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殿忱
(北华大学 文学院,吉林 吉林132013)
《新唐书》卷一七五载:“张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荐之子。”[1]5246《旧唐书》卷一四九载:“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祖鷟,字文成。”[2]今按:《文献通考》称:“深州,战国时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地。汉为涿州地。后汉属安平国,桓帝以后为博陵郡。晋为博陵国。后魏为郡。北齐同。隋废郡置深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间二郡。唐复置深州,或为饶阳郡,属河北道。”[3]行政区划屡有变更,迄今深州、饶阳、安平、冀州等县(市、区),均隶属河北省衡水市。
史载:其曾祖张鷟“凡应八举,皆登甲科”,其文章被誉为“青钱”,其人得万选万中的“青钱学士”之美誉。其著作生前已传入新罗、日本,是位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人。其父张荐,精通《周官》《左传》,历任代宗、德宗二朝史馆编撰、御史中丞。终官工部侍郎,出使吐蕃,于吊祭使任上殉职,为唐蕃亲善做出贡献。
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的张又新,“时号‘张三头’,谓进士状头,弘词敕头,京兆解头”[4]620。考:唐代科举制度规定:乡贡系由地方选举后送到中央考试,即所谓“举进士”。进士及第后并非立即授官,而是要参加吏部组织的“博学弘词”“明经”“拔萃”等科的考试。也许是遗传基因与后天努力的共同作用,使张又新与其曾祖父张鷟都成了今人所戏称的“学霸”。明代胡震亨著《唐音癸签》卷二十八谈祖孙、父子文学并称时云“张鷟、张荐”“张荐、张又新”[5]。
智商颇高的张又新,在德行方面却遭时人诟病。《新唐书》称其“性倾邪”。《唐才子传》称:“其淫荡之行,率见于篇。尝曰:‘我少年擅美名,意不欲仕宦,惟得美妻,平生足矣。’娶杨虔州女,有德无色,殊怏怏。”[6]1392按:说“不欲仕宦”为假话,“惟得美妻”乃真心愿!《古今诗话》补充云:“既成婚,殊失所望,乃作《牡丹》诗云:‘牡丹一朵直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6]1394《唐诗纪事》又载:“又新尝作广陵从事,有酒妓,每致情焉。后二十年罢江南郡,舟道广陵。适李绅镇淮南,……宴遇殊厚。前所谓酒妓者犹在席,又新以指染酒,题盘上为词曰: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李即命妓歌以送酒。”[4]621《唐才子传》还称张又新与此歌妓偕老,评价“其狂斐类此”。
张又新为官,谄事宰相李逢吉,甘当其鹰犬。《资治通鉴》卷二四三穆宗长庆四年四月:“时李逢吉用事,所亲厚者:张又新、李仲言、李续之、李虞、刘栖楚、姜洽及拾遗张权舆、程昔范,又有从而附丽之者。时人恶逢吉者,目之为‘八关十六子’。”[7]
唐文宗李昂继位,即贬张又新为汀州刺史,李续之为涪州刺史。之后,张又新于唐武宗时又任江州刺史。周贺《投江州张郎中》诗中有“借山年涉闰,寝郡月逾旬”之句。考: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闰九月。另,《新唐书·地理志(五)》载:“江州浔阳郡……县三:浔阳,……南有甘棠湖,长庆二年刺史李渤筑,立斗门以蓄洩水势。东有秋水堤,大和三年刺史韦珩筑,西有断洪堤,会昌二年刺史张又新筑,以窒水害。”[1]1068看来,除了结党营私之外,他的为官履历上也记有些许政绩。此外,他还著有《煎茶水记》传世。后世称赞:可与陆羽所著《茶经》媲美。
两《唐书》又分别称:张又新“幼工文,善于傅会”和“善文辞”。宋代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收录张又新诗五首。除上文已引二首外,尚有三首。清代康熙朝设扬州诗局修纂《全唐诗》,将此三首诗复列于崔护名下,成了重出诗。其中一首又列晚唐诗人李群玉名下,成了重出之重出诗!今试予比勘,努力加以厘清之。
春事日已歇,池塘旷幽寻。
残红披独坠,初绿间浅深。
偃仰倦芳褥,顾步爱新阴。
谋春未及竟,夏初遽见侵。[4]620
诗后注:“倦”,原作“捲”,据汲古阁本及《全唐诗》改。今按:《全唐诗》题下注:“以下三首,一作崔护诗。”[8]1214检索《全唐诗》卷三六九崔护名下果有此诗,诗题亦全同。题下注:“以下三首,一作张又新诗。”诗中也只有两处异文:
“初绿”作“嫩绿”[8]919。按:与“残红”对举,“新绿”略输“嫩绿”一筹。因“嫩”已含“新”意,又更具养眼提神的鲜活与滋润。
“倦”作“捲”。今按:“偃仰”与“顾步”均是行动;而“倦”与“爱”则是心理感受。“捲”字大误!笔者由此大胆推测:《唐诗纪事》卷四十,崔护紧邻张又新。崔护此诗中的“捲”正从《唐诗纪事》而来。二人三首诗全部重出,乃系扬州诗局词臣工作不细,“错简”而致“张冠崔戴”!
崔护因一首《题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而名声大噪。道听途说的小说家们还将其编成爱情缠绵的故事,编入《丽情集》《本事诗》《太平广记》等书中[9]。寓目他书,未见张又新名下的三首诗。
另,《全唐诗》张又新、崔护名下此诗中的“步”字,均误刻作“歩”。研究文字学的人调侃道:日本可能脚长六趾的人不少。不然何以借用汉字“步”时要多写一点成“歩”?原来,《说文解字》释“步”曰:“行也。从止相背。”[10]38今人的一步,古人称“跬”,迈两次脚才叫“步”。故《荀子·劝学篇》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古人“以‘止’为‘足’”,故有以上调侃。
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埛。
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
棲树回蔥蒨,笙歌转杳冥。
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穀雨萍。
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4]620
诗题,《全唐诗》无“裴”字,题下有注:“一作李群玉诗。”翻检《全唐诗》卷五六九李群玉名下果有此诗。题中“裴”作“裵”、“泛”作“汎”。题下注:“一作张又新诗。”
自此,一诗三作者,下面以“崔诗”“李诗”之省称加以区别。按:“崔诗”无注,据此可以认为张又新诗与晚唐李群玉诗“重出”,系误收入“李诗”中。
“崔诗”题中亦有“裵”字。考:《说文解字》释“裵”:“长衣貌。从衣,非声。”下有注:“臣铉等案:《汉书》‘裵回’用此,今俗作‘徘徊’,非是。”[10]172文字发展至今,“徘徊”已为规范词而“裵回”只存在于古代文献中。再说“裵”字,《中华大字典·衣部》:“裴,本作裵”。另云:“姓也。《集韵》:伯益之后封乡,因以为氏。后乃去邑从衣,故今姓作裴。”[11]2006权衡题中有无“裴”字,自然有之佳。疑脱此字,与前一“陪”字有关。
又“汎”字,据国家1955年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之规定,为“泛”之异体字。一般情况下不再使用。又,下文所言正异体字,除有说明者之外,均依据此表不再加以注明。
“埛”,上引诸诗皆作“坰”,是。《尔雅·释地》:“林外谓之坰。”[12]“坰、埛”似可与正异体字“炯、烱”类比。
“綵”,今已为“彩”之异体字。
“綉”,上引诸诗皆作“繡”,按“綉、繡”为正异体字,而今“綉”又简化作“绣”。
“棲树”,“崔诗”作“林树”,“李诗”作“林榭”。按:与“笙歌”对举,幽林亭榭大胜“林树”与“棲树”。又“棲”字今已为“栖”之异体字。
“迴”,“李诗”作“回”。按:“回”为本字,“迴”为后起字。在旋转与回还的意义上通用。于此诗,两可。而举凡两可之字词,均应依从早出之书或版本。
“蔥”,今已为“葱”之异体字。“葱蒨”,青翠繁盛之貌。正状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之景色[13]。
“冥”,“李诗”作“㝠”。按:“冥、㝠”今为正异体字。
“翻”,《全唐诗》作“飜”[8]1215乃为“翻”之异体字。
“留”,上书作“畱”。按:“留、畱”今为正异体字。
“谁看”,“李诗”作“谁肻”。按:“肻”为“肯”之异体字。句意为三月五日长沙东湖的美景,已远胜出王羲之等先贤上巳日(三月三日)兰亭修禊的山水竹林之会。“李诗”“肻(肯)”下注:“一作‘看’。”于此语言环境,“看、肯”近义。倒是“谁”字值得称许。它使全诗的铺陈,在收束之处以反问句起了波澜,后又戛然而止。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
睡脸寒未开,嬾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
似醉煙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悮恐,枝弱禽惊践。
怅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4]620
“嬾”,今为“懒”之异体字,是文字学中歧视妇女之表现。犹如“姦(奸)、佞”等字。
“煙”,今为“烟”之异体字,系互换字中声符所致。
“泫”字,《全唐诗》均缺最后一笔,系当年回避康熙之名玄烨而为。属避讳字之一种。
“悮”,“同误,谬也。见《广韵》”[11]732,系换字中意符所致。
“怅”,“崔诗”作“长”。按:“长”似不若“怅”表意更准确。古代送别习俗有“折柳”之举,取“柳、留”谐音。故怅然有所失时,柳条任人攀折,“分别”便成了古诗词中习见的“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