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华,蔡景怡,孙瑞国
(1.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2.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廊坊065001)
近年来,我国陆续发布多个政策,提出农村振兴,拓宽农民除农业种植外的其他就业途径。尤其是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对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农民就业质量提出了硬性要求。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他们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因而与其他群体相比就业能力较低。如何通过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提高劳动技能、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奠定高层次高技能就业的知识基础,是其将来广域择业、快速就业、稳定守业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秩序尚不完善,教学机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并未针对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做出相应的调整,人群针对性差、适用性不足,亟待深入研究,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最先提出的。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1980年及其以后出生,后跟随父母外出务工或辍学后外出务工的人员。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笔者认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农村户籍人口,在农村出生成长,成年后到城市参加劳动,学历低且未获得城市的基本社会保障的人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1.5%,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占50.4%;“90后”占43.2%;“00后”占6.4%。①国家统计局.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9-04-29).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4/t2019 0429_1662268.html.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劳动者具有取得职业机会、维持在岗状态、实现职业发展晋升以及面对各种突发情况随机灵活应变的能力。就业能力包含获取工作的能力和维持工作的能力,是为了顺应社会变化和实现个体成长的需要,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当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初级阶段”时,他们的目的是获取职业机会,因而其就业能力需要与迁移的地域相适应,要掌握与迁移地经济产业、生产生活模式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实际情况中,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由于其职业技能低、文化素养不足,只能前往一些对劳动技能、文化素养无硬性要求的领域参加社会劳动,因此建筑业、家政服务业、零售服务业等基层岗位成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致使他们无法打破人际交往壁垒、快速融入城市。
当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向新市民转变阶段时,他们以保持现有职业机会并提升薪金福利为目标,其就业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要想提升其个人就业能力,就需要在职业层次、相近行业转型方面得到提升。在这种需求下,就要求新生代农民工从普通工人向技术工人成长,从技术工人向技师发展,从普通技师向高级技师发展。职业层次的转变和收入水平的提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人口”转变的第一驱动力,最终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增长点。新增职业的多样化对劳动力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相应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前服务业的就业主力军,随着服务模式的不断丰富,其就业能力也要保持动态性提升的状态。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应该是动态的,必须能够满足市民化进程的需要,与城市化进程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涵盖专业技术和技能、长期的职业规划思路、良好的工作方式和人际交往等社会能力等。
为深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调研地点为河北省保定市,该市共有五个市辖区,考虑到竞秀区和莲池区为老城区,城市化水平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较多,故选取竞秀区和莲池区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统计对比调研结果,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现状做出分析,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一是接受职业教育意愿不强。在调研中,积极接受职业教育、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新生代农民工仅有40%,而其中能够进行自我投资、接受职业技能深造的较少。究其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兴趣、劳动优势不明确,对当前社会对特定岗位的特定职业技能要求不明晰,导致其无法选择恰当的劳动技能培训,也就不能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且当前职业培训费用较高,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较大障碍。因此,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仍处于“有工就打、有活就干”的体力型择业观层面,全面树立“做职业技术型人才”的择业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是职业规划不清晰。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一些“90后”及“00后”的年轻人不具备职业规划能力。一方面,由于其受教育水平低,社会认知能力较差,对职业发展路线无基本的概念;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职业规划的门槛较高,需要有较高的学历和职业技能,自己无法达到相应的水平。部分“80后”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发展有一定的规划,其目标行业主要为服务业。
三是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浅薄。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对职业的忠诚度与工作收益直接挂钩,守住做人的底线就是职业道德,例如诚实守信、做人本分,并表示当前岗位并未开展过职业道德培训。
一是专业知识和技术核心能力明显不足。本次调研发现,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受教育水平在中专、技校和高中的占总人数的79%,而且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其获得专业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在工作中自学或者跟随师傅学习。对比其他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拥有各级各类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比例少。学历低,加之并未受过专业化的培训,导致其专业知识和技术核心能力明显不足。
二是职业层次低,就业方式单一。本次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占比49.1%,主要为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占比50.5%,以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为主。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促转型、调结构的发展阶段,新生高层次岗位对专业技术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往往很难找到较高层次的工作,只能从事一些对专业知识要求较低的工作,例如快递、送餐等行业。
三是就业稳定性较差。在一年内工作变化过1次及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较高,达到50%以上,工作行业发生变化的新生代农民工高达60%,且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岗位发生变化的频率高于老一代农民工。由于跨领域换工作,且同一领域工作时间短导致农民工无法掌握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因而薪金水平低,职位满意度低,继而再次换工作,最终陷入无法稳定工作的恶性循环。
本次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表示自己的社交圈仅限于农民工范围,没有能力借助工作渠道进入新的社交网络,这间接导致其就业渠道闭塞,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与传统城市人口差距较大,缺乏城市归属感和文化自信,无法打破就业瓶颈。
职业教育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思想从小农模式向市民模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融入问题。首先,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个人发展意识,初步形成职业发展观念,提升个人职业规划的层次,拓展职业生涯的深度和广度。其次,通过职业素养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普及职业道德知识,传递终身学习的思想,养成技能升级、定期培训的学习习惯。
一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从劳动型人力向技术型人才转变。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专门化教育,针对性强,其目的是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承载着改善人力资本结构的重要功能。职业教育对进城农民工所进行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引导农民工精准识别、理智筛选就业信息,协助其做出相对合理的职业选择,增加城镇迁移的就业成功机率。结合市场需求,通过职业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其获得的文化知识针对性强、生产技术时代性强、管理知识也更为现代化。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人力向技术密集型人才的成功转化。可以说,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知识技能间的断裂进行了较为完善的补充。
二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从被选择方向选择方的就业角色转变。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青年时期,其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在城市生活的意愿更加强烈,其对生活的期望值一般不高,因此在城市中获得潜在收益的机会较大。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地域迁移,人际关系断裂,当前的交往范围受限,同时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距离,所以短时间内找到满意的工作较为困难。经过职业学习,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会增强,文化素养也会得到明显提升,适应工作岗位的速度会更快,职业转化能力也会更强,不但为其从次要劳动力转化为主要劳动力,从基础劳动岗位走向技术和管理岗位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个人就业打破传统建筑业和低端服务业的恶性闭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受职业教育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选择机会增多,可就业范围会拓宽,也会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五险一金等),劳动地位有所提升,就业稳定性不断增强。
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时,能突破社会关系网络的地缘局限和血缘局限,结识更多个体,进而丰富社会关系网络。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有价值的职业信息,实时把握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使城镇就业机会和职业改变的可能性增大,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能够增强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紧密度,缩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和城镇主流居民间的社会距离,使他们不断丰富在城镇的社会交往,并逐步融入到城市居民中,最终实现身份层面的社会融入,而非游离于城乡之间。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职业教育能够妥善解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因此要促进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应从增加培训渠道、完善培训内容、加强培训成果检验等方面,不断优化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策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转型升级。
鉴于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就存在厌学情绪,故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学习的思想意识,做好学习思想动员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宣传,让他们明确地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是个人获取职业技能的捷径,亦是必经之路,而职业技能是其未来就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聚集地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纸质媒介(报纸、海报等)、公益广告等传统媒体的方式宣传职业培训的益处,推广参加职业培训的相关渠道。同时,充分发挥当代流量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官方媒体账号等宣传技术型新生代农民工典型,为新生代农民工树立学习榜样和前进目标,使其意识到技术深造对就业的重要性;深入浅出地剖析适用于农民工的职业规划路径,并着重剖析职业教育对职业规划道路的意义;通过短片的形式展示不同职业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行为,引发新生代农民工对个人职业行为进行反思。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帮助其树立主动参加职业培训的意识,培养学习兴趣,彻底摒弃“学习无用论”。
考虑到当前职业培训相关费用较高,公益性的职业培训较少的情况,建议政府主导,与职业院校、社区、培训机构等展开合作,拓宽职业培训渠道。
建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职业院校、相关社区、技能培训机构形成合力,政府筹集资金为职业院校、社区、培训机构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提供物质保障;同时组织相关专业团队开展社会调研,切实明确职业培训的技能重点及亟待改善的薄弱环节,着力解决职业培训普遍存在的问题,科学设置课程,并合理安排课时。
大力倡导高职类院校加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队伍并发挥中坚作用。建议开设“夜校”“周末班”“学期班”等适合不同时间人群的课程,开展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的讲解,协助有专业技能学习及有学历升级需求的人员学习相关知识。倡导社区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公益活动,可邀请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先进代表”开展讲座,讲述自己的技能提升之路,分享自己的技能知识;也可邀请专业技能教师,开办职业技能公开课、职业规划公开课、职业道德公开课等。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加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相关职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例如开设物流专业课程、餐饮服务业相关课程等。最重要的是降低门槛——学费,通过建档立卡等,可实行免学费制或抵学费制。
政府及高职院校、培训机构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了解行业企业的用工需求、技术能力要求。同时教育部门加强与农民工的交流,了解农民工想要学习的相关技能。企业方、培训方、新生代农民工形成三方联动机制,促进培训方跟随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培训课程方案。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培训的必修课程,由培训方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
推行职业技能评级机制。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试后,通过笔试成绩、实操表现等指标评定职业技能等级并颁发证书,将职业技能作为职业生涯的重要标准,并以职业证书为基础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人才资源库。
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人才资源库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平台,同时平台与用人单位达成人才输送合作,并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发布最新的技能需求信息。借助该服务平台,形成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输送、人才需求信息回流的良性机制。
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够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就业能力,甚至成功创业,从而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非农职业收入和经济资本,阻断贫困恶性循环,逐步实现物质脱贫;能让新生代农民工与全国人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缩小国民整体收入差距,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能够帮助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拓展人际交往,促使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新增人口平稳、快速转移,有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对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水平和社会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亟待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