
岳母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