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虹,朱明珠
全域旅游视角下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发展路径研究[17]
孙 虹1,朱明珠2
(1.江苏旅游职业学院,2.扬州市邗江区发改委,江苏 扬州 225131)
江淮生态大走廊是扬州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本文结合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科技创新拓宽旅游产品边界,以信息技术助力消除旅游障碍,以大数据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解决扬州旅游发展面临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问题;通过提升现有从业人员水平、校企联动人才共培共育、跨界引进优质科技人才等措施,缓解人才困境;以及通过农旅融合建设美丽湿地、康养融合福泽社会民生、体旅融合打造廊道名片等促进经济发展。
江淮生态大走廊;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扬州
江淮生态大走廊这一概念及其发展规划由扬州市委市政府最早提出和设定,并于2017年初制定实施了《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规划》,规划提出于5年内实施66个项目,涉及产业转型升级、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生态中心和公园体、生态廊道和生态屏障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督能力提升等八大重点领域工程,计划总投资300亿元。2016年这一规划被写入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以江淮生态大走廊在南水北调沿线的高标准建设为主线为大走廊筑起一道安全生态屏障,并科学设定了江淮生态大走廊的短期和长期建设目标:2020年改善南水北调东线段生态环境,初步建成产业结构提升、空间集聚高效、区域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优美的大走廊;2030年打造南水北调沿线生态环境提升示范区,全面形成区域经济与生态环保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江淮生态大走廊以京杭运河为主干线,位于南水北调东线长江与淮河流域之间,跨越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徐州5个地级市。扬州作为江淮交汇的节点城市,横跨了长江与淮河,中贯京杭大运河,承担了70%的淮水入江使命以及南水北调东线段工程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建设对长江大保护的推动也有着促进作用。江淮生态大走廊沿线涉及邗江、广陵、江都、高邮、宝应5个行政区域42个乡镇(街道)、园区,总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北临淮安、西接安徽、东至京杭大运河、南至长江。
江淮生态大走廊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引领下,以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为主线,江淮生态大走廊沿线五市均有积极推进相关规划及方案,尤其是扬州市,具体如下:
水体保护方面:扬州市一方面严格落实国家、省低端落后化工产能淘汰标准,全面开展江淮生态大走廊沿线镇、园区化工企业基本情况排查,严禁在大走廊沿线河流、湖泊流域排污,目前已排出天平化工、联合安邦等化工企业,通过实施一企一策,部分重污染高能耗关停、部分实施升级改造和搬迁入园;另一方面通过关停禁养区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月行动以及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等,削减农药面源污染,保障地表水水质安全。
环境整治方面:黑臭水体整治和生活污水处理两手抓。2018年,扬州市实施水体整治项目40多个,水利部门牵头实施沿线清障和建筑物拆迁工作,沿山河、七里河、槐泗河二级等河道整治已全部完工,更多河道清淤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同时针对生活污水污染,一方面集中处理沿线居民生活污水,另一方面对农村污水处理企业和污水排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从而大幅降低污水排入水体的浓度,因地制宜采用先进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和设施,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立足水优势,分布实施活水工程,做好全市活水和清水文章。
表1 江淮生态大走廊沿线地市相关规划及方案汇总
2020年以来,江苏省有关方面专门拨付2500万元用于支持扬州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对大运河槐泗段沿线污染源搬迁后的土壤修复与整理,以及对土壤修复后的岸线进行生态绿化与生态慢道建设予以资金保障。扬州市“五大板块、七河八岛”规划以及两湖战略都是环境整治专项工作,扬州北湖省级湿地公园是着眼长远、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点睛之笔,该国家级湿地公园将修复湿地396公顷。此外,槐泗段对原船厂、砂石厂硬质地面实施破碎、转运及新土覆盖,绿化植树150亩;运河沿岸及瓜洲四里铺段二期治理工程正在实施,运河文化保护中心加固修缮工程已扫尾。
至2019年底,历时三年,运河沿岸生态修复基础工程基本完工,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沿线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蓝天碧水、绿树环抱的生态屏障初步构成,一碧万顷的滟滟湖泊逐渐显现。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高邮湖、邵伯湖等湖泊存在围网养殖、圈圩养殖现象,导致湖荡内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为此,扬州市组织开展了“三退三还”工作推动渔民上岸,即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修复湖荡生态环境[1]。
扬州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将新兴旅游业、生态休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主动淘汰沿线落后产能,利用水生态资源优势,探索文旅新项目,为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力。如太平河泰安段沿线业已搬迁、拆除船厂、砂石厂30多家。此外,2019年4月份建成开放的乐动工场,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网红企业,在乐动蹦床工场主题乐园,游客可以体验“蜘蛛墙”、“沾沾乐”、攀岩、梅花桩等18个运动项目,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蹦床运动的乐趣。
扬州市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整治和提升水环境,以截污、控源、修堤、绿化、清水、美景等生态工程为抓手,努力实现江淮生态的“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江水相伴、绿带环抱,水岸绿城交互融合”的新画卷,擦亮“水”名片,绘就“水”景画。围绕“七河八岛”生态中心这一中轴点,构筑48公里生态绿环,集中打造了以廖家沟中央公园、凤凰岛湿地公园和韩万河生态公园等公园体系,丰富了“七河八岛”的生态元素,累计建成开放生态公园200万平方米。
扬州的旅游城市定位和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其必须秉持优质创新旅游的发展理念、提升科技引领的信息化体验服务、打造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构建精品深度的旅游产业链、加强产业资源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持续挖掘“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品牌效应,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城市特质的旅游发展道路。虽然扬州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八大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旅游信息化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仍然有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信息流对经济溢出效应有限
随着网络旅游信息对游客的决策的作用越来越大,旅游信息流对于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也越来越明显。扬州旅游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旅游目的地仍然集中在几个广为人知的人文景观。因相关景点多在扬州中心古城内,致使旺季交通拥挤不堪,游客体验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商家和游客三方的信息难以整合,线上线下脱节,信息流转的质量与效率有待提升。网络旅游信息引流过于集中,旅游产品单一,差异化打造不足,景点之间联动不够,难以推进不受季节影响的目的地营销及实现旅游信息流到经济效益的转化。
2.公共服务平台缺乏市场有力支撑
扬州作为知名旅游城市,对于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与探索起步较早。早在2012年扬州便明确了建立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的规划目标;近年来,扬州政府重点打造的“云上扬州”等信息服务平台,也着力于在政府的主导下,完善数据整合及顶层设计。然而,由于平台系统模块与现有大众点评、马蜂窝等平台相比,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新颖、服务不够便捷、运行不够流畅等问题,导致商家和游客的软件使用率不高,缺少市场参与度与反馈率的旅游平台运营模式,势必会对旅游经济效益转化结果大打折扣。目前,政府的更多行为在于注重软硬件投资,投入和产出并不成正比,如何通过服务平台提高旅游数据和服务的利用率,提升顾客满意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1.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旅游从业人员是向外展示扬州形象的直接代言人,然而现有的旅游基层从业人员队伍大多非科班出身,未曾接受过正规成体系的旅游专业培养,专业技术水平、职业服务意识等有待提升。甚至有较大比例的管理层专业技术不足、文化水平不高,上项目盲目跟风,经营不善于分析市场,管理上经验主义,极大的制约了扬州旅游业的发展。
2.高科技复合型旅游人才资源匮乏
人才供给的滞后性与旅游人才需求的前瞻性之间的矛盾,是扬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制约瓶颈之一。懂管理、熟悉营销、高素质、善于解决问题的高端复合型旅游人才稀缺,大量专业人才向其他行业外流。随着旅游行业信息化、数据化的推进,旅游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与孵化成为必然趋势,与此对应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缺失也成为了一大难题。此外,高强度的工作与薪酬之间的失衡,导致跳槽现象普遍存在,人员流动较大,对队伍的稳定性及梯队建设带来极大挑战。
1.旅游景点缺乏有效整合
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沿线各县市区虽然有着各自的旅游规划,但除瘦西湖风景区、“双东”历史街区、大明寺、个园、何园等市区周边的知名景点外,其他县市区的旅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分布零散,且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存在同质化竞争,很多地方特色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品牌和空间上的有效开发利用,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不能形成地区特色效应,很难持续吸引外地游客。作为长三角的远郊生态人文旅游区,扬州迫切需要从全域和呼应的角度对区域内分散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统一规划。
2.旅游资源有待深度开发
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沿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古迹,自然风光和园林文化别树一帜,但县市区有很多特色风光和景点知名度不高,外地游客的知晓度低。比如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三湖具有独特的景观和文化,但是知名度却不高;邵伯湖龙虾、高邮湖螃蟹等当地家喻户晓,颇受欢迎,但比不上盱眙龙虾的外界知名度……尽管扬州旅游资源富裕多样,但由于这些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包装宣传的匮乏,导致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游客甚少,未能对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起到推动效应。
3.旅游产品创新特色不足
当前,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沿线景区和生态旅游产品创新性不足,多以文化、观光、采摘、农家乐、土特产等形式为主,且同质化现象普遍,体验式产品千篇一律,缺乏形式新颖、内涵丰富、游客粘性和重游率高的旅游创新特色产品。比如无锡马山杨梅和山水文化旅游、惠山区阳山水蜜桃和农业休闲旅游季、盱眙龙虾节等产业创新融合,主题特色鲜明,对游客的吸引力强,参与度高,兼具体验性和休闲性。扬州还需深挖内涵,大力拓展旅游产品的边界,实现特色化差异化竞争。
全域旅游是当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随着旅游业竞争不断加大,门票经济的单打独斗,显得封闭而低效。区域之间的联动联保,互相形成合力,是顺应发展的新趋势。全局性、整合性、共享性,正是全域旅游所代表的相互支撑、互为联结的旅游行业发展新特征[2]。作为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核心区域,扬州市更要做好沿线五市同频共振齐发展的“排头兵”,积极探索江淮生态大走廊旅游发展新思路。
随着社会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智慧旅游在全域旅游建设中逐渐凸显,推进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可以实现全域旅游全过程服务、全方位体验、全要素整合、全空间发展和全行业融合的优势。
1.科技创新拓宽旅游产品边界
首先要重视延展现有品牌旅游产品边界,通过先进的科技途径探索资源形式和内涵,提升旅游资源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以科技创新盘活存量资源,通过提高游客对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的体验度和丰富资源的感受形式。学习借鉴上海迪士尼主题公园的“声光影”多媒体技术呈现迪士尼动画体验;北京故宫博物院创新将藏品3D活化来加强游客互动性。当下,VR技术愈发成熟,通过科技技术让游客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拓宽旅游体验边界,未尝不是一种探索方向。
2.信息技术助力消除旅游障碍
对游客而言,出游前目的地信息不对称导致大量碎片化信息数据,无形中增加了游客的时间成本及决策难度。游客通常希望能快速获得目的地信息,能轻松而精准的规划出美食、购物、交通等行程。如何充分运用移动通信技术、数字网络技术、物联网、云服务,结合贝叶斯网络算法搭建数据支持平台及决策参考平台,优化江淮生态大走廊沿线智能旅游OTA信息服务,帮助游客消除决策信息障碍及服务信息障碍,便是有效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
3.大数据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
信息化旅游管理平台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新型公共服务工具,可以推进社会治理水平,提升游客满意度以及促进经济效益产出,对江淮生态大走廊全域旅游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平台的搭建,需要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关键旅游信息进行挖掘和抓取[3]。一方面让社会治理更智慧,信息化旅游管理平台可以上线全域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可以快速有效解决种种宰客问题、投诉事件。另一方面,可以突破传统主要着力于旅游中的游客体验,将旅游前的信息流导入,旅游后的情感体验分享及互动设计包含其中。目前,扬州的游客中较大比例为观光旅游,借助大数据分析,对用户进行画像,帮助更多游客向“度假游”的转变,带动消费升级。
1.提升现有从业人员水平
旅游业作为我国近年来的发展亮点,已经成为各省市带动经济发展的优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仅传统旅游模式面临转型,人才结构也亟需调整。大批量地更换旅游从业人员不太现实,提升现有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才是现实的解决途径。政府各部门、各行业要借力互联网,通过整合旅游院校师资资源等方法,对从业人员开展线上、线下长远化、常态化、考核化的业务知识和服务能力培训。
2.校企联动人才共培共育
扬州有多所专门培养旅游人才的院校,2017年刚刚升格的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便是一所在区域发展要求呼应下,应运而生的特色鲜明旅游类高职院校。扬州本土旅游业与同类学校可以深入挖掘人才培养形式与内容,培养“传媒+旅游+X”模式复合型人才,不仅打破学科限制,整合多方资源,同时提升潜在人才的综合素质,让每一位从业者都能成为江淮生态大走廊的移动名片。
3.跨界引进优质科技人才
随着全域旅游内涵的不断挖掘,传统的旅游业人才已经不足以支撑,必须要招引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搭建人才获取渠道,建立人才库,重视旅游科技创新产品的孵化和支持,这是新时代呼应下江淮生态大走廊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游客在景区自助游览的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导览系统轻松解决,通过腕带就可以完成特定景点快速排队、预订、酒店入住等问题……可见在全域旅游视角下,科技兴旅必不可少,其中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关键。
1.农旅融合建设美丽湿地
依托江淮生态大走廊农业资源优势,协同美丽乡村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要求,农旅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化旅游大背景下的新兴消费点。通过农业生态资源的开发和运营,结合文化创意要素,推动沿线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和居民增收,为农旅产业的融合提供载体基础。一是提升景观种植业水平:引进兼顾观赏效应和存活生长率的树木、花卉品种,打造具有规模效应的森林绿地和花海,深挖条线旅游资源,建设野营房车、树屋体验、花世界等多种形式的载体,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产业:充分利用本地特色品牌,如高邮红太阳咸鸭蛋和宝应莲藕等特色农产品,将莲藕采摘和咸鸭蛋制作作为体验项目,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4];三是文化创意助推经济提速:可提供游客线下“开心农场”认领、管理、采摘体验,还可以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提供游客休闲游乐、农事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
2.康养融合福泽社会民生
康养旅游的概念是伴随着创新旅游产品的兴起应运而生的,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到来,康养旅游受到了市场的热捧和青睐,江淮生态大走廊沿线区域也逐渐兴起医养旅游热潮[5],比如泰州市已经打造了中医康养健康旅游产品。可以依托江淮生态大走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活动环境等优质资源,从游客的饮食、住宿、出行、游玩、购物等方面考虑,结合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心保健、健康膳食等形式,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医疗康复、身心愉悦的目的,并且江淮生态大走廊毗邻长三角经济核心区,具有较强的旅游消费市场和能力,可以进一步探索“康养+旅游+X”的新业态组合模式,形成更加丰富的消费链。
3.体旅融合打造廊道名片
随着体验式旅游的日益风靡,出现了越来越多热衷于体育运动类旅游项目的游客,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同时带来了旅游和运动的市场需求,市场调查发现,相比传统的旅游模式,体旅融合项目能带来更高的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6]。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已经具备举办体育类旅游项目的基础,如景区、生态带、绿色跑道等,目前扬州市已开展了各色各样的体育赛事和活动,如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中英名校赛艇邀请赛、环高邮湖骑行比赛等,江淮生态大走廊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其他赛事路线联动,加强与扬州风景名胜、各类公园及生态保护区的串联,并根据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如山地户外、滑草体验、卡丁越野、体能探险等项目,力争将江淮生态大走廊打造成全国性体育廊道示范基地。
[1]张婷,尹星,徐丽,等.加快“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建设:推进高邮湖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J].青年时代,2019(6):277-280.
[2]石培华,张毓利,徐楠,徐彤.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经济发展效应评估研究:基于中国重点旅游城市的实证检验[J].贵州社会科学,2020(5): 117-124.
[3]顾宇.全域旅游视角下扬州智慧旅游发展方向及路径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8, 22(4):11-14+42.
[4]潘宝明.扬州全域旅游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5(4): 17-20.
[5]王格.产业融合视角下江淮生态大走廊 旅游开发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19(2):46-50.
[6]王格.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城市旅游品牌建设研:以扬州马拉松比赛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6):39-43.
F590.3
A
1672-1047(2020)06-0093-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0.06.26
2020-10-26
孙虹,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研究方向:商务管理。
[责任编辑:吴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