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诗钞》均州沧浪诗作的典型形象分析

2020-01-18 03:25郑妍妍李垣璋田运科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沧浪亭道人诗云

郑妍妍,李垣璋,田运科

(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3.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十堰,442000)

沧浪水、沧浪亭往往是沧浪主题诗作的核心景象。先有《孺子歌》中的沧浪水,再有北宋(公元1000年左右)的沧浪亭。最早的均州“沧浪水”一词,出自西周《孺子歌》。均州沧浪亭,最早出现在明朝曾官至工部尚书、誉为“五朝元老”的高谷(1391-1460)所作的《沧浪亭》:“沧浪亭子枕幽溪,来往行人入望谜。钓艇昼依青草岸,酒帘高控绿杨堤。尘缨只许当年濯,胜迹重烦此日题。风景满前看不足,沙鸥荡漾水禽啼。”[1]147明代嘉靖丙申(1536年)方升编纂的《大岳志略》中收录的《静乐宫二图述》一文记述到:“出大东门望江东岸……其上有亭,曰‘沧浪之亭’。其状酷似严濑钓台……”[1]17

一、“均州沧浪”主题诗作中的典型形象

《兰心诗钞》中6首以“均州沧浪”为主题的诗作中描写了一批典型形象。

1.沧浪亭

沧浪亭在这6首诗作中都有出现,具有典型的汉水沧浪特点。一是位于三千里汉江之畔,气势雄浑,非园林小景。如沈吉庵的“翼然亭”,即“嶓冢流来东渡东,翼然亭峙汉江雄”;道人徐辉山的“空亭”,即“翠岫环千树,空亭枕一江”;道人周莲斋的“亭中长啸风生谷,醉里高歌雪满楼”。二是立于江边悬崖峭壁之上,险峻高耸。如贾品三的“危亭”,即高亭:“危亭高耸乱云巅,孺子歌曾石上镌”;道人叶问梅的“有亭俯汉江,苍翠来山岭”。三是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如道人张印槎的“孤亭”,即“孤亭今古枕山隈,水秀岚青绝点埃”。

“翼然亭”言亭欲飞之气势,“危亭”言亭之峭壁高耸,而“空亭”“孤亭”则明显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在后面分析“初春”景象时有具体介绍。另外,之所以言“孤亭”,也有沧浪亭孤耸峭壁之上的原因。清代钟岳灵《题新成沧浪亭(其一)》诗云:“秋气高凝呈远郭,云光凉溯上孤亭。”

关于均州沧浪亭,其他诗作中还写到“草亭”“茅亭”。如明代李长春写陈寅斋大参召饮沧浪亭诗云:“嶙峋片碣绮青冥,谁凿云根构草亭。”清代陈浩《沧浪亭》:“翠微深处一茅亭,俯瞰沧浪彻底清。”这是均州沧浪亭几经兴废,有时只有简易草亭、茅亭的缘故。这也和古代均州经济不够发达有关。

关于均州沧浪亭,其他诗作中还有“虚亭”的描写。如清代钟岳灵《花朝同友人饮沧浪亭》:“虚亭独出众山峦,一带春光次第看。”钟岳灵《题沧浪亭新成》:“亭虚不让清风阁,天湛何夸绿水湖。”一方面,这和道人徐辉山在《沧浪晚归》中所描写的沧浪亭“四面敞轩窗”的结构有关,突出了一个“空”字;另一方面,这也和“虚”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关,如在道教中,“虚”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这就和沧浪的隐逸思想有相通之处。如明代孙承恩《谢大司马王舆浦惠冰》:“虚亭相对无尘俗,应与襟怀一样清。”在苏州沧浪亭的诗作中也有“虚亭”的描写,如苏舜钦《沧浪静吟》:“独绕虚亭步石杠,静中情味世无双。”在中国古代,很多亭子的名称中都有一个“虚”字,如清虚亭、碧虚亭、太虚亭、静虚亭、涵虚亭、凌虚亭等。在均州沧浪亭的古建筑群中,除了沧浪亭之外,还曾经建有“凭虚亭”。

与“虚亭”相似,对均州沧浪亭“空亭”的描写,除了《兰心诗钞》中道人徐辉山的“翠岫环千树,空亭枕一江”外,还有清代杜大宾的《仲秋偕友人沧浪泛月怀仲和》:“全幅晚江图,空亭收一半。”

2.汉水(沧浪)

有4首诗作中直接出现“沧浪”一词,如道人叶问梅的“步出城东门,流观沧浪景。”道人周莲斋的“春来邀客荡轻舟,共向沧浪览胜游。”道人徐辉山的“沧浪同览胜,四面敞轩窗。”贾品三的“千古沧浪留胜景,濯缨濯足乐陶然。”荡舟览沧浪,可见汉水沧浪之宽广;“千古沧浪留胜景”,可见汉水沧浪之悠久!不愧是《尚书·禹贡》所载之沧浪。

在6首诗作中,全部都描写了汉水。

一是有4首直接写到“江”,即汉江沧浪段。有沈吉庵的“嶓冢流来东渡东,翼然亭峙汉江雄”,叶问梅的“有亭俯汉江,苍翠来山岭”,道人徐辉山的“翠岫环千树,空亭枕一江”。从“翼然亭峙汉江雄”“有亭俯汉江”“空亭枕一江”可见汉水沧浪之宏大气势;“翠岫环千树”,可见汉水沧浪之生机勃发。还有道人周莲斋的“乘兴悠悠忘日暮,沿江渔火照汀洲”,从“沿江渔火”可见汉水沧浪之烟火气。

二是有4首具体描写汉水沧浪胜景。沈吉庵“波光逗绿山围带,竹坞留青谷啸风。春暖鱼游金镜里,昼长人醉小楼中。”此为人在江畔峭壁之上的沧浪亭所见之景。贾品三“绿水潆洄深浅涨,春风摇曳往来船。鱼游波面全如意,人坐镜中半若仙。”此为人在江面船上所见之景。绿波荡漾、江鱼欢游、水面如镜、渡船往来、人若画中仙,春江水暖鱼先知。还有“山围带”“谷啸风”,迥异于尤侗在《沧浪六咏·观鱼处》所描写的苏州沧浪:“高斋临北窗,小池才一勺。”还有道人叶问梅的“残雪崖际飞,绿竹蘸波影”,道人张印槎的“孤亭今古枕山隈,水秀岚青绝点埃。泛泛渔舟歌渚岸,层层松壑影楼台”,冬去春来,“泛泛渔舟歌渚岸”,“春之声”在沧浪荡漾,江面一片生机勃发景象。

苏州沧浪人工、精致,均州沧浪天然、大气。并且,均州汉水沧浪还和大禹等古代名人有关联,文化底蕴深厚,如清代均州党居易在《九月游沧浪亭》写道:“盈盈舜井偏邻岸,浩浩禹池喜在渊。”

当然,苏州沧浪除了园林文化外,还有其他独特之处。清康熙后,沧浪亭成为官府园林,官员往来频繁,对“沧浪”也就有了新的诠释,即变谪贬后的隐逸为在任时的清廉,沧浪之水,同样也可作为官员们“一清如水”的象征,乾隆帝弘历在《题沧浪亭》里就说:“寄语游斯者,勉实善副名。”如此一来,无论在朝在野、得意失意,都在“沧浪”的观照之下了。而均州汉水沧浪,除了“沧浪绿水”之古代名胜外,随着当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成通水,明朝王时中在《汉水澄清》一诗中所写的“自从嶓冢源头远,流入沧浪彻底清”[2]68之景象,也为汉水沧浪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3.初春沧浪

在6首诗作中,有5首描写了初春景象。道人周莲斋在诗句“春来邀客荡轻舟,共向沧浪览胜游”中,直接点明“春来”时节。沈吉庵在诗句“春暖鱼游金镜里,昼长人醉小楼中”、贾品三在诗句“绿水潆洄深浅涨,春风摇曳往来船”中,描写了一幅春风摇曳、春暖鱼游的生机盎然景象。道人叶问梅在诗句“残雪崖际飞,绿竹蘸波影”中,描写了虽然是初春残雪,气温还不是很高,但“绿竹蘸波影”,已现春意。

道人张印槎、道人徐辉山对初春的描写,则与众人有很大不同。

道人张印槎的诗句“春阴未觉莺声啭,柳媚还宜淑气催”则在初春均州沧浪的描写上,与道人叶问梅的诗句“残雪崖际飞,绿竹蘸波影”有较大差别。叶问梅虽然写到了“残雪崖际飞”,但“绿竹蘸波影”仍透出春天的气息。而张印槎则重点落笔在“春阴”一词,初春虽然“柳”已“媚”,但仍然气候阴冷,而“未觉莺声啭”,“还宜淑气催”,与沈吉庵的“春暖鱼游金镜里”、贾品三的“鱼游波面全如意”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与沈吉庵“盈耳歌声听始终”、叶问梅“同人竞留题,落笔妙思骋”、周莲斋“醉里高歌雪满楼”、贾品三“濯缨濯足乐陶然”的欢乐气氛显得格格不入,作者张印槎也正如他在该诗首句“孤亭今古枕山隈,水秀岚青绝点埃”所写的“孤亭”那样显得清冷,而未融入众人的欢快氛围,似乎只是一位“看客”。

道人张印槎在《兰心诗钞》中收录的诗作数量比较多,他的创作也很勤奋,正如张印槎在《前题(送春)》所写:“年年花事酬无限,诗债赢于酒债多。”王家驹在《兰心别墅赋有序》中明确写到“印槎善琴”。《兰心诗钞》还有3首送给张印槎的诗作,即王家驹的《示印槎励志》1首,沈吉庵的《送印槎山居(二律)》2首。这三首诗作,有可能对张印槎在均州沧浪主题诗作中的“清冷”,能看出一点端倪。

张印槎《山居话别诸友》写道:“秋风八月泪沾襟,缱绻胸怀强自吟。匣内曾藏三尺剑,天涯独负一张琴。关河难隔人千里,云鹤相将月满林。暂别兰心同咏客,他年展志协规箴。”从诗中可以得知,在兰心诗社成立的当年(1829年)八月,作为诗社成员的张印槎要暂别诗社诸友,到千里之外山居。临别之际,王家驹、沈吉庵分别写诗励志、送别。

张印槎《首夏闲居》《和前韵(首夏闲居)》分别写道:“几杯绿蚁家常宴,一卷黄庭绝妙辞。宠辱无关真个好,其中至味少人知。”“一枕羲皇刚卧处,个中佳趣有谁知。”表达了他自己对闲居、宠辱无关之佳趣的欣赏,但少有人知,有众人皆浊我独醒之意。王家驹《示印槎励志》有诗云:“曾从错节始盘根,魔障一空道乃尊。世事由来多幻境,天真定处即元门。畅怀可是凌云鹤,奋志争如跃海鹍。暂驻人间山谷里,风光月色遍江村。”王家驹告诉张印槎要空魔障、定天真,虽暂驻人间,但要做凌云鹤、跃海鹍。沈吉庵《送印槎山居(二律)》:“悟透元机眼界宽,于郊彳亍拟归盘。胸中素具山林乐,象外重逢意气欢。闲倚巉岩招野鹤,静来曲涧掇秋兰。事非切己休相问,履泰天君得所安。”“紫烟陌上缁衣游,乐与林泉结旧俦。海鹤无声天地廓,岩松有节水云留。凭将逸性吟山月,好趁清波理钓钩。太一炉中丹九转,胸襟恬淡复何求。”沈吉庵告诉张印槎,要“悟透元机”,“事非切己休相问”,“胸襟恬淡复何求”,就是做到“放下”二字,便能“履泰天君得所安”,而非沧浪诗作中的那般“清冷”。

除了道人张印槎写的“孤亭”,还有道人徐辉山写的沧浪亭是“空亭”。徐辉山没有参与沈吉庵的同题诗《正月十九日游沧浪亭》,而是自拟题目《沧浪晚归》,也是6首诗作中,唯一一首看不出“沧浪览胜”时节的诗作。张印槎诗作的最后一句“萃我同人同览胜,珠玑咳唾愿成堆”,描写众人“珠玑咳唾愿成堆”,即美好祝愿成堆。而徐辉山正如他在诗作中所写的那座“空亭”,完全隐藏了个人情感,格调更冷,甚至临近夜晚,“林归知候鸟,竹隐吠人庬”,即知道时间的鸟归入林间,汪汪吠人的狗隐入竹林,一切已知的、未知的,都“归来月满艭”,被月色笼罩。

苏州沧浪亭,也是耸立于园内横亘东西的小山丘之顶,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孤亭”。清代袁学澜《同子杰登沧浪亭》有诗云:“萦回积水抱孤亭,草木犹余战血腥”;清代石韫玉《沧浪亭图为梁茝林方伯题》有诗云:“孤亭高峙曲溪涯,昔日曾经驻翠华。”清代尤侗《沧浪六咏·沧浪亭》:“上有沧浪天,下有沧浪水。孤亭峙其中,四虚旷无倚。”

4.汉水渔舟

汉水沧浪位于均州古城旁的汉江段,肯定少不了渔人捕鱼。而且,自古以来沧浪渡也位于此处。《兰心诗钞》中,道人张印槎的“泛泛渔舟歌渚岸,层层松壑影楼台”,已明确是渔舟。道人周莲斋的“春来邀客荡轻舟,共向沧浪览胜游”、道人徐辉山“正拟描如画,归来月满艭”,应是渡船。贾品三的“绿水潆洄深浅涨,春风摇曳往来船”,则应是渔舟、渡船都有。因此,汉水渔舟也成为均州沧浪的一大特色。同时由于《楚辞·渔父》中那段屈原和渔父的经典对话写道:“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沧浪与渔舟也往往关联在一起。清代钟岳灵的三首均州沧浪诗作中,也写到渔舟:《题新成沧浪亭(其三)》:“此会不须分老壮,但将清浊问渔舟。”《题新成沧浪亭(其四)》:“狂歌一任惊林木,不碍渔舟鼓棹声。”《花朝同友人饮沧浪亭》:“烟连城阙轻阴度,花泊渔舟暮雨阑。”清代沈冠在《沧浪绿水》中还写道:“濯缨千古事,渔唱若为听。”

但在关于苏州沧浪亭的诗作中,由于苏州沧浪亭是私家园林,“引泉作清沼”“小池才一勺”,因此没有关于渔舟的描写。

5.沧浪绿竹

竹子是均州沧浪,更是苏州沧浪的重要树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而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6首均州沧浪主题的诗作中,有3首写到竹子,即沈吉庵的“波光逗绿山围带,竹坞留青谷啸风”,道人叶问梅的“残雪崖际飞,绿竹蘸波影”,道人徐辉山的“林归知候鸟,竹隐吠人庬”。另外,清代葛如竹在《沧浪绿水》也写道:“石峡由来注碧波,松阴竹映几年多。”

竹子更是苏州沧浪亭自南宋苏舜钦筑园以来的传统植物,也是沧浪亭的特色之一,现在种植有各类竹子20多种。苏州沧浪亭还专门建有翠玲珑馆,也叫“竹亭”,有三间房,另外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时就有其名,取苏舜钦《沧浪怀贯之》所写的那句“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为名。苏舜钦还在《郡侯访予于沧浪亭因而高会翌日以一章谢之》有诗云:“绕亭植梧竹,私心亦有待。”欧阳修《沧浪亭》有诗云:“新篁抽笋添夏影”,清代潘奕隽《沧浪亭和张芝冈广文韵》有诗云:“往迹苍茫不可寻,水轩虚敞竹亭深。”

这里再说一下均州沧浪亭、苏州沧浪亭的其他植被。

均州沧浪亭树木茂密,正如道人徐辉山有诗云“翠岫环千树”。除了竹子外,较多的便是松树,道人叶问梅写有“长啸依古松,风归万壑静”,道人张印槎写有“泛泛渔舟歌渚岸,层层松壑影楼台”。另外还有柳树,道人张印槎写有“春阴未觉莺声啭,柳媚还宜淑气催”。在秋天也有菊花。清代党居易《九月游沧浪亭》:“槛外菊香飘绿酒,溪头鹤翥上青天。”清代沈冠《题赋沧浪亭》:“何须更藉王江郡,傲杀篱边野菊丛。”

苏州沧浪亭除了竹子,还有高大的乔木。宋代欧阳修《沧浪亭》:“荒湾野水气象古,高林翠阜相回环。”“不知此地几兴废,仰视乔木皆苍烟。”清代宋荦《沧浪亭用欧阳公韵》:“手提孤篁遍探历,荒冈突兀临长川。方花古础缠蔓草,几株乔木仍参天。”民国程小青《沧浪亭》:“仰看乔木因忘暑,俯掬清流可濯缨。”另外,春有桃花、柳树、荷叶。明代王宠《宿半野堂》:“沧浪池水涨桃花,倒映南园雉堞斜。”清代尤侗《沧浪竹枝词八首(其四)》:“满堤杨柳绿如烟,又凿新径可采莲。待得桃花三尺水,端阳便好划龙船。”清代袁学澜《戊戌三月十六日同蒙泉游南园看菜花登沧浪亭入三景听说稗传》:“初春步南园,堤柳绿未垂。今来春已烂,桃李逞妍姿。”清末吴俊卿《晓步沧浪亭》:“月倩柳丝系,露随荷叶翻。”苏州沧浪亭还有梅花。清代宋荦《春日雨中同靳熊封儿至过沧浪亭二首》其一:“溪水春全涨,梅花湿不飞。”其二:“尚有蕲王庙,难寻梅氏园。”清代宋韦金《春雪乍晴过沧浪亭》:“曲岸梅花放,空林水鸟飞。”

6.汉江鱼鸟

在6首均州沧浪主题诗作中,写到鱼的有两首:沈吉庵的“春暖鱼游金镜里,昼长人醉小楼中。”贾品三的“鱼游波面全如意,人坐镜中半若仙。”写到鸟的也有两首:道人张印槎的“春阴未觉莺声啭”,道人徐辉山的“林归知候鸟”。而在其他均州沧浪诗作中还主要写到了两种鸟,即鸥和鹤。明代高谷《沧浪亭》:“风景满前看不足,沙鸥荡漾水禽啼。”清代钟岳灵《题新成沧浪亭》:“清流但许分鸥席,峭壁惟知剩鹤汀。”清代童国珍《沧浪》:“鸥飞水面翔如意,朗朗吟诗乐陶然。”

苏州沧浪亭的诗作中写到的鱼、鸟种类更多。和均州沧浪诗作一样,鱼只是泛指,如南宋苏舜钦《沧浪观鱼》:“瑟瑟清波见戏鳞,浮沉追逐巧相亲。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明代文徵明《沧浪池上》:“积雨经时荒渚断,跳鱼一聚晚波凉。”鸟则主要有乳鸠、水禽、白鹤、黄鹂等,如南宋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南宋欧阳修《沧浪亭》:“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啾喧。”清末吴俊卿《沧浪亭》:“白鹤冲霄舞,黄鹂坐树鸣。石欹亭子破,山铲夕阳平。”

当然,均州沧浪之鱼,和苏州沧浪之鱼应该不一样,均州沧浪是汉江之鱼,苏州沧浪是池中之鱼。在苏州沧浪亭有一著名景观“观鱼处”,原名“濠上观”,俗称“钓鱼台”,取庄惠濠梁观鱼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对尊位持竿不顾之典。苏舜钦《沧浪观鱼》:“瑟瑟清波见戏鳞,浮沉追逐巧相亲。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此乃江南园林池边观鱼,人在鱼和水的画面之外。《兰心诗钞》中贾品三有诗云:“绿水潆洄深浅涨,春风摇曳往来船。鱼游波面全如意,人坐镜中半若仙。”此乃汉水江面船上观鱼,人、鱼、水、船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画面。

7.沧浪饮酒

自古以来,酒与中国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认为,酒是水制的诗,诗是心酿的酒。甚至还有人认为,酒成就了中国文人,中国文人也促就了酒的发展。

《兰心诗钞》的6首均州沧浪主题诗作中,有两首写到了酒:沈吉庵的“春暖鱼游金镜里,昼长人醉小楼中”,道人周莲斋的“亭中长啸风生谷,醉里高歌雪满楼”。而清代钟岳灵在均州沧浪诗作中也多次写到酒:《题沧浪亭新成》:“凭栏一旷江皋影,洒酒何妨尽百壶。”《题新成沧浪亭(其二)》:“白露苍烟堪对酒,尘缨一脱醉如颠。”《花朝同友人饮沧浪亭》:“此日醉翁偏宜酒,不然何以对余寒。”

《续辑均州志》记载:“三月三日,城中士人往往携酒榼登沧浪亭游眺,流觞曲水,犹余前代风”。清代沈冠在《题赋沧浪亭》开头的序言中写道:“九日,诸君子以予题赋沧浪亭,因相与载酒登高。时有微雨,乃移席观音阁。鼓饮酣歌,颇称豪快。”兰心诗社成员饮酒则非常频繁。道人张印槎《兰心别墅偶成(十绝)》:“从朝赌酒惟通夕,一醉何妨倒玉山。”“青山不解骚人趣,暗笑诗狂若酒狂。”王丽川《问唔诸友》:“无虞尘俗扰,终日常酣醉。除却酒与诗,平生无一事。”

在苏州沧浪主题的诗作中,写酒也毫不逊色。南宋苏舜钦《独步游沧浪亭》:“时时携酒只独往,醉倒惟有春风知。他还有一首《沧浪静吟》:“我今饱食高眠外,惟恨醇醪不满缸。”清代尤侗《沧浪竹枝词八首(其五)》:“数见行厨载酒过,苏公一斗不为多。”清末章炳麟《沧浪亭面水轩》:“举酒为醉苏舜钦,买山同作巢由仆。”

二、“均州沧浪”意象诗句中的典型形象

《兰心诗钞》中有12首写到“沧浪”意象的诗句,描写的典型均州沧浪形象主要有4种。它们既具有典型的均州汉水沧浪特色,也丰富了沧浪文化。

1.沧浪钓翁

王丽川在《咏别墅》有诗云:“披蓑欲渡沧浪水,钓得鲸鳌出碧潭。”这里描写了一个沧浪钓翁的形象。明代俞士吉《汉江鸭绿》有诗云:“试问沧浪翁,借尔槎头宿。飞梦绕天河,弗顾鳊鱼熟。”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钓翁”也是一经典形象,有其专门含义,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庄子钓鱼——持竿不顾,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然这些钓翁之意不在鱼,但他们代表着隐士形象。如唐代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十)》有诗云:“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宋代陆游在《题传神》有诗云:“悔不桐江上,从初作钓翁。”还有“钓矶”一词,意思是钓鱼坐的岩石,借指隐居之处。唐代李贤注引顾野王《舆地志》:“桐庐县南有严子陵钓鱼处,今山边有石,上平,可坐十人,临水,名为严陵钓坛也。”因此后人也称严子陵为“桐江钓叟”。前蜀韦庄《旅中感遇寄呈李秘书昆仲》有诗云:“怀乡不怕严陵笑,只待秋风别钓矶。”

“沧浪”由于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沧浪和隐居之钓翁便紧密联系在一起。唐代李白《金陵望汉江》有诗云:“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1]12唐代岑参《渔父》有诗云:“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歌竟还复歌,手持一钓竿。”[1]13。唐代许浑《送岭南卢判官罢职归华阴山居》有诗云:“关西亲友如相问,已许沧浪作钓翁。”唐代杜甫《解闷十二首(其四)》有诗云:“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唐代刘沧《赠颛顼山人》有诗云:“知君济世有长策,莫问沧浪隐钓矶。”元代黄镇成《道山夜坐》有诗云:“草庐老我南山下,自濯沧浪理钓矶。”

但是王丽川笔下的均州汉水沧浪钓翁却有不同之处,其所钓之物不同凡响——“钓得鲸鳌出碧潭”。

“鲸鳌”是大鱼大龟,常比喻那些虽处低位但理想高远、胸怀抱负的志士,如唐代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有诗云:“安能陷粪土,有志乘鲸鳌。”中国古代有“钓鳌客”的形象,其源自《列子·汤问》的“一钓而连六鳌”。据宋代赵令畤《侯鲭录?卷六》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开元年间去拜谒宰相,在名片上署名“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钓线?’白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又曰:‘何物为饵?’曰:‘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时相悚然。”,因此,“钓鳌客”一般指豪放不羁、抱负远大的人。如南宋李曾伯《用谈笑青油幕为韵贺吴叔永制机》有诗云:“公驾鹍鹏风,来把鲸鳌钓。”明代韩雍《题岳阳楼二首(其一)》有诗云:“丈夫欲取鲸鳌志,儗把新蟾作钓钩。”

李白是“海上钓鳌客”,正如元代无名氏《步步高(其五)》有曲云:“跨风飚,同赴蓬莱岛……琅板敲,碧波深处钓鲸鳌。”但王丽川却是在沧浪“钓得鲸鳌出碧潭”。王丽川能这样写,这正是均州沧浪之“汉水汤汤”特色。也是王丽川的积极心态,还鼓励张印槎。

苏州沧浪亭的诗作中也有写到渔父的。如清代尤侗《沧浪六咏·自胜轩》:“清溪榜小舟,还牵岸上住。仿佛烟波里,笔床兼钓具。长歌谢渔父,任君鼓枻去。”也是引用其隐逸之意。又如清代宋荦《春日雨中同靳熊封儿至过沧浪亭二首(其二)》:“绣岭生遥慨,沧浪且避喧。”清代宋至《沧浪亭与心壁上人话归时来,自滇中以归云草见示》:“孤塔寒空回,修篁落照深。归去云外路,清绝道人心。”清代张鸿基《沧浪亭小憩示同游诸君》:“信步寻秋不待招,沧浪精舍净烦嚣。”不只苏州沧浪有“沧浪精舍”,均州沧浪也有。

2.沧浪棹歌

王丽川在《北村六咏》有诗云:“一泓澄碧沧浪水,月下渔人起棹歌(暮眺)。”诗句把“均州沧浪”与“棹歌”结合在一起,描写了一幅闲适的“月下沧浪棹歌图”。

“棹”本义船桨,“棹歌”即指渔民在撑船、划船时候唱的渔歌,亦作“櫂歌”。汉武帝《秋风辞》第一次出现了“棹歌”:“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棹歌是源自先秦民间的有实无名的一种文体,描写操楫浮舟之事。汉代正式引进宫廷后,出现两种发展道路,一种是延续民间乡野属性,另一种是文人化。民间棹歌主要是男女相思之曲,文人化棹歌则有了自然、唯美、闲适、归根、隐逸、自由等人生价值追求。棹歌意象既是一种诗歌意象(《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出现棹歌意象的有10首,其中包括2首含棹唱的;《全唐诗》中出现棹歌意象的诗篇有38首;《全宋诗》中出现棹歌意象的诗篇有125首),也是一种文学题材(著名棹歌有《船子和尚拨棹歌》《武夷棹歌》《鸳鸯湖棹歌》《之溪棹歌》等)。

《楚辞·渔父歌》记载,渔父与屈原对话后,渔父“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因此,《渔父歌》(即《孺子歌》或《沧浪歌》)也属先秦棹歌。

文人化棹歌蕴含隐逸之意的代表作,是宋末元初陶宗仪所写的诗歌集《沧浪棹歌》。诗集名称中的“沧浪”二字,就蕴含了浓浓的隐逸之意。一些诗词描写了世外桃源般的隐逸生活,如《暮春杂幸次顾君举韵》:“渔父鲤鱼长尺半,提携不受人家唤。当垆解缚换酒归,烂醉沧江杏花畔。”陶宗仪还多次在该诗集的诗句中化用《渔父歌(沧浪歌)》,如“挂巾薜萝看云起,沐发沧浪待日晞”化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意,“寓形宇内一身老,濯足沧浪万里流”化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表明了诗人以棹歌抒发忧愤的初衷[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把沧浪与棹歌结合起来写的还很多,如唐代李白《送储邕之武昌》:“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南宋高观国《满江红·击碎空明》“击碎空明,沧浪晚、棹歌飞入。西山外、紫霞吹断,赤尘无迹。”元代陆文圭《送吴仲鲁回鸟江二首(其一)》“纸上陈言刊落尽,沧浪时听棹歌声。”明代唐之淳《重午日道中》“小雨暗空林麓黑,飞沙涨川衣袖黄。此行已觉厌驰骤,安得鼓棹歌沧浪。”明代郑瑛《题丁克恭临清轩》“湖中意,清且长,嗟予此乐亦不忘。归将载得湖上月,为尔鼓枻歌沧浪。”这些诗词,大都是把“沧浪”的隐逸之意与棹歌结合在一起。

苏州沧浪亭的诗作中也有写到棹歌的。明代蔡羽《大云庵》:“静得观鱼乐,闲堪学道谋。棹歌何处是,城里有沧洲。”清代宋韦金《立秋后三日由沧浪亭过南禅寺,即以立秋为韵二首取一》:“我来披草坐,心地顿清幽。归路傍沧浪,沿溪听棹讴。”

3.沧浪古渡

王丽川《春日隐居(三绝)》中的“春花春鸟闹春天,家住沧浪古渡船”、《题问梅夏渔南浦行乐(渔歌子二阙)》中的“情性逸,利名逃,沧浪渡口唱离骚”,都写到了沧浪古渡,即“槐荫古渡”。道人叶问梅《谒客溪张少尉》中的“沧浪垂樾荫,桴鼓策功勋”,也是实际描写均州沧浪古渡。

“槐荫古渡”“沧浪绿水”,都是“古均州八大景”之一,“槐荫古渡”是从汉江北岸到古均州城的重要渡口,自古就是武当山朝圣北线(河南淅川、邓州方向)的必经之处。汉水绕城北沙洲(沧浪洲),到对岸槐树关处90°急转弯,往南沿沧浪亭所在峭壁下,至城东南于龙山脚下折流向东。“槐荫古渡”就是从汉水北岸槐树关渡口,往返南岸古均州城北,沿途经过“沧浪绿水”。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周凯依据均州印象,绘《沧浪渡》一幅,并书诗《沧浪亭》一首,有诗云:“均州城北十五里,渡江乃涉沧浪水。”民国27年(1938年)测图的均县地图上,则明确标注有“槐树关”“槐荫渡”“沧浪亭”,并绘有从槐树关渡口到均州城北的渡口线路。之所以称为“槐荫古渡”,据说是在古渡口岸边(槐树关)长有一颗高大苍劲、枝繁叶茂的古槐树,树冠遮盖整个渡口。盛夏时节,渡船常常往返于槐荫之下,槐荫古渡随之得名。明代何白在《游沧浪亭记》中写道:“予诘旦出城北门,操舟以济。江干即古槐渡,为汝之邓、陕之商所径道也。是以鬻渡者以百计。”

也有一些古代诗词写到“沧浪渡”,大都借用沧浪隐逸之意。如唐代戴叔伦《柳花歌送客往桂阳》有诗云:“沧浪渡头柳花发,断续因风飞不绝。”宋代洪适《渔家傲引(四月)》有词云:“骑马官人江上驻,天且暮,借舟送过沧浪渡。”明代曹义《小景四幅为竹鹤友人袁州何太守赋(其三)》有诗云:“江上芙蓉老素秋,西风乱飐白蘋洲。渔翁罢钓归来晚,一曲沧浪古渡头。”明代唐寅(唐伯虎)放弃仕途后游览镇江金山所写《春日与乔白岩游金山》:“日斜未放沧浪渡,饱酌中泠洗宿心。”

至于苏州沧浪,正如文徵明《沧浪池上》所写:“杨柳阴阴十亩塘,昔人曾此咏沧浪。”就不可能存在沧浪渡了。

4.沧浪振衣

王丽川在《北村六咏》中写到:“浥取沧浪水独清,振衣千仞当无生(晚归)”。

“振衣”是一个典故名,出自《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王逸注:“去尘秽也。”后来就以“振衣”指抖衣去尘,整衣。宋代韩淲《醉落魄·一斛珠》有词云:“风高木落,壮心万里空回薄,振衣待把尘埃濯。”

“振衣千仞”一词,最有名的是晋代左思在《咏史八首(其五)》中所写:“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意思是在极高的山岗上整饬衣服,抖落衣服的灰尘,在长河中洗去脚上的污浊,往往用来形容一种放任自由的人生态度。又如宋代吴龙翰《楼居狂吟》有诗云:“振衣千仞兴悠哉,一日看山十二回。”

沧浪亭位于江畔峭壁之上,正如清代钟岳灵《题新成沧浪亭(其二)》有诗云:“新槛飞如楼十二,危崖绝似仞三千。”[2]82所以,王丽川写“浥取沧浪水独清,振衣千仞当无生”,也是比较符合均州沧浪的现实状况。光绪《续辑均州志》收录明代无名氏写万历庚寅中秋同友人宴集沧浪亭的一首诗云:“振衣千仞一亭孤,眼底乾坤境界殊。”[2]79

苏州沧浪亭的诗作中也有写到“振衣”的。清代俞樾《沧浪亭》:“振衣登危亭,一览秋天空。”而均州沧浪诗作中也有异曲同工之作:清代杜大宾《九日登龙巢山望沧浪》:“萸酒醉罢情何限,振衣长啸秋山空。”只不过“振衣千仞”之势,唯有均州沧浪方能体会。

猜你喜欢
沧浪亭道人诗云
基于双极性耦合磁场调控的高抗偏移偏转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沧浪亭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做地道人 制道地药
寻幽沧浪亭
置亭沧浪上 日与沧浪亲
Thinking o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by Regulating Lung-Intestinal Axis Microecology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浣花笺上月下柳
——徐诗云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