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伯文
(深圳大学-韩山师范学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 潮州 521041)
数年前,笔者为了了解近代早期欧洲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状况,曾翻阅刘北成、王皖强二位先生编译的《启蒙运动百科全书》[1]。该译本依据的是Reill Peter Hanns、Wilson Ellen Judy 著Encyclopedia of the Enlightenment,Facts on File,Inc 1996年出版。受益之余,笔者深感一部优秀的工具书对增广见闻、开阔视野、推动研究之功用。近闻此书即将推出修订版(即将出版的2020 年中译修订版依据的是2004 年的修订本),作为欧洲近代早期历史的爱好者,笔者不胜欣喜,乘此机会将该书重温一遍。刘、王诸先生从事西方近现代史研究多年,在译介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译介国外史学及世界近现代史研究方面成就斐然,译笔当然是无可置疑的,对此,笔者专门有一篇书评加以论述。本文则另有侧重,主要牵涉笔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有关中译的疑问。以下,笔者谨将这些问题分类、择要列出,略陈己见,就教于方家、译者。
在学术著作的翻译中,我们常常遇到许多的人名、地名、著作名。它们因其小而散碎的特点,往往得不到充分重视,从而造成不尴不尬、不大不小的种种问题。通常而言,我们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以下两条:首先是借助相关的权威、专业工具书,如《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全20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等;其次是在现有工具书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查询资料,决定相关词语的译法。此二途径具体实施起来,仍需小心谨慎。特别是在遇到生僻人名、地名、著作名的时候,工具书解决不了问题,网络上的译法又五花八门、真假莫辨,此时尤需我们耐心寻找相关材料,了解背景知识,从而推敲出准确、恰当的译法,避免出现“常凯申”(Chiang Kai-shek,蒋介石)、“门修斯”(Mencius,孟子)、“费尔班德”(John King Fairbank,通译“费正清”)、“三个王国的罗曼史”(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实为《三国演义》)之类的误译、硬伤。中文本《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洋洋洒洒百万字,涉及从英国到美国的十几个国家、地区,从政治、社会到宗教的十几个专题领域,各种专有词汇,繁多复杂,个别地方出现不如意处在所难免。以下,笔者谨从三个方面略举数例,以期引起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注意。
1.“富塞利”辞条:“其他重要的作品有《卡迪纳尔·博福特之死》(1778)和《吕特利草场之誓》(1778)等。”[1]463《卡迪纳尔·博福特之死》的原文是Death of Cardinal Beaufort。[2]217据《世界人名翻译大词典》,“Cardinal”作人名译为“卡迪纳尔”,作教会职衔译为“枢机主教”或“红衣主教”,[3]到底以何意为准?又查《不列颠百科全书》,[4]可知亨利·博福特(约1374—1447年)是英国温彻斯特主教,英王亨利六世等人见证了他的死亡。故该画作名可译为《博福特主教之死》。
2.“洛克”辞条:“1689 年2 月,他(按:指洛克)护送被废黜的詹姆斯国王的女儿、奥伦治公主玛丽回到英国。”[1]168原文为“He returned to England in February 1689 escorting the deposed King James’s daughter,Mary,Princess of Orange”。[2]350此处明言玛丽是英王詹姆斯之女,故玛丽应为英国而非奥伦治公主。引起歧义的原文为“Princess”,该词在汉语中有多译,如“女主”“王女”或“王孙女”(公主)、“王妃”“女巨头”等。考诸史实可知玛丽嫁与奥伦治亲王威廉,故其另一重身份是“奥伦治亲王妃”。
3.“马尼亚斯科”辞条:“马尼亚斯科异常多产,现代学者认为其中有400多幅作品值得留意。它们包括……《玛丽·马格达伦的圣餐礼》……”[1]442《玛丽·马格达伦的圣餐礼》的原文是The Communion of Mary Magdalene。[2]365此处关键在于“Magdalene”是什么意思。考诸《新约圣经》,“Magdalene”源于加利利湖畔的一个小村庄“抹大拉”(Magdala)。所谓Mary Magdalene 实为Mary of Magdala,可译为“抹大拉的玛利亚”(西方学术著作中像这样前面是名字、后面表明来源地或性格等个人特征的人名还有许多。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Nicolas Cusanus实际上是Nicolas of Cusa,译为“库萨的尼古拉”;又如Pico della Mirandola,译为“米兰多拉的皮科”)。这也是目前通行的《圣经》中文和合本当中的译法(值得注意的是,与和合本不同,天主教思高本《圣经》对Mary Magdalene做了音译:玛利亚玛达肋纳。笔者倾向于和合本的译法),属约定俗成之情形。故该画作名可译为《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圣餐礼》。
1.“伽利略”辞条:“伽利略的遗体埋葬于佛罗伦萨的圣克洛斯教堂。”又,“罗马”辞条:“进入18世纪,巴洛克风格依然兴盛,代表性的建筑有……圣克罗齐教堂。”[1]428这里的“圣克洛斯教堂”“圣克罗齐教堂”,原文都是Church of Santa Croce。[2]221,522查《世 界 人 名 翻 译 大 词典》,“Croce”可作人名,译为“克罗切”,似乎此处之“Santa Croce”是人名。然而,查阅其他资料可知,这里的“Croce”实与代表十字形、十字架的“Cross”有关。有人说这个Cross 是代表生命意义的埃及十字形,也有人说它是圣方济各所钟爱的T 形十字架(Tau cross)。[5]不论如何,该教堂遵循的是十字形的设计方案。故该教堂名可译为“圣十字教堂”。
2.“亚当兄弟”辞条:“罗伯特·亚当……获准进入罗马的圣-卢克学院学习。”[1]239又,“阿萨姆(科斯莫斯)”辞条:“1713 年,他(按:指科斯莫斯·阿萨姆)荣获了圣卢克学院的绘画奖。”[1]406再又,“孟斯”辞条:“17 世纪50 年代的某个时候……他(按:指孟斯)离开了萨克森,再度旅居罗马,成为圣卢卡学院的成员。”[1]42这里的“圣卢克学院”“圣卢卡学院”,原文都是Academy of Saint Luke 或Accademia di San Luca。[2]4,24,387查《世 界 人 名 翻 译 大 词 典》,“Luke”用作人名,可译为“卢克”。不过,翻阅西方宗教、建筑史方面的材料可知,“Luke”一名源于《新约圣经》的《路加福音》。故此,西方许多宗教建筑、学校等用到此名,汉译一般作“路加”(无论是中文和合本还是天主教思高本《圣经》,Gospel of Luke 的译名都是“路加福音”,故此Luke与宗教等扯上关联时通译为“路加”)。故该学院名可译为“圣路加学院”。
3.“米兰”辞条:“18 世纪晚期,米兰又兴建了……维拉·里尔勒等新古典主义建筑。”[1]429此处,我们注意到两个问题。其一,就形式而言,如果不是译文点明了“维拉·里尔勒”属于建筑,我们可能认为它是一个人名,因为人名一般使用连接符“·”。查考《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地名的连接符一般用“-”,而且多用于“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带有介词的地名”,[6]因为译名较长,需要使用连接符。因此,“维拉·里尔勒”的连接符使用存在一定问题。其二,就内容而言,维拉·里尔勒的原文是Villa Reale,[2]392译者在此处的做法显然是音译。查考意大利语词典可知,villa 有“别墅”之意;reale 则有“王家的”“皇室的”之意。此处Villa Reale之英译实为Royal Villa。这座建筑兴建于1790-1796 年,用作某位伯爵(Ludovico Barbiano di Belgiojoso)的住所。故该建筑可译为“皇家别墅”。
4.“米兰”辞条:“洛可可式的教堂和广场有:玛丽亚·德拉·撒尼塔(1708)、圣托·弗朗西斯科·迪奥帕拉(1728)……”[1]429此处,我们同样注意到两个问题。有关连接符的形式问题同上,不再赘述。这里提到的两座教堂,原文分别为Santa Maria della Sanità、San Francesco di Paola。[2]392从内容上看,意大利语中的Sanità有“安康”之意;“Francesco”“Paola”分别指基督教历史上的两大名人方济各、使徒保罗。故两教堂名分别可译为“安康圣母教堂”“保罗圣方济教堂”。
5.“瓜尔迪”辞条:“《托拜厄斯的故事》(威尼斯安吉洛·拉菲尔教堂)就是完成于这间画室。”[1]444“安吉洛·拉菲尔教堂”的原文为Angelo Raffaele。[2]249查《世界人名翻译大词典》,意大利语人名“Angelo”“Raffaele”分别译作“安杰洛”“拉法埃莱”。然而,此处之Angelo、Raffaele不应区分看待,而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英译为Angel Raphael,即拉法埃莱或拉斐尔天使。故该教堂名可译为“拉法埃莱天使教堂”或“拉斐尔天使教堂”。
6.“洛可可”辞条:“著名的洛可可建筑有:俄国圣彼得堡郊外的查斯科伊谢洛宫……”[1]70又,“拉斯特内利”辞条:“拉斯特内利的主要作品……有查斯科伊谢洛宫……”[1]447再又,“圣彼得堡”辞条:“洛可可风格则体现于……查斯科伊谢洛宫……”查斯科伊谢洛宫的原文为Tsarskoe Selo palace。[2]496,518,531俄语中的Tsarskoe Selo 英译是Tsar’s village,意为“沙皇的村庄”,是罗曼诺夫皇室和大诗人普希金曾经居住的地方。故该地名可译为“皇村宫”。
1.“廷德尔”辞条:“廷德尔的著作激起了热烈的反响,其中尤以巴特勒主教所著《宗教的相似性》影响广泛。”[1]186又,“巴特勒”辞条:“巴特勒的重要著作包括……《自然宗教、天启宗教与自然构造和进程的对比》(1736)。”[1]188两辞条中的两本著作其实是同一本书,原书全名是
The Analogy of Religion, Natural and Revealed,to the Constitution and Course of Nature。[2]81,592书 名 中 的 关 键 词 是analogy,有 相似、类似、类比、类推等意。到底以何意为准,恐怕还得要回到原书。查阅该书目录可知,它分为论自然宗教、天启宗教的两部分,且两部分的各章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对称性。作者的“本意是想把启示宗教也建立在经验证据和归纳类比方法的牢固根基上”,基于此,有译者将书名简译为《自然宗教与启示宗教之类比》([英]约瑟夫·巴特勒:《自然宗教与启示宗教之类比》,闻捷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笔者认为该译名较妥,完整书名可译为《自然宗教与启示宗教之类比:自然的构造与进程》。
2.“克鲁克香克”辞条:“克鲁克香克出版过自己的画集……《宇宙年鉴》……”[1]238《宇宙年鉴》的原文为Cosmic Almanack。[2]135Cosmic与Cosmos(宇宙)有关,其意确为“宇宙的”。然而,问题在于,克鲁克香克所创作的是Comic Almanack 而非Cosmic Almanack。这是存在于原书中的一个错误。Comic(滑稽的、喜剧的、有趣的)与cosmic(宇宙的),一字之差,书名的意义便完全不同。明了于此,我们进一步要追问的是:该画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曰:该画集主要描绘了19 世纪一些讽刺大家的幽默与机智。基于此,从内容出发,该画集名可译为《幽默与机智年鉴》(笔者在网络上见到有人遵循“comic”一词的含义,将Comic Almanack 译为《滑稽年鉴》,窃以为不妥,因画集主要用意是表现人的幽默与机智,与“滑稽”有一定距离)。
3.“韦里(亚历山德罗)”辞条:“亚历山德罗·韦里创作的小说有《萨珀的奇遇》(1780)……《罗马西庇诺里墓地夜晚》(1792—1804)。”[1]441这里提到的两部著作,前者的原文是Le avventure di Saffo poetessa di Mitilene,英译The Adventures of Sappho;后者的原文是Le notti romane al sepolcro degli Scipioni,英译Roman Nights at the Grave of the Scipions。[2]611前者的关键词是“Saffo”或“Sappho”,此人是谁?熟悉古希腊历史的可以得知,她是古希腊著名女诗人萨福(或译“莎孚”),所以韦里将她称为“poetessa di Mitilene”,也就是米蒂利尼的诗歌女神,米蒂利尼即萨福的家乡。后者的关键词是“Scipioni”或“Scipions”,他们又是何许人也?其实不是无名之辈,而是古罗马史上赫赫有名、战胜过汉尼拔的显贵家族——西庇阿家族。明了于此,我们可将两部著作名译为《萨福的奇遇》《西庇阿家族墓地的罗马之夜》。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中有许多专门词语(包含专业术语)。对它们的准确翻译牵涉到我们对相关问题的准确、深入认识。基于此,一如人民、地名与著作名,我们需要在了解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对这些词语做出准确的翻译。以下略举几例。
“Serfdom”一词多次出现于《启蒙运动百科全书》中,不同地方的译法需依据上下文语境确定。综合来看,有以下两种情况。
1.serfdom 代表一种制度。“丹麦”辞条中有一句话:“Peasants were legally tied to the land where they were born until they reached the age of 35. This system, a variant of SERFDOM,had been designed in 1733……”[2]151此处明确将system(制度)与serfdom 联系起来,因此,将serfdom 译为“农奴制”较妥。故中译者的翻译是:“丹麦法律规定:农民从出生后就被束缚在土地上,直到年满35 岁才能获得自由。这一体制形成(原文是designed,被动语态。Design有筹划、设计、构思之义,体现它是一种带有主动性的人为动作。相比之下,“形成”带有自然发展之结果的色彩,人为的色彩与气息不浓。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用“被筹思、设计”来代替“形成”)于1733 年,等于是变相的农奴制……”[1]469
2.serfdom 代表一种法律状态、地位和身份。事实上,许多词典或百科全书都是从这个角度去定义serfdom的。比如,《韦氏词典》的定义是:“一个佃农所处的处境,他被束缚在一块继承下来的土地上,服从领主的意志;农奴的状态或事实。”[7]《启蒙运动百科全书》中的大多数serfdom 都可作如是解。不过,中译者或许是追求全书的译法一致,将这种意义上的serfdom 也译为“农奴制”。“制”有制度之意,法律状态、地位和身份虽与制度有关,终究不能等同。以“农奴制”辞条为例,我们看到,原文对“serfdom”的解释是:“An inheritable legal status that applied primarily to peasants. Serfdom originated in the feudal manorial system of the Middle Ages. Land was owned by lords but worked by peasant serfs. These serfs were tied legally to the land and could not leave the land to move elsewhere without the express permission of the lord。”[2]551
中译者的译文如下:
农奴制(serfdom) 一种主要针对农民的继承性法律地位。农奴制起源于中世纪的封建庄园制。土地为领主所有,由农奴来耕种。这些农奴在法律上依附于土地,未经领主明确许可,不能离开土地迁往别处。[1]8
很显然,中译者准确地译出了serfdom 是一种“法律地位”的含义,却没有以此确定“serfdom”辞条的译名。笔者认为,此处有关serfdom的译法不必拘于一格、强求统一,可以灵活处理。基于此,笔者倾向于用“农奴身份”代替上引文中的“农奴制”。至于全书中其他地方的serfdom,可视具体情况决定其译法。
“韦里(佩德罗)”辞条:“1761年……佩德罗·韦里组建了非正式的知识分子俱乐部‘普格尼协会’。普格尼协会仿效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交往和思想方式,成为意大利半岛启蒙运动的主要中心。”又,“韦里(亚历山德罗)”辞条:“18世纪60 年代,亚历山德罗……帮助其兄在米兰建立了‘普格尼协会’。”[1]440—441
普格尼协会的原文是Società dei Pugni,英译 为Society of Fists。[2]611另 外,与Society of Fists 等义的Academy of Fists 出现在“贝卡里亚”辞条中。[2]46值得注意的是,译者对这些词语的译法是一样的,都是“普格尼协会”。这里的“普格尼”是对“Pugni”的音译。不过,笔者的疑问是:在原书已给出英译名的情况下,将其径直译出即可,为何要采取音译呢?从意思上说,Fists 有“拳头”之义。那么,Society of Fists/Academy of Fists 就是“拳头协会”或“拳头社”的意思了。译者或许是觉得这样的译名不伦不类而没有采纳。那么,“拳头协会”或“拳头社”的译名是否正确?
查阅资料可知,这个协会是贝卡里亚、韦里兄弟与其他一帮年轻的米兰贵族一起成立的一个文学团体。针对当时在意大利泛滥成灾、无趣乏味的各种协会,他们基于打趣、取乐、讽刺的心态,给自己的团体取名“拳头”。[8]考虑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拳头协会”或“拳头社”的译名更好地体现了协会创始者们当时的主观意图与心态,还原出一种历史色彩。
除以上外,对《启蒙运动百科全书》中几个句子的翻译,笔者认为也有可商讨的空间。
1.“历史学”辞条:“在卢梭看来,堕落的原因在于引入了私有财产和人为的文明。”[1]37原文为“For Rousseau,the cause of downward movement was the introduc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and of artificial culture”。[2]272此处用“人为的”来译“artificial”,用“文明”来译“culture”(一般译作“文化”)。问题在于,文化/文明必定是人为的,无“人为”则谈不上文化/文明。换言之,“人为”算不上是文化/文明的罪过、缺失。既然如此,卢梭所攻击的到底是怎样的文化/文明?换句话说,如何理解此处起到修饰作用的artificial?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卢梭本人有一定了解。关于卢梭,有一种看法认为他是启蒙时期反文明的代表。此种表述太过笼统,事实上,“卢梭的‘反文明’……并非如伏尔泰等人认为的那样是要人回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原始人的状态。他所反的文明是一种以人的不平等为基础的、剥夺了人的天赋权利并使人性堕落的文明”。正因如此,卢梭才讴歌自然,推崇感性激情。[9]了解这一背景,我们便能明了artificial 并非意指文化/文明出于“人为”,而是artificial 与自然、人的天然形成对立。它代表的是一种反自然的矫揉造作。
综上,笔者认为artificial culture可译为“矫揉造作、不自然的文化”。
2.“认识论”辞条:“事实上,一些学者认为这种批判精神是启蒙运动的一个最重要的一致性因素。”[1]24原文为“In fact,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is critical spirit i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unifying element in the Enlightenment”。[2]185此处用“一致性”来译“unifying”,是否确切?Unifying 来自unify,那么,什么是unify?《韦氏词典》的解释是:to make into a unit or a coherent whole(使……成为一个前后连贯的整体),[10]有融合、统一之意。“一致性”表达的是共通、共有、分享的意思,它是一种静的状态,而unifying 体现的是一个动的过程,含有动的力量。原书作者似乎是借用这个词向我们表明:启蒙运动是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表面上的熙熙攘攘、道不同不相为谋,背后却有一种力量能将它们统合起来。
综上,笔者倾向于以“具有统合作用的”来替代“一致性”。
3.“贵格会”辞条:“贵格会教徒在他们聚居的主要的中心城市,即‘爱之城’费城,建立了许多文化和教育机构。”[1]151原文为:“They…setting up many of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PHILADELPHIA, the‘City of Brotherly Love,’which was their major urban center。”[2]489美 国 费 城 之 名 来 源 于 古 希 腊 语φιλαδελφα, 命 名 者 是 彭 威 廉 (William Penn)。原文已给出它的含义——Brotherly Love,“兄弟之爱”。故费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之城”,而是“兄弟之爱的城市”。
本文所检讨的大多数中译问题,其实都与人文社科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即延伸阅读(further reading)有关。“延伸阅读”原指学术著作中推荐读者阅读的书目,此处借用过来,表示克服翻译障碍、达致准确翻译的一条途径。我们知道,自然科学当中的术语,往往有比较精确的含义,因此相对而言不易造成混淆和误解。而在人文社科的翻译中,许多名词、术语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牵涉到多种语言(比如希腊文、拉丁文)、语言的使用习惯(比如约定俗成的通译)、一定的历史背景(比如历史事实与现象、文化传统)等。因此,为了准确、清晰地理解并表达各种语言的原文的意思,我们在遭遇翻译障碍时,往往要跳出原文,尽可能丰富地把握其背后的信息,而后据此给出合适的译法。而这一求索背后信息的过程即属于延伸阅读。
以笔者所见,专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探讨翻译之延伸阅读问题的论著尚不多见。一般论者多从宏观层面出发,强调译者的知识面要尽可能的广。如冯庆华认为:“要搞好翻译,无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译文的表达,译者都须有丰富的百科知识,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不说通晓,也要了解其中的基本常识。没有一定的常识,译者的语言水平即使很高,也是无法做好翻译工作的。”[11]此处的“知识面要尽可能的广”毫无疑问与“延伸阅读”相关联,没有广博的知识面,要想进行顺利的延伸阅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前者毋宁说构成了后者的前提与基础。虽然如此,两者还是有区别的。相较而言,延伸阅读存在于翻译的实操环节中,更多体现了技术层面的需要,因之更注重和强调细节问题的处理。而此种“处理”的得当与否往往决定了翻译的准确性(是否正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恰当性(是否合乎中文的表达习惯和中文读者的心理)与合理性(是否容易被理解)。在这之中,准确性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恰当性与合理性则是值得追求的目标(换句话说,有时并不容易达到)。
举个例子,上文中提到过“Luke”一词。依据《世界人名翻译大词典》的译法,将其译为“卢克”并不算错。从这点来说,“卢克”的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这一译名呢?究其缘由在于,通过延伸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所用来命名建筑、学校等的那位Luke,很多时候就是《新约圣经》中《路加福音》的作者。换句话说,其背后的信息与宗教信仰有关。因之,我们要恰当地将其翻译出来,就必须考虑这种宗教的、信仰的背景。而在中文语境下,人们能够接受的、可理解的译名无非出自两部通行的经典译本,即基督新教的中文和合本与天主教的思高本(相较而言,和合本在中国人与中文学界中的接受度更高)。碰巧的是两部译本的译名也是一致的,故此,取“路加”译名可以说比较好地兼顾了准确性、恰当性与合理性的要求。而换作“卢克”,虽然并不影响原文的真意,但不免失去了“路加”所带有的宗教意涵,在没有原文对照的情况下,人们不免会心生疑窦,这个“卢克”是何许人也,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理解。
延伸阅读是翻译工作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践中,由于它经常潜藏在单个词语、单个句子中,具有隐蔽性,因此既容易被译者也容易被读者所轻松忽略,一眼带过。然而,可靠而扎实的学术研究,天然对翻译工作有严谨精确的诉求。基于此,延伸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加强对延伸阅读的研究(例如,一般在何种情况下有延伸阅读的必要,延伸阅读包含哪些内容,分为哪些类别,等等)亦成为我们需要承担起来的一项任务。
以上,笔者对阅读《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时遭遇的若干翻译问题做了简要梳理与总结,用意无他,只是希望看到《启蒙运动百科全书》中译修订版打磨更精,更上一层楼。译事为艰,难能求全,更何况是这样大部头的一部工具书。以笔者从事翻译工作的感受,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精细的延伸阅读是从事翻译工作的有力保障。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保持充分的好奇心,求得新知;秉持锲而不舍的精神,精益求精。谨以此文祝愿《启蒙运动百科全书》中译修订版顺利出版,推动我国的西方近代早期研究取得更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