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子奇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管理探索与实践——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兰子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北 黄冈 438002)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学历教育形式,总结教学管理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举措。近年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设置、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多元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职业院校同类项目的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工学结合
按照《湖北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鄂农发[2018]10号)和《黄冈市“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黄农业文[2018]40号)等文件精神,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从2019年起,受中共黄冈市委组织部、中共黄石市委组织部委托,选拔1500名优秀青年农民,接受脱产大专学历教育,培养适应农村发展、热爱农村工作、掌握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够示范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村大”)共开设有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等专业,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考核方式、教学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相对于普通大专学生都有较大区别,经过一年多的教学运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村大”的教学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对2019级“村大”学生进行调研,共有41.4%的学生为农村“两委”干部,在校期间,村级、镇级事务离岗不离身,“脱产学习”很难真正实现,上课电话不断,下课催促不停,学习时间和效率都得不到保障[1]。身在学校,对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临着巨大的日常事务压力、同事眼光压力等,不利于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来自工作上的压力对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和效果造成一定影响。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集中学习时间的分配,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方式的选择是“村大”学生关注的重点。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未完全得到保障,希望增加实用性专业知识和实战型技能训练,酌情减少部分“非专业”课。“村大”学生对集中学习时间也存在不同需求,针对每学期的在校学习时间,通过对297人的问卷调查,65.85%的同学认为在校学习时间为30天为宜;19.51%的同学认为在校学习时间为40天为宜;14.63%的同学认为在校学习时间为50天为宜。除此之外,在年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上,“村大”学生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意见难以统一。
由于“村大”区别于普通大专学生的特殊性,无法采用整学期周学时分布的方式开展教学安排,学校通过采用工学结合、分段教学的模式开展教学安排。农忙时,学生返乡实践,农闲时,集中在校上课[2]。在分阶段在校集中教学期间,会造成短期内教师工作量突增、教室资源紧张等问题。除此之外,“村大”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案例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组织等方面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村大”学生所在单位领导、同事对“村大”学生身份认识不到位,对学籍管理不了解,将它类比于“函授”学习,对“村大”学生在校脱产学习有“异样眼光”。部分单位尚未接到当地组织部门的正式通知,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在学习和工作中难以抉择,给学生在校学习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和外在压力。
学校成立“村大”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分多个调研小组,组织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深入黄冈和黄石各县市乡镇进行座谈和调研,重点调研“村大”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等需求。参加调研的对象有各县组织部、农村农业局、企业代表、“村大”学生等,通过分析调研数据,从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做重要参考。
整合政校行企资源,依托黄冈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组建一支以校内专家教授为主,校外政府顾问、田间秀才、企业专家、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为补充的师资团队。为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学校开设“村大”师资队伍培训班,邀请长期从事农村管理研究和农村一线工作的专家、领导,分别以农村“三资”管理、党的农村政策、黄冈市农村发展及农村经济管理等为主题,对承担“村大”教学任务的老师开展培训。
“村大”学员主要为村两委成员、种养殖个体户、返乡务工人员、中小企业员工、退伍军人等,很难保证像普通大专生一样全日制脱产学习,普遍具有一定的农业农村生产实践。针对“村大”学员的特点,采用“淡学旺工、分段教学”的方式,农闲季节在校内集中安排教学活动,农忙季节返乡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解决“村大”学生学习和工作之间的矛盾[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校集中开展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返乡实践期间,同样需要开展理论教学活动,必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依托学校自主开发的“智慧黄职”云教学平台,“村大”专业所有专业课和公共课程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达到在线直播、MOOC学习、师生互动、远程教学指导等目的。
按照农村工作实际及人才培养需求,“村大”课程体系设置五大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综合拓展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专业公共基础技能教育等课程组成。区别于普通大专生课程体系,设置农村管理实务、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基础、创业服务与指导等面向全体“村大”专业的专业公共基础技能教育课程。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知识技能相通点进行深入分析,确定3-8门专业基础课程和6-8门专业核心课程,由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分别设立。综合拓展课程分为选修课程和自主学习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及跨岗位就业能力,设置4-6门专业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原则上,“村大”学员选修课程学习以线上学习方式进行。
1. 目标细分,落实课程责任单位
为保证“村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到良好的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各课程教学任务分别由教学学院、公共课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学工处等单位负责落实和执行,承担教师选派及培养、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等任务。“村大”各专业课表编排工作由专业所在教学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完成。各教学学院结合专业人数、教师人数、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及时与各公共课教学单位沟通,合理安排课表。各课程可采用单科独进、周学时分布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由课程所在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2. 淡学旺工,分段实施组织教学
考虑到农村大学生工作及生活实际,结合农村生产经营和农时季节特点,进行分段实施组织教学,即农忙时多安排生产实践,农闲时多安排理论教学,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具体安排如下:第一、二学年(第1至第4学期),学生在校学习,分为线下教学(在校集中进行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和线上学习(回乡实践利用空闲碎片时间进行网上学习,期间任课教师送教下乡和巡回指导)。第三学年(第5、6学期),学生完成学业作品并进行顶岗实习。
3. 双线并重,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课程学习方式分为线下集中面授和线上在线学习,人才培养方案各门课程根据课程性质、课程教学目标以及专业特点将教学学时分为线上教学学时和线下教学学时两部分。原则上,线下教学学时在校内集中组织面授,线上教学学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校内集中安排“村大”学员开展线下教学活动,任课老师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一体化实训室等教学场所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与老师面对面沟通交流。集中学习每学年不低于360学时,原则上每学期,“村大”学员校内线下面授一般分为两个教学阶段,每阶段面授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两周,为充分利用“村大”学员的在校集中教学时间,每天第1-10节课均可用于安排教学活动。
线上教学依托“智慧黄职”云教学平台开展,要求采用MOOC化网络学习方式开展,学习的具体方式是看视频、阅读文档、完成任务、参加讨论、提供实践证明和心得体会,以及参加测验和线上考试。“村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均需要在“智慧黄职”云教学平台上开设在线开放课程用于辅助教学。“村大”学员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网上课程学习,完成相应课程的线上学时任务,包括各课程的线上学习学时和公共选修课程的全部线上学习学时。
4. 过程追踪,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安排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需在校内指定教学场所在任课教师的现场指导下完成,校外实践教学包括第1-4学期的学员返乡实践和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安排。原则上实践学习每学年不低于400学时,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属于课程实习实践环节的,实习实践过程照片、视频、心得体会、实习实践成果等材料必须上传至相应课程教学平台,教师必须将其纳入课程考核。“村大”学员顶岗实习教学环节需在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上采用打卡制,实时填写完成实习日记等任务,在平台上记录完成顶岗实习实践学时,指导教师通过手机、网络等信息化手段进行远程教学指导,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上及时做好记录,期间教师送教下乡和巡回指导,做到远程与现场指导相结合。
根据学生意愿和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习时间和年限、灵活的多元教学模式和学业考核、评定办法,特别是担任村干部职务的村大学生,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创新方式方法,考核形式结合专业特点灵活多样,可采用学业作品、大作业、课程设计、作品展示、资格证书、实践成果以及口试、人机对话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方法,实行职业技术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互通衔接。重要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成绩以考试为主,线上学习记录、线上任务完成情况和线上考试成绩等线上学习成绩需按一定比例折算作为课程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有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学校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农村基层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村大”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形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上的一种大胆尝试,也是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举措[4]。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的使命,通过近年来在“村大”教学管理上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职业院校“村大”项目的实施可提供有益借鉴,但在教学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继续进行探索。
[1]李佳圣.高职院校“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路径探析——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3(1):14-18.
[2]刘婷.地方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带头人培养实践研究——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一村多名大学生”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4): 141-144.
[3]李名钢,孟洁,李晓宏.“一村多名大学生 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以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32(23):153-154.
[4]宁国安,宁曦,杨琼丽.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调查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22(4):40-44.
G420
A
1672-1047(2020)06-0045-03
10.3969/j.issn.1672-1047.2020.06.13
2020-11-02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扩招背景下教学管理对策研究”(2020C2041102);湖北省职教学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智能制造专业群校企‘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ZJGA201946)。
兰子奇,男,江西萍乡人,硕士,副教授,副处长。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陈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