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洲,刘春丽
(1.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安徽 淮北 235000;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安徽 淮北 23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的青年工作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紧紧围绕这个职责定位来谋划改革,出实招、出真招,不掩饰问题,不讳疾忌医,对症下药,刮骨疗伤,真正从思想上、工作上、制度上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基层,使基层真正强起来。”[1]“班团一体化”,即在高校班级中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这正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实招、真招,是推动改革落到基层的具体举措,既是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路径,又是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团支部是共青团在高校开展工作的基层组织,是班级建设中的主导力量,承载着组织青年、引导青年、凝聚青年的重任;[2]班委会是班级建设的执行机构,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两者互相渗透、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能使团支部充满活力、发挥作用,才能使班级朝着更加团结向上的方向发展。但是,任何一种“制度”,如果缺失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就很难发挥最好的效果。[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行“班团一体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推行“班团一体化”两学年之后,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查看资料、个别访谈等方式,对“班团一体化”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在印发《关于实施“班团一体化”的通知》之后,通过召开会议、校内海报、校园广播、校园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向系团总支、教师、辅导员及学生广泛宣传实施“班团一体化”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目前,“班团一体化建设”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8年11月,学院团委以问卷星为平台,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324名同学进行“班团一体化运行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90.59%的学生“很了解”或者“比较了解”班团一体化制度的意义;89.41%的学生“非常清楚”团支部的工作范畴;64.84%的学生认为,班长能够很好地履行团支部副书记的职责;89.91%的学生认为最有助于班级和团支部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是两者交叉相融、共同合作,这充分说明高职生对“班团一体化”制度的知晓率和认可度都比较高。
但是,各团支部也普遍存在一些实施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班团一体化建设的“瓶颈”,如果不给予足够重视,就会使班团一体化建设流于形式。
通过恳谈会和个别访谈,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对“班团一体化”制度理解的过于简单,认为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仅仅是班干部职务的调整,或者仅仅是给班长加一个团支部副书记的头衔,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高职学生对团支部的认识也比较模糊,69.01%的学生认为按照校团委要求统一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收缴团费、开展“三会两制一课”就是共青团的全部工作;63.06%的同学认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是班长,与团支书关系不大。60.36%的学生认为班委活动是自发举行的,但团支部的活动多是按照上级要求进行的,班团一体化就是要确保班级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
76.58%的学生认为,班委的工作更偏实际工作,团支部的工作更偏向于思想引领。32.97%的学生认为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地位很难判断,对团支部更认可的同学和对班委会更认可的同学比例相当,分别为34.07%和32.97%。当学生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首先会寻求团支部帮助的仅有18.68%。67.36%的学生对团干部和班干部区分不清晰,除了能确定团支书是团干部以外,对宣传委员、组织委员、权益委员等属于团支部还是班委会并不明确。
82.46%的学生希望从团组织中得到理论学习、就业创业、心理辅导、文化娱乐、社会实践方面的信息和帮助,但是,74.52%的同学认为团支部组织开展的团日活动比较少,缺乏新意和创新,不能有效激发团员学生参加团日活动的热情。这说明,高职学生对团支部的活力提升有很迫切的要求。
各班级均按照“班团一体化”的要求对团干部和班干部进行了调整,但是,各团支部“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成效如何,尚未有明确的考核办法。虽然进行了团干部培训,开展了“最美班级”“活力团支部”“最美团支书”等评选表彰活动,但培训的频次不够,体系不完善,团支部的整体工作水平并不高。
为了规范组织设置,明确工作职责,理顺班团关系,形成创新机制,提高团支部工作活力,笔者针对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班团一体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努力探寻建立高职“班团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校团委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团支部和班委会的组织机构设置,明确班级议事机构为团支部大会暨学生全体大会(闭会期间由支委会暨班委会代行其职责),负责协商决策班级重大事务;班级工作机构为支委会暨班委会,负责开展班级日常团学工作,班团目标一体化设计、工作一体化推进、职务一体化设置、职责一体化履行、管理一体化统筹。确立班团集体决策、分工合作、共同负责的工作体制,建立班级团支部大会暨班级学生全体大会、支委会暨班委会联席会议等议事决策制度。[4]在班级机构设置上,把以往班级团支部委员与班委会委员相融合,班级团支部设团支部书记、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组织委员兼文体委员、宣传委员兼学习委员、权益委员兼纪律委员、心理委员兼生活委员6个岗位,从而实现班级职务一体化。[5]班级团支部职责和班委会职责相互融合,实现职责一体化。
“班团一体化”建设,落实在班级团支部,推动在校团委,跟进在系团总支,所以加强“校团委—系团总支—班级团支部”三级组织管理至关重要。按照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要求,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实行“驻系蹲班”制度,直接联系基层团支部,校团委专职团干每人直接联系2-4个系团总支、直接联系2个基层团支部,系团总支专职团干直接联系3个基层团支部,挂职和兼职团干部每人直接联系1个基层团支部。专职团干每学期至少上1次团课,参加2次主题团日活动,组织3次主题讨论,联系100名青年学生,直接联系、服务、引领团员青年。“驻系蹲班”一是可以促使校、系专职团干走进团支部,切实了解“班团一体化”的建设情况;二是能够帮助团支部正确理解并实施“班团一体化”,确保执行过程不走样;三是通过校、系专职团干“驻系蹲班”,打造一批富有活力的团支部,在全校范围内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团支部和班委会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骨干力量,他们有开展工作的动力和激情,却往往既缺乏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能力。为了确保“班团一体化”的有序推进,必须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抓手,完善校级“大骨班”和系级“青苗班”两级培训体系。对团干部的培训,不是简单的以“少课时、大课堂”的集中讲课形式进行,而是制定年度学习计划,月月有学习、周周有进益,学习的形式可以是集中培训,也可以是影片展播、拓展训练、知识竞赛等等,把团务基础知识、团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团日活动的组织方式等团支委应知应会的内容详尽地告诉团干部,还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APP做好课堂管理、在线学习、结业考核。
共青团有“青春建功行动”“青年大学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品牌活动。活动,是共青团走进青年、贴近青年、服务青年最常见的工作方式。[6]新时期,要充分意识到共青团活动在引领青年思想中的重要性,在活动设计时注重贴近时代主题,彰显先锋性和引领性,在活动开展时注重凸显学生主体、提升吸引力和认同感,将共青团活动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做好团学品牌,增强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