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职教扶贫的路径探析

2020-01-18 03:25梁韦娟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职教培训职业

梁韦娟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一、乡村振兴与职教扶贫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从政治、文化、生态、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提出了要求,包含的内容涵盖生产、生活、生态多个方面[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发展模式等内容提出了新要求,而目前乡村的职业教育发展较落后、村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匹配、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趋严重,故乡村振兴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帮助。

(一)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首先,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线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实训设备,需要跟市场发展速度相适应。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例如,电商经济推广、教育多媒体设施的普及。

其次,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职业教育包含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应用型人才教育,涉及的人数众多。高等职业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属于高等教育层次,高校教师学历较高,专业技能较好,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等教育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此外,高校与市场对接,能够为乡村与市场搭建沟通的桥梁,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最后,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2]。文化特色是区别于其他乡村发展的标志之一。学校文化建设较为健全、体质完善,可以帮助乡村提升文化水平,挖掘地方文化发展,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乡村振兴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农民”“农业经营主体”等都是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发展的新模式,这就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发展背景。职业教育是针对从事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等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日益增加,这必然会推动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职教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途径单一

目前,职业教育参与扶贫的途径主要有:一是经济扶持。职业学校与帮扶贫困乡村结对子,职业学校在教师福利投入中,融入扶贫元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乡村产品的销售难问题。二是面向农村的培训。院校和普通高校与政府合作,定期针对乡村贫困村民开展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地区教师提升专业知识,以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三是选派教师驻村。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是一种优质的人才资源,可将其专业知识及技术优势与当地经济发展融合,促进农民增收, 实现农民脱贫。几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但未从根本上解决乡村贫困问题。

(二)职教扶贫参与主体不足

政府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导者,地方政府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为职教扶贫制定目标,指导各学校参与职教扶贫,分配教育扶贫资金。但参与职教扶贫的主体多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中等职业教育鲜有参与职教扶贫,职教扶贫参与主体断层特点明显。行业企业在职教扶贫中作用未得到发挥。职业教育要实现扶贫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个关键点在于“就业”,2015-2018年间以“职教扶贫”为主题的网络报道共733篇, 16篇关于企业、行业协会作为参与方展开职教扶贫,5篇关于“碧桂园”集团自主开办职业院校扶贫帮困。由此表明,“企业”“行业”等外界资源,在目前各类“职教扶贫模式”中尚未成为核心要素[3]。

(三)职教扶贫资金来源较少

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利,没有工业或工业不发达,当地可支配财政收入较少[4]。职业教育发展与普通教育不同,除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培养技能,技能培养需要有设施设备支撑,设备的购入及保养需要投入资金,而财政经费不足致使贫困地区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落后于发达地区。

(四)职业教育专业开设不合理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匹配,现实却是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在设置专业时,盲目追求就业率,致使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重复性高、陈旧,小而精的独门专业因师资与设备缺乏等被搁浅[5]。职业教育在于提升个人能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盲目追求就业率,忽视地方发展需求,致使职业教育在扶贫中作用并不明显。乡村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中多以第一产业为主,与社会市场对接程度较低,致使企业参与程度不高。

(五)职教扶贫机构繁杂

与普通院校办学体制要纳入社会需求不同,职业教育作为另一类型的教育更多的是从内部出发按照特定的权责功能划分相关职权部门,涵盖行政部门、地方扶贫办公室、教育扶贫资金分配机构、教育管理部门等[6]。受部门间交流平台的影响,导致相互信息交流不畅通,权利间相互制约,影响了职业教育在扶贫中的作用。

(六)职业教育培训有待完善

职教人才的培养培训属于职教扶贫模式的核心环节。按照职教的规律,在对象识别清楚之后,需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已确定的对象制定人才培养培训的标准与规格[7]。目前,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有待提升。面向乡村地区的职教扶贫培训大部分还停留在短期培训的层面,由于时间短,培训内容多为理论知识,致使培训的目的并未真正实现。培训模式有待优化。根据确定的人才规格,培养培训主要采取三种模式,即基地培训模式、驻村培训模式与职校培养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通常培训的实效性更强,培训成本较高。驻村培训模式较为便利,成本也较低,但学员最终需进入发达地区就业。职校培养培训模式专业性较强且培训效果较好[7]。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职教扶贫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的不同部门、主体和要素各自构成了一个个隶属于总系统的微观系统,就必须以系统性原则组织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注重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打造、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成效评估等各项工作的协调配合[8]。培训内容应该具有系统性。内容间前后衔接,层层递进,知识的架空对乡村职业教育人才技能知识搭建作用不大。因此,知识应该前后关联,由简至繁,实现职业人才知识的框架搭建。

(二)全面性原则

现阶段职教扶贫更倾向于专业知识普及以及技能的提升,多专注于产业知识提升和教育知识普及。而乡村地区的贫困,并不仅仅是技能与知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提升。因此,职教扶贫应该全面,坚持产业、医疗、教育、文化全覆盖,在保持乡村发展生态的基础上,多方面培养,提升乡村发展新动力。

(三)前沿性原则

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模式、管理理念等内容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与市场保持紧密联系,熟知掌握最新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

经济发展是动态的,因此,贫困户的经济状况、知识储备等信息都在不断更新,而现阶段对贫困户信息的管理还未实现动态管理,多数是逐级审核上报数据材料,定稿后在一周期内基本不变。如此不能准确反映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因此,职教扶贫过程中应实现动态化管理,保证贫困户所有信息的及时更新。

(四)精准性原则

职业教育对象的精准性。由于职教扶贫管理机制不完善,现阶段贫困户认证的准确性不足,致使贫困户认证过程中感情因素及人际关系成为认定的因素之一。因此,职教扶贫应该保证对象的精准性,实现精准帮扶。

职业教育内容的精准性。职教扶贫中培训多为最新的知识,而忽视了当地所缺。“缺啥补啥”是针对乡村地区扶贫的重要原则,避免资源的浪费。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职教扶贫路径

(一)政府加强职教扶贫顶层设计

1.增加职业教育发展经费投入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部地区包括10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9个省(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致使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投入上力不从心。此外,一般农村地区习惯使用地方语言,不少教师难以融入当地的教育,加上生活环境相对艰苦,待遇不高,致使教师流动性大。政府可增加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对于乡村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经费给予倾斜,增加职业教育的可支配资金投入,便于职教扶贫作用的发挥。另外,对于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扶贫的教师,在绩效划分上给予倾斜。

2.完善扶贫管理制度

首先,完善贫困户认定规则。在资格认定中,以国家绝对贫困线和村民物价消费指数为基础,各省或地市最长以年度为间隔对相对贫困线进行动态调整,严格执行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中既要“不降标准”也“不吊高胃口”要求[9]。资料收集过程中,要全方面掌握贫困户信息,对于扶贫平台或系统内尚未获取的所需资料,可由县级政府或其扶贫办掌握的数据提取或组织工作队等实地入户采集[9]。认定过程实施逐级审批制,避免基层“管本主义”掩盖真正帮扶人口。

其次,实施动态化监管。通过大数据实施跟踪乡村村民收入、消费水平变化,及时变更贫困户级别,防止脱贫户返贫。另外,通过互联网数据完善民情、了解情况,作为区块链上的舆情监管功能,首先实时记录贫困户、非贫困户、媒体人以及其他主体发布与扶贫过程相关的言论及看法;然后对舆论进行分析,从数据汇总、统计角度展开,通过数据的数值、发生的时间、数据流动流程、出处证明等细节的记录上分析个体或机构活动的规律以及扶贫过程中的真实态度,以此鉴别发布信息的真伪和估计其未来的舆论动向,以便调整相应的扶贫方案[9]。

3.制定政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职教扶贫

职业教育耗资较多,单纯依靠政府进行经费投入,无意间增加了政府的负担。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行业进行税收减免或在职培训费用补贴。

鼓励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以及职业大学承担职教扶贫的任务,对参与职教扶贫的院校给予优惠政策。在财政拨款中给予倾斜,在高校考核评估中给予加分,针对乡村地区发展的研究课题给予经费扶持,以调动高校参与职教扶贫的积极性。

4.政府部分逐级分化各自职责

上级政府通过资金和政策引导职教扶贫的实施,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发展的引导者,要协调地方力量推动职教扶贫的落实,鼓励地方高校积极参与职教扶贫,多渠道筹划资金,合理分配资金。基层政府组织对乡村发展情况了解较为全面,要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对接扶贫需求。基层政府组织还应充分发挥在扶贫对象识别和脱贫评估考核中的作用,根据精准扶贫和农村持续发展的需要,充实村支部和村委会干部队伍,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10]。另外,要加强职业教育思想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

(二)明确职业院校在职教扶贫中的主导地位

职业教育包含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几种方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该承担起职教扶贫的责任。

1.根据乡村发展规划制定职教扶贫策略

制定符合乡村发展所需的扶贫项目。职业院校应该组织教务处及各二级学院代表下乡考察,根据实地走访情况制定具体的扶贫项目。真正了解地方所需,实现精准帮扶。

实行多样化培训方式。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以及线上学习平台逐渐完善,职业院校应拓宽培训方式,积极开拓线上培训,实现碎片化学习。另外,搭建学习平台,将丰富的学习资源、技能培训视频放入平台,乡村村民可以根据自身所需登录平台,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在基本普及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

完善培训内容。从根本上帮助乡村贫困村民脱贫,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村民脱贫意识的觉醒和技能的提升。院校应完善培训内容:一是平衡理论与技能的占比。以往的培训中,由于资金及设备的制约,培训过程中多以理论知识提升为主,此种模式使得职业教育培训的作用不明显。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间上尽量向技能培训倾斜。二是增加创新创业培训。乡村有很多待开发的资源,例如,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可对外销售的种植产品,职教扶贫应该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向村民宣传国家的创业政策,通过创业案例进行个案剖析,选派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对有创新创业想法的村民进行指导或联合创业,创新乡村经济发展方式。三是巩固地方思想。思想贫瘠是落后的关键因素,故步自封影响了乡村经济发展。职业院校应该选派历史学院以及文学院的老师下乡,帮助村民挖掘和认识乡村存在的潜在文化,以便村里的文化得到保存。

2.硬件设施二次利用效益最大化

在课桌椅、教学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和宿舍设施等生活资源上可以对贫困地区进行帮助,将一些要替换掉的硬件设施调配以二次利用[11],在减少资金投入的前提下,保障了乡村地区硬件设施建设。

3.调动校内教师资源参与职教扶贫

现阶段,教师下乡担任第一书记或其他形式的扶贫,多来自外界压力。为此,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建设,定期学习精准扶贫相关政策,讲解所在地区乡村发展现状,学习优秀扶贫人物事迹,形成扶贫意识。二是将教师扶贫与职称晋升挂钩。院校教师扶贫存在一种“无人去,党员先,年轻教师先”的现象,因而有经验教师的作用未得到真正发挥。现教师职称评定已下发至学校,院校可将教师下乡扶贫经验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因素,提升教师扶贫的外驱力。三是发挥教师专业知识分子角色。教师作为前沿知识的掌握者,应该下到乡下,了解当地的民情,针对当地情况制定相应的扶贫计划。

4.科学研究职能优化职教扶贫

院校要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职能,带动村民脱贫。对农村发展的研究课题给予支持,调动教师将研究范围蔓延至农村地区。另外,联合地方中等职业院校及应用型高校、职业大学开展相应的研究,形成理论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5.引导学生成为职教扶贫中坚力量

人才输送是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落后的重要途径之一。院校应该加大人才的输送。首先,职业院校可以联合中等职业学校及应用型大学,搭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训。面向乡村中学毕业,无法进入高中学习有意掌握生存技能的学生,定向培养,但毕业后需要回到生源地发展。其次,对返乡农民工采取非学历培养模式。针对外出务工人员或返乡待业人员,定期开班进行培养,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培养模式,扩大扶贫教育范围。再次,增加对口专业人才培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行业逐渐兴起,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群建设打造特色专业,重点培养电子商务、计算机、旅游、文化等专业人才,开发乡村资源。最后,多途径拓宽学生扶贫意识。在思政公共课程中,加大对扶贫观念的宣讲,通过社团或青马工程等实践机会,增加学生下乡的机会,实现思想与行动的完美融合。还可以将师范生教育实习及专业实习融入乡村教育、乡村企业发展,注入新血液,缓解发展压力。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教扶贫

1.引导企业参与扶贫

企业是接受学生的单位,应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企业可以通过自身资金、人才、设备等资本参与职教扶贫。首先,企业加大教育扶贫投入,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幼儿园、职业学校,完善学校软硬件设置,补齐农村儿童教育短板;其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缓解贫困地区儿童上学的顾虑,减少因贫辍学现象的发生。再次,鼓励企业将部分厂房设在乡村。乡村有部分的闲置劳动力,企业可以将部分污染少、劳动力需求大的厂房设在乡村,减少了厂房建设成本,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劳动力成本支出,便于职教扶贫设备及场地的提供,实现双赢。企业还可以将试用产品放至乡村进行试用。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鼓励行业协会参与扶贫,搭建慈善人士扶贫桥梁,为贫困地区投入资金,完善产业扶贫设施,例如,与贫困村建设扶贫大棚。鼓励其加大资金投入,为贫困村养老、助残、助贫、助学等公益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这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如何预防脱贫人民返贫才是关键问题。职业教育作为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帮助人们返贫的重要手段。而职教扶贫不仅仅是政府及学校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力量去推动发展。

猜你喜欢
职教培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职业写作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