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整合教学研究

2020-01-18 06:32:12程如林魏书彬邵玉金
关键词:教育领域显性隐性

程如林, 魏书彬, 邵玉金

(1.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教师发展中心, 江苏 淮安 223100; 2.江苏省洪泽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淮安 223100; 3.江苏省洪泽中学, 江苏 淮安 223100)

1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基本概念

1.1 哲学体系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1959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出版了其个人著作《人之研究》,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知识,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1]。

我国学者王方华教授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知识管理论》一书中指出: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真实的语言明确表达的,表达方式可以是书面陈述、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这种知识能够正式地、方便地在人们之间传递和交流。而隐性知识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信念、观点和价值观的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公式化和明晰化[2]。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显性知识是可以进行表达的知识,表达的形式可以是语言、文字、符号、图像、图表、图片、编码、手势、音频、视频等;而隐性知识是难以通过这些形式进行表达的,它是不可言传但可意会的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矛盾统一体。显性知识对人的成长固然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当前的、短期的,而隐性知识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终生的。

1.2 高中教学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我国学者石中英教授对教育领域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了深入研究,著有《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他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从类型上说,既存在着教师的隐性知识,也存在着学生的隐性知识;既存在着有关具体的教学内容的隐性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隐性知识,还存在着有关师生交往和学生之间交往的隐性知识[3];等等。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高中教学中既存在大量的显性知识,又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课本上的陈述性知识是显性知识,教学实践中的过程性知识是隐性知识。高中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技能层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难以言明但可黙会的技能或技巧,可以形象化地称之为“诀窍”,源自个人的亲身体验,高度个性化。例如:演讲技能、表演技能、实验技能、手工技艺、思维技巧、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个人书画特长等,均属于此类知识。第二类是“情感层面”的隐性知识,包括个人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毅力、习惯、直觉、预感、灵感、心智模式及个人洞察力等。

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螺旋上升的矛盾统一体。显性知识是基础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根本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增长与运用会促进隐性知识的增长和发展,使隐性知识得到充实和优化,同样,隐性知识的增长与运用又会促进显性知识的增长和发展,使显性知识变得更为丰富、完善、系统化。

2.1 显性知识是基础性的知识,显性知识的增长促进隐性知识的增长

显性知识在人类文化传承、社会生产、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中,个人要适应时代发展,为社会作贡献,就要拥有丰富的显性知识。所以,一个人从出生以后,一般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学校学习,开始学习的是课本上的显性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显性知识的增长,个人的学习技能也随之增强了,而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习惯、思维技巧、兴趣爱好、心智模式等,并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优化和发展。不难发现,一个人拥有的显性知识越丰富,他的隐性知识就增长得越快。

2.2 隐性知识是根本性的知识,隐性知识的增长促进显性知识的增长

隐性知识作为一种能动的、智慧的、内在的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更有价值、更高层次的知识。它对显性知识的高效获取起着内在支撑作用;显性知识固然重要,但其习得的过程还是受到隐性知识的制约和支配,因为显性知识的习得是受个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综合能力、实验能力、表演能力、演讲能力、思维技巧、心智模式、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而这些因素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只要这些隐性知识增强了,显性知识的学习效率也就随之提高了。

3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理论模型——SECI模型

日本“知识创造理论之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对企业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于1995年合作发表了《创造知识的企业》[4]一书,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得到了业界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可归纳为“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内隐化”等四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Tacit to Tacit)的转化;

第二种情形:“外显化”(Externalization),是指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Tacit to Explicit)的转化;

第三种情形:“组合化”(Combination),是指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Explicit to Explicit)的转化;

第四种情形:“内隐化”(Internalization),是指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Explicit to Tacit)的转化。

需要指出的是,此转化模型是作者在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在商业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笔者认为,SECI模型虽然最初是在商业领域研究提出的,但因为教育领域也存在大量隐性知识,所以,此模型对教育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教育教学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师可将此模型引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参考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领域中的新情况创造性的加以运用,使此模型理论在教育领域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4 基于SECI模型构建的高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整合教学实践案例

笔者所在课题组尝试在高中教学中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整合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以下是部分教学实践案例。

4.1 隐性知识“社会化”教学实践案例

在教育领域中,隐性知识“社会化”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由于开展教学活动而实现的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潜移、默化现象,其实践意义是:通过“社会化”作用,促进学生进一步增长、优化个人的隐性知识。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拥有丰富的隐性知识,学生也拥有丰富的隐性知识,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传递是一项重要任务。由于隐性知识是根植于头脑深处的不可言传但可意会的知识,因此,教师很难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授隐性知识。简单地说,学生的隐性知识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亲身体验、感悟出来的。所以,教师要设法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让师生的隐性知识充分展现出来,并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实现师生隐性知识的进一步增长、优化。

案例1:高中体育课中的“球类”教学

以“篮球”为例,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先讲授篮球技术要领,再做示范动作,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训练,要求学生通过训练掌握相关动作技巧,并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先听老师所讲的技术要领,并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后,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模拟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先是模仿老师的单个动作,进行单项训练,然后尝试各个动作的组合运用、灵活运用;再下一步是各个动作的连贯性与协调性,之后是团队的协作配合。在训练过程中,学生真正体验和掌握了篮球运动的各项技术,还领略了其他同学的个人技巧,掌握了团队之间的配合技术,从而达到了增强个人篮球技艺和团队协作意识的效果。

反思:对教师来说,篮球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更要注重“实战训练”;对学生来说,不仅要听老师讲解技术要领,还要看老师做示范动作,更要亲身实践,模仿体验,才能领悟其中的诀窍,从而提高自己的个人技艺。另外,也只有通过实践训练,才能了解团队中其他同学的个人技巧,并在进一步训练中实现团队的默契配合。

4.2 隐性知识“外显化”教学实践案例

在教育领域中,隐性知识“外显化”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由于开展教学活动而发生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外显现象。其实践意义是:通过“外显化”作用,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系统掌握显性知识。

由于隐性知识具有内隐性、个体性等特征,因此,要实现师生隐性知识外显化,教师不仅自身要全身心投入,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动耳听、动眼看、动鼻闻、动嘴说、动手做、动腿跑、动脑想等,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可采用讨论、辩论、说唱、表演、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感受……总之,要让学生有个人表现的机会。

案例2:高中语文课中的“课本剧”教学

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在教学内容完成后,组织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改编、表演课本剧。从剧本改编到表演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分工协作,各人充分施展自己的特长,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改编剧本,美工基础好的学生制作道具,舞台经验丰富的学生担任导演,擅长表演的学生充当演员,等等。在整个过程中,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学生的个人禀赋充分彰显,这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反思:“课本剧”这样的教学形式,从本质上讲,就是盛行于国外的“项目学习”活动,优点在于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人。学生要进一步研读课本,揣摩角色,模仿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集中个人智慧,施展个人才华,完成个人角色。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智慧就会大放光彩,隐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隐性知识就会充分绽放出来。

4.3 显性知识“组合化”教学实践案例

在教育领域中,显性知识“组合化”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由于开展教学活动而发生的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融合、转化现象.其实践意义是:通过“组合化”作用,使显性知识得到充实、增长、优化和系统化.

在高中教学中,课本上的知识是显性知识,对不同学生来说,由于文化基础、智力水平、学习习惯、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因此,各人掌握的显性知识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是不完整的。每个学生的显性知识既有长板,也有短板,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显性知识进行交流、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充实、增长、优化和系统化的效果。

案例3:高中文化课中的“自学互教”活动

“自学互教”活动的操作流程是:教师将班级学生比较均衡地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5至6人,每个小组中均包含有成绩优秀、成绩中等和成绩一般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先让所有学生“自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后,小组内同学进行“互教”,对组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同学们互相指导,互相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常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互教”后,各学习小组汇报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针对这些疑难问题,进行集中教学。

反思: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学生文化基础有差异,采取“自学互教”模式后,一些常规的问题都由学生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教师解决起来就轻松了,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4.4 显性知识“内隐化”教学实践案例

在教育领域中,显性知识“内隐化”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由于开展教学活动而发生的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内隐现象。其实践意义是:通过“内隐化”作用,使个人的隐性知识得到充实、发展、优化。

在高中文科教学中,因为知识内容比较形象直观,教学方法强调鲜活的内容与生动的场景相结合,教师要让学生在多听、多读、多记、多写、多说、多演中体验、感受知识,以增强自己的感知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思辩能力等,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过程就是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

在高中理科教学中,因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深奥,教学方法强调抽象的内容与有趣的活动相结合,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发现、分析、归纳、综合、展示、交流中体会、领悟知识,并在总结反思中形成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判断,并最终沉淀为自己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技巧,这个过程就是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

案例4:高中语文课中的“诗词”教学

以唐诗教学为例,教师都非常重视“诵读”这种教学方法,根本原因就是这种教法可以实现显性知识的隐性化。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另外,通过诵读唐诗,还可感受到不同诗人的吟诗风格,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杜甫是现实主义风格,这种感受就是诵读之后沉淀在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反思:在高中语文、外语等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记、多写、多说、多演”不仅可以增长显性知识,还可以增强语感、体会语法、感受风土人情、陶冶个人情操、提升个人素养。

案例5:高中物理课中的“探究实验”教学

以探究“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为例,这是一节规律探究课,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在实验环境中组织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明确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之后绘制表格,记录数据,再通过作图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不仅掌握了实验原理,更体验了实验过程,领悟了实验方法,增强了实验技能,也就是实现了显性知识的隐性化。

反思:在“牛顿第二定律”这类实验探究课中,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实验内容本身,而是通过实验,增强实验技能,体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并产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通过实验沉淀下来的这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将对学生长远发展、终生发展产生长期地、深远地影响。学生毕业离校很多年过后,在学校学习的具体知识可能忘记了,但通过学校学习沉淀下来的技能、品质却永远地留下了,将造福个人一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5 结束语

在高中教学中,由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它们的相互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开展任何一项教学活动,一般都存在多种情形的转化,只是转化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有的侧重“社会化”,有的侧重“外显化”,有的侧重“组合化”,有的侧重“内隐化”,本文中所列举的各个案例都是侧重于某一种情形的转化,其他情形的转化也是存在的。

猜你喜欢
教育领域显性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3D显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1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功运行的三大机制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 03:53:28
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初步认识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 14: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