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力,李新威
(湖南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湖南湘潭 411104)
传统武术是我国数千年历史文明发展的文化积淀,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重要代表,素有“国粹”之称。我国传统武术种类繁多,源远流长,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除了影响力较为深远的太极拳、太极剑、长拳等,更多不知名的传统武术流派与武术套路逐渐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1]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始终是我国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与学术界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焦点所在。目前,将传统武术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之中,是较为有效且正在施行的传承与保护措施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现代体育运动的冲击,促进了传统武术运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相较于中小学,高等学校更能够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高校体育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一方面,高等学校将武术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之中,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并由专业武术教师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高校中由学生自发组织的武术俱乐部同样吸引了大批热爱武术的学生,增强了传统武术在高校中的群众基础。然而,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中的发展却不甚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再加上近年来所谓的“雷公太极”“咏春”等传统武术“代言人”与现代搏击的比武对传统武术造成恶劣影响,让社会各界纷纷质疑“传统武术”,对传统武术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厘清传统武术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对策与路径,旨在为传统武术在高校中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厚重的文化底蕴,无数的武侠小书、民间传说以及历史记载均是人们对传统武术崇拜与信仰的表征,例如众多武侠小说中对“江湖”的描述、对高深武学的推崇与追求,以及现实世界中对霍元甲、黄飞鸿、陈真、张三丰、叶问、李小龙及其功夫的崇拜与传颂。这也使得传统武术成为中国人身体领域中的至高信仰,也成为中国文化信仰的重要内容。[2]而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人们对传统武术的信仰逐渐产生危机,甚至出现污名化现象。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入侵,洋枪、火炮等热兵器盛行,强行打开清末的国门,而作为“国之精粹”的传统武术却难以抵挡。于是,当时便有人认为武术只是花拳绣腿,没有实战价值,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永久废除武举制度。[2]
清朝末年与民国时期,诸多爱国志士纷纷寻求救国之策,如梁启超认为“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民众,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3-4]。此时的武术虽然作为国民的传统强身健体之法再次得到重视,但是却逐渐被西方的兵操、体操所取代。随着社会发展,现如今国人对传统武术的信仰已然淡化,近年来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格斗的冲突不断,“太极”“咏春”与现代搏击的比武对传统武术的冲击以及网络上“功夫大师”轻松将数人打倒的视频等,无不将国人对传统武术的信仰削弱殆尽,甚至开始将传统武术污名化。如传统武术“花拳绣腿”“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等言论屡见不鲜,以至于人们对武术的偏见愈发强化。[5]
国民对传统武术信仰与崇拜的淡化以及污名化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价值观念,高校大学生身在当代社会,难以避免的会受到这种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致使其对传统武术的认知产生异化,认为传统武术是“花拳绣腿”,在选课时会偏向于“实用性”更强、技击属性更强的现代搏击、散打以及跆拳道等运动。而高校为迎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将更多的教育空间与时间向现代搏击、散打、跆拳道等倾斜,开始挤压传统武术在高校的生存空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学校武术教育政策文件来推动学校武术的发展,1956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在此大纲中武术被首次列为教学内容。[6]然而,经历数十年的发展,武术不仅没有发展起来,反而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困境。传统武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开展以普适性为原则,中国众多武术流派的拳种、套路中仅有少部分能够作为教材在高校开展,并且常年没有变化。有调查发现,高校武术课堂的教材大多是24式简化太极拳、五步拳、青年拳、少林拳、初级长拳等的基本功练习,也有开展散打教学的,而且各个学校的武术教材也相对固定,内容多年不变。[7]此外,高校武术教育为适应学生基础条件,将传统武术套路简化,许多高难度动作及其精髓被剔除,导致真正的传统武术被遗忘,仅留下教学化、现代化的武术套路,不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
如果说缺乏竞争力、教学内容单一是传统武术在高校发展受阻的内部原因,那么来自于学生、课程、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外部条件不足就是影响传统武术在高校发展的外部因素。
首先,学生基础差不利于传统武术的开展。大多数学生在选修武术课之前从未接触过武术教育,那么想要在短短一个学期中的每周一次体育课中学好武术无疑非常困难,能够掌握的只能是简单的武术套路中的招式,并且学完之后由于缺乏实战应用,很快就会被遗忘,无疑加深学生对武术是“花拳绣腿”的误解,也不利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武术课归于高校体育范畴,其课程课时数设置与现代体育运动基本相同,这就导致武术教育的课时数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由于学生基础本就薄弱,传统武术的自身特性又要求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就形成一种需求与实际难以平衡的矛盾。同时,武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讲解、学生学习,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
再次,高校武术师资力量紧缺,大多数武术教师并不专业,仅仅是学过几年武术套路,传统武术的底蕴不足,并且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在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中得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1]再加上没有进行职后学习,知识框架陈旧。
最后,学校场地器材等条件不足也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部分高校由于经费有限,没有传统武术需要的兵器器材,只能选择青年拳、太极拳等不需要器材武术套路作为教学内容,而有些高校由于场地不足,武术课只能选择在室外上课,风雨、烈日等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内部与外部的诸多因素限制了传统武术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想要摆脱困境,寻求传统武术在高校发展的救赎之路,必须要溯本追源,结合实际情况来找出发展的可行路径。
由于百余年来社会巨变的影响,国人对传统武术的信仰逐渐崩塌。想要重塑信仰,转变当下传统武术的困境非一朝一夕之事,而传统武术在高等学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亦是如此。传统武术的发展之道既要契合自身需求,还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育内容结构的改革能够丰富高校武术教育的内容,转变过去仅有几种简单武术套路的情况,通过定期调整、增加不同武术流派的武术套路、拳种等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通过教育内容改革,将更多流派的传统武术推介到高校武术教育中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但是,高校武术的教育内容既要满足学生的基本体育需求,还要遵循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诉求。针对目前武术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应丰富武术课教学内容,在原有普及性较高的长拳、太极拳等的基础上,增加知名度较高的其他传统武术流派,如湖南的四大拳种(巫、洪、薛、岳)等。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学校所在的湘潭市为湖南四大名拳之首--“巫家拳”的重要传承地区,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在武术课程中增加“巫家拳”的内容,从而起到传承与保护地方性传统武术的作用,学校还可以与“巫家拳”传承者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巫家拳高校传承发展基地”,提升学校自身在湖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实现高校发展与传承保护传统武术的双赢局面。此外,还应增加传统的武德、武术礼仪等教育内容,如传统武术的道德标准、基本礼仪等,在传承基本武术套路的同时,将其他文化精髓延续下去。
师资力量建设是保证传统武术在高校长足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高校武术教师大多数并不专业,所学传统武术流派、套路、知识有限,是影响武术教育内容结构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学历等任职资格限制,自幼习武者少有能进高校任教的,而高校武术教师多是半路出家,缺乏对武术的足够了解。因此,高校应加强传统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积极组织武术教师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素养,更新知识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新武术流派套路的同时,深刻体会传统武术背后的文化底蕴,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提高自己。此外,还可以特聘各个传统武术流派传承人作为特聘教师,担任学生、老师武术课程的专任教师和学生传统武术俱乐部的指导老师。
教学模式转变是促进传统武术在高校发展的有效途径。现代体育课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于传统武术的教学,中国传统武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下来的不仅是身体的技术动作,还有文化底蕴,因此传统武术教育不能只有运动技能的学习,还应有文化底蕴的体验与感受。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依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无法满足传统武术的教学需求。因此,要转变武术课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武术课的课内外一体化。首先,将武术课与学生的武术俱乐部相联系,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传授技能后,要求武术课学生定期到俱乐部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可以实行签到制度,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其次,邀请民间武术传承人来校进行教学、讲座,组织与民间武术组织的学习、交流活动,定期在校内外进行武术表演,让学生实现学有所用。最后,开展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将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并定期开设实践课程,如传统武术礼仪模拟体验课等,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
加大武术教育投入力度能够为传统武术在高校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虽然相关管理部门大力开展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但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社会上的各类武术传承地与传承人方面,并且,社会对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期望与投入力度不平衡,社会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虽然始终在呼吁,却缺乏有效实践与相应投入,导致传统武术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就高校而言,在武术教育中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置传统武术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刀、枪、棍、棒等各类武术器具,提供适当的上课场地。并且积极募集社会力量的捐赠与赞助,将社会期望转变成实际行动。同时,高校体育相关部门应重视武术教育,关注武术教育的发展,各高校相关部门成立武术发展联盟,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如学生武术表演、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武术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却举步维艰。作为新时代文化文明传承的重要枢纽,高等学校理应担负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担,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保障。而想要促进传统武术在高校的发展,摆脱现有困境,改革教育内容、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建设、加大教育投入等是切实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