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场域探索

2020-10-21 07:38李斯明居学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入校场域入学

李斯明,居学明

(1.扬州大学 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2.扬州大学 学工部(处),江苏 扬州 225000)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帮助大学新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为顺利度过大学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的教育活动。它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的工作。它承载着新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心理适应、未来学业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等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新生入学教育就是大学新生在大学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场域范畴首先由布迪厄提出,是指事物之间客观关系的时间与空间的总称。新生入学教育的场域不仅仅单纯指入学教育的地点与空间,而且指高校实施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空间、方式及渠道的总和 ,是新生入学教育系统性工程的总称。新生入学教育是各国高校共同的议题,特别是当前“90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对入学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有着更加多元的需求。本文将通过对入学教育场域的实证研究,结合国际比较视野,探索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场域的展开方式与实践路径。

一、新生状况与入学教育场域需求实证分析

当代“90后”“00后”大学生的总体特点体现为自信但以自我为中心,开放但选择带有盲目性,视野思路宽广但容易受到媒体等外界因素干扰。他们对事物及问题往往具有自己的看法与评判,那么新时代的大学新生的实际状况是怎么样的,他们对当前的入学教育如何看待,有何需求,这是我们进行针对性分析与服务的前提。因此我们以Y高校新生为样本,对“90后”“00后”大学生入学教育场域感受、需求进行调研,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8份,进行实证分析,寻求更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大学生对入学教育的回溯性感受

这部分我们主要设计对新生入学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回溯性感受调查,了解学生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内容两个维度的切身感受。

在对入学教育形式的回溯性感受方面,我们主要设计了入学教育的时长、入学教育的载体、入学教育的形式等多个二级指标。在回访的结果中,有58%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集中性与常规性的入学教育时长(集中性指入校后一个月之内,常规性指入校后半年内)较为合适,32%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的时长偏短,特别是在常规性的入学教育阶段,入学教育的相关感受程度较低。同时仍有10%的学生认为时间偏长(见表1)。

表1 入学教育时长调查表

在入学教育的载体、形式等方面,59%的学生认为目前仅有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载体并不能满足需求,更应该加入抖音、B站、短视频等多种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和兴趣的教育样态。40%的学生对传统的讲座式、授课式的入学教育形式表示不感兴趣,认为听讲座往往会“犯困”“玩手机”,实际效果不佳。37%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加入体验式、实践式、情景式和具有实践性的入学教育方式。63%的被采访者认为应该拓展入学教育的场域,在线下、线上两维的基础上,加入预科式、体验式、生涯指导式等诸多形式与载体。这些说明,多数学生更希望通过现代性的传播方式、教育载体与场域来实现教育目的。

(二)学生对入学教育场域需求

在这个部分我们主要调研的是学生对于入学教育场域的需求,包括方式、时长等,主要也概括在内容与形式方面。

在对入学教育形式与载体的需求方面,35%的学生更加倾向于网络教育、纸质资料、面对面教育(讲座等)这样的排列顺序。41%的学生认为在网络教育的形式方面,应该更多采用视频、动漫、案例等生动直观的形式。27%的学生想要将入学教育前置化,即在高三毕业的暑假中,就能够通过网络等获取入学教育的相关内容。在网络教育的形式中,87%的学生倾向于短视频、公众号、其他网络资料这样的排列顺序,表明绝大多数“90后”与“00后”学生对直观新颖信息获取的依赖。56%的学生希望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并非仅仅传统的“提供——接受”模式,这反映出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在对入学教育内容的需求方面,存在着学校(信息输出方)与学生(信息接收方)之间的不匹配。对于学校而言,入学教育的预期排序是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而言,88.75%的学生给出的排序为校园生活信息、入学报到信息、学校和专业介绍、生涯规划、安全健康等。这表明,新生入学需求更加集中在生活事项、眼前事物、切身相关的事物几个方面。其原因可能是这些事项与其入校入学切身相关,且即学即用,显示度与使用率比较高,而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更加长远与隐性,在学生看来在初入校时期并不急需(见表2)。

表2 入学教育需求表

从上述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新生对当前的入学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看法。90、00后学生更加希望拥有能够适应其具体需求的入学教育形式与内容。究其问题原因,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首先是入学教育的时间场域的延展性不够。换言之就是教育的时间向前、向后的持续性都不足。从学生的需求调查来看,更多的学生希望能够增加入学教育的时间。这里的增加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适当开展入学教育的前置性和常态性教育,将物理时间拉长;二是扩充入学教育的实际内涵,将时间的利用率提高。并且在入学教育之前,实际上高校面对家长群体的教育信息不足,没有把家长也作为入学教育的主体之一来看待。

其次是入学教育的空间场域利用率不足。集中表现在网络平台设置的滞后性与不对称性。可能新生想要获取的信息是A,而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是B,两者之间存在差异。这就要求高校从供给侧进行改革,用好、用足网络化平台。一方面通过新颖的短视频等方式展现,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与个性化指导,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基于这些原因和学生的具体诉求,我们不妨将视野转向国外,看看国外高校是如何开展的新生入学教育。

二、国外新生入学教育场域分梳

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全世界高校共同的话题,是全球高校间的“共情”话语。从国际比较的视野看,各国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场域研究与建设方面都取得相应成果。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入学教育实效。

(一)国外高校入学教育的实践源流

从较早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探索可以追溯到欧洲与北美殖民地时期,最早的入学教育是作为新生入学的预备教育来实现。在19世纪的北美,学校往往承担着传授欧洲传统的文学、宗教和文化的职能,然而随着北美发展,当时的社会上层希望学校更多地承担政治功能,以期培养人才实现美国的政治独立。社会精英群体对学校仅仅实现宗教和文化职能表示不满,并积极推动学校改革。

以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改革为例,1821年,当时游学欧洲归来的教育改革家乔治·蒂克纳在哈佛发起了改革的动议,他提出将哈佛建设成为能够衔接中学与高校,能为青年提供心智、政治、技能各类预备训练的高级中学。当时他的这一改革动议得到了董事会、校长和教授的接纳。但因为该项改革牵动了诸多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受到教职工反对,以失败告终。随后1823年,因教职工与学生教务之间的矛盾,导致哈佛发生大规模的学生暴动事件,这致使蒂克纳的教育改革再次被提上日程,他再次设计了哈佛改革的内容,并向教职工推行教育改革计划。[1]

从实质上看,蒂克纳的教育改革构想就是实施中学与大学相互衔接的预备教育,这也是现代西方大学预科与入学教育的雏形。蒂克纳在其第二份教育改革规划中明确提出:教育改革的宗旨不是将哈佛改革为一所现代大学,而是完善高等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至此之后,美国、欧洲各高校陆续开启了大学预科与入学教育的研究探索。自20世纪至今,国外高校逐渐形成了预科加入学教育的高校新生教育模式,并不断完善与实践。1988年,波士顿大学开启了First Year Experience(FYE)项目,建设了现代化的入学教育范式。[2]自此,许多高校纷纷开展FYE项目,通过入学服务(包括入学相关要求、宿舍规范、个性化辅导)、学术帮扶(包括学习指导、生涯规划、智能信息系统服务)、入学教育课程和课外相关的活动几块领域,试图构建新生入校之后的学习共同体。

相比于欧美,东亚日韩一些国家的高校在入学教育实践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如韩国新生入校后,学校会举行入学欢迎会等迎新的活动。[3]有的高校会设置从生涯规划到实施评价的入学教育模式,有的高校积极开展入学的适应性教育,有些高校通过开设入学教育相关课程开展教育等等。这些方式基本上都为入学教育的顺利开展和良好实施构建现实的实施路径。

(二)国外新生入学教育的分类与开展

目前国外高校的入学教育主要分为预科与入校教育两个类别与阶段。其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与功能,共同为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变、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发挥自身作用。

从预科教育方面看,这其实是国内外新生入学教育最大的分殊之处。国内的学制一般是九年义务教育加上三年高级中学的教育,然后直接通过高考迈入高等教育阶段,从学制与时间上不存在高等教育的预科阶段。国外自19世纪哈佛大学改革起,高校的预科教育就逐渐成为衔接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的重要桥梁。近年来,学界对国内外大学预备教育的研究热度升温。[4]比如綦春霞与周慧的《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杨明全的《大学先修课程与我国高中课程改革》,都从各自角度探讨了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这实际上可以归入广义的新生教育范畴,属于入学教育的“前置教育”,其本质上还是为了使新生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与大学生活的适应。系统来看,国外的预科教育内容主要是关于大学的先修课程、课程设计的原则、教育改革的障碍等等内容,这些也是我们进行研究与实践的借鉴。

从入校教育方面来看,与预科教育的历史沿革不同,20世纪60年代国外才有专门入校教育的相关论述,如美国教育家杰罗姆·朱勒的《你的大学经历:成功策略》中系统阐述了入学教育的形式、内容、课程设计方案等。此外,再如澳大利亚某高校在本科生课程指南中写明:入校教育标志着新生的学期开始,它的设计是为了帮助你适应大学生活和充分准备课程学习提供信息。一般来说,国外入校教育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入校教育场域与活动内容、入校教育的相关课程设计、入校教育相关服务和信息化的入校教育开展等方面,这与国内高校的入学教育也有相通之处。

(三)国外入学教育场域特点

从国外广义上的入学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来看,其主要特点在于预科与入校教育并举,入学教育场域相对健全,时间安排与跨度相对合理,形式与内容更加注重个性指导等。具体来看就是:

阶段上预科教育与入校教育并举。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国外高校对于学生的大学预科教育与入校教育看做是同等重要的内容,基本上可以把预科教育看做是入学教育的前置型教育。其在课程设计、教育场域、内容形式、时间统筹方面都既有区别、又有继承发展,既有相互间的融合、又有互补,可以视作比较理想的入学教育体系。

入学教育场域较为健全。从时间上看,国外入学教育投入相对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与国内集中性教育与持续性教育不同,国外预科教育加入学教育模式的时间跨度往往更长,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内容更加丰富。以澳洲与美国为例,澳洲的一些高校会专门安排2—4周时间教授学生“如何适应大学”;哈佛等高校更是会用1个月至2个月的时间来安排专门性的入学教育。此外,美国的一些高校还持续开展新生的“第一年计划”,即通过一年的时间来系统性完成入学教育、学涯规划、身心适应等内容。从空间场域上看,国外高校往往设置有专门的入学教育机构。如美国一些高校设置“新生及家长项目办公室”,专门从事新生引导、入学教育等相关工作。[5]澳大利亚的许多高校专门设有入学教育中心这样的机构,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统筹、组织、管理部门,从空间场域上满足学生入学教育的相关需求。此外,国外高校一般还会积极搭建各类的信息与网络平台,提供电子版的学生手册、信息注册、日常服务等诸多内容,从网络空间场域来实现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更加注重个性化的指导。从入学教育的方式场域来看,国外高校的实践往往带有创新性、个性化、服务性等标签。一方面,由于学生组织的自治性较强,入学教育的朋辈性帮扶明显,往往高年级的学生与相关学生组织能够完成很多入学教育的指导内容。另一方面,入学教育的相关课程设计往往会根据不同学生特征设计,突出个性化。形式上往往也采用创新形式,注重新生的实践性与融入感。例如通过志愿活动、新生聚会、午餐会等诸多形式来开展新生的入学教育,达到比较良好的效果。

三、比较视野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场域探索

通过上述新生对入学教育的需求实证分析,以及对国外高校入学教育的模式与实践探索,我们希望能够“中体西用”般建设出符合国内高校特色与学生特点的入学教育模式,形成比较完备的入学教育场域,能够从时间、空间、内容与形式多维度更好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升级传统路径,用系统论思维建立入学教育场域

传统高校入学教育的场域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入学一个月左右的集中教育加上一个学期左右的常规教育,在空间和主体上表现为学校学生工作相关部门统筹,各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具体实施,一般依托教室、报告厅、活动室等物理空间与互联网等网络空间;在形式上表现为讲座式、报告式、课堂式等;在内容上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规范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

在新时期,高校加强入学教育的路径并不是要彻底抛弃传统模式另辟蹊径,而是善于用好用活传统模式。在入学教育的时间安排上,将新生高考后、入校后、在校学习中这一整个时间段视作一个整体,系统性规划每个阶段的入学教育内容。比如在其高考后,高校可以附带录取通知书的寄送,将学校的文化产品、特色内容、专业介绍、入学须知等提前发布给新生,并且通过网络同步进行推送,让新生在假期中就能提前感知入学教育的相关内容。在空间场域上,系统架构好线下和线上双维平台、教室与户外双向开展。在内容方面,将入学教育各项内容作为系统中的要件分步实施。例如,新生入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还是立德树人,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在这个系统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规范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相互间可以互相融合,互相协作,达到1+1>2的目的。只有升级传统的入学教育路径,将入学教育作为整体性系统来看待和规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创新手段提升教育质效

在系统性架构入学教育的前提下,还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建设连贯性、多样性、体验式的入学教育场域,不断拓展入学教育方式与路径。

从入学教育时间维度看,高校应该创新丰富时间上的延展性,运用前置教育、渗入教育、常态教育等,形成时间场域的连贯性。例如高校可以借鉴澳洲和韩国相关高校以及欧美预科班的经验,在现有教育学制框架下,将入学教育的时间前置化。即让新生在入校前的暑期内就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入学教育的相关信息。通过入学信息前置教育、生涯规划前置教育甚至是相关课程的前置教育,让新生提前掌握和获取入校之后的相关信息与技能,通过适当拉长时间轴来获取成效的提升。也可以借鉴西方高校经验,在入校后的一个学期,甚至一年内开展FYE项目,使大一学生一方面接受专业与课程的基础教育,同时也接受新生的入学教育。通过讲授、活动、实践等形式,讲求入学教育的隐性教育与渗入型教育,创新形成时间上的纵贯线。

从入学教育的空间场域维度看,创新思维可以体现在实现入学教育空间的翻转性。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与慕课等线上课程的不断开展,教育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形成了“翻转课堂”。我们可以将这一实践成果创新运用到入学教育中来。由之前的“提供——接受”模式转变成为“选择——提供”模式,更加强调新生的主体与个体需求,从高校资源与信息提供的供给侧进行变革。高校提供入学教育的“菜单”,分为“必选项”与“可选项”,由新生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入学教育资源,做到更加精准高效。

从入学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上看,高校更加需要不断加强创新,通过加强体验式、朋辈式的教育方式,提升入学教育的质效。体验式教育就是打破传统信息传输者与信息接受者的主客体间的壁垒,不把学生视作入学教育的客体,而将其视作另一主体,从“主——客体”的关系变成主体间的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主体作用,重视其在入学教育中的体验式感受。通过活动、实践、游戏、互动、协作等形式,提升入学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同时增强朋辈式元素,依托各类学生组织、学生社团,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朋辈互助。积极借鉴国外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朋辈帮扶的有利经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扶和服务。此外,还可以拓宽入学教育的形式,比如增设劳动教育等,更加突出入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实效。

(三)优化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入学教育新服务

随着时代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入学教育的重要载体甚至是主要战场,谁能在互联网+教育场域拔得头筹,谁就能够获取新生的良好回馈,取得入学教育的优势成效。上文所述的入学教育中的课程设计、学校信息、创新活动、资讯获取等,大多都能从互联网平台得到呈现,同时我们期望的学生自主化选择、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实施也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从高校层面而言,优化网络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首先是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优化入学教育的信息资源库。改变传统的“为学生提供什么”的模式为“学生需要什么”,依托学生的兴趣所在,真实需求,通过构建入学教育课程、学校基本情况、专业介绍、入学须知、生涯规划等模块,以短视频、文章推送、主题博文、线上微课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具体需求。建立专题网站和海量的信息资源库,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背景、兴趣进行主动获取,让入学教育更加具有组织架构化,同时也更加能为青年学生所接受。

其次是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入学教育各场域的双向互动。互联网+的基础是大数据,学生信息、学校资源、学生需求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数据库,高校只有依托大数据建立建设好这些平台,才能更好地实现入学教育的各项功能。以建立研发手机app为例,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数据收集、资讯发布、记录数据、分析跟踪、建档立卡,并且通过后台的综合分析给出学生入学教育方面的精准报告,一人一事精准施策。

最后,通过互联网+的技术革新提升入学教育的实效。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去中心化,非对称性,消弭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从主客体模式变成主体间的模式,国内高校可以借鉴吸收国外相关高校在平台建设、网络架构、资讯发布等方面的经验,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的技术革新,整体提升入学教育的实际效能,确保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高校入学教育能够扎实开展、创新提升、反馈良好,为新生能够顺利融入学校、平稳过度学习,有效完成生涯规划开设应有的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入校场域入学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入校
入学面试
“巨掌”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