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如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势也日渐鲜明。我们应采取丰富、多样化的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继而助力学生身心健康的培育,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提升,传统文化的弘扬,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其自身价值观念的形成,更关涉到家庭、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现如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势日渐兴隆。传统文化中涵盖的诸多精湛思想,至今仍有陶冶心志的重要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莘莘学子若能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中涵盖的德行素养,则会为自己营造出平和、顺遂的环境,这对其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至今仍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节日留存下来,它们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于一体。高校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尊敬他人”、“遵守规则”、“志存高远”、“砥砺前行”、“主动担当”、“宁静致远”等思想经久不衰。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能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阳光的心态,正确的理念。《孟子·离娄章句下》中说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做到尊敬他人。如若我们的学生都能用尊敬、友爱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进而营造出祥和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样由生活中的小摩擦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便会逐渐减少。《孟子·离娄章句上》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告诫我们凡事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准则。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生心中装有准则、纪律,高校的各项工作才能更清正、有序地开展,学生们也会更多地体会到高校工作的公平、公正。进一步讲,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成长在人人守规则、事事有规矩的环境中,能在心中培养公正意识和制度理念,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提升,更有利于推动公正、法治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发展。《庄子·田子方》言“愁莫大于无志”,道出没有志向、目标会使人忧愁烦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说明有志者不会拘泥于困难,而是以积极、昂扬的心态朝目标奋进,仿佛成功就在眼前。这些都说明了志存高远的重要性。作为思政工作者,应教育学生心中树立远大的目标,以乐观开朗的心态朝目标前进。惟其如此,学生才可永葆奋发之心,举重若轻地看待琐事与挫折。《警世贤文》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明成长过程中必须砥砺前行,只有经历磨难,不断地努力、修炼,方能获得成功,成就更好的未来。学生若铭记这一点,便会知晓挫折是到达成功的彼岸之前必然会经历的路途,奋斗过程中就会更客观、冷静地面对困难,甚至愿意接受新的挑战。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迈,都彰显出主动担当的精神。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尽早培养学生主动担当的意识,唯有如此,学生们在走向社会后才可秉持一颗主动承担、敢于作为之心,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诫子书》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深刻揭示了宁静方能致远的真谛。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应让学生明白: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切不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而应持有尽己之力又顺其自然的心态。这样大学生在学习、实践、生活中方可保持一颗平静、和悦的心态。
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延续至今,其魅力不减,反而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增添了新的韵味。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若能以传统节日为载体,融合放松身心、团聚友情、感悟美好于一体,则学生们在学习、实践、生活中积压的情绪与困惑可以得到适当的宣泄与排解。中秋节,我们共赏一轮明月,在吟诗诵月中享受着相聚的欢愉;重阳节,我们脱离繁琐的工作,登高远望,踏青佩茱萸,既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又怡情悦性,发挥自己的小情趣。辞旧迎新、享受欢愉、发挥小情趣,这些都像一种仪式,这些“仪式”给学生们稍事休息的时机,更是赋予学生们洗涤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人格更加健全的机会。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礼节、倡导读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若能让尚礼、读书的理念深入大学生心中,则学生会养成多读好书、以礼待人的习惯。在读好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增强心志,扩充视野,知书达理,进而有助于自身的交际与心灵健康;学生们在为人处世过程中有礼有节,则会给人以可亲、可近、可合作的信任感,也会因其修养、风度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快乐感。
鉴于以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提倡多读书、有礼节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论及具体的执行方法,笔者建议如下:
首先,在校园文化中增添传统文化思想的因素。比如可以多举办传统文化作品展,让大学生在欣赏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过程中,体悟中国书画的意境、蕴含的意境、气骨,进而让学生们明白在不同的境遇下应学会调适自己,时刻怀有昂扬向上的心志与气节;成立汉学社团,让爱好汉学的学生们通过社团这一平台相互合作、陶冶情操,更好地挖掘、传播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传统文化养分;在教室、自习室中张贴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或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标语,进而时刻提醒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注重言行举止,明辨是非曲直。
其次,借传统节日之际,组织集体活动。参加活动的对象,可以是全体同学,也可以专门为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举办活动。比如中秋佳节,学生在一起亲手制作饱含创意的月饼;元宵佳节组织学生一起喜猜灯谜、在外共赏花灯。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展露才华、感受喜庆温暖的氛围,继而增强融入社会的愿景。
此外,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开办礼仪讲座。利用读书交流会这一契机,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放松心灵,从或温和或歡快的文字中感受平和、坚韧、振奋的力量;借此机会结交新朋友,彼此交流畅谈;抒发自己对所读之书的真实感受,展现自己的阅读品味、语言表达能力。开办礼仪讲座,不仅要讲述中国传统礼节,让同学们在记忆中国优秀传统礼节的同时,感受传统礼节庄重、雅致的特点,继而以古鉴今地自觉提升自身的礼节举止;同时,还应结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为同学们讲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绪,规范自己的形象、素养,进而助力自己的身心成长。
总之,立足于传统文化来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符合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积淀的阅历与智识,也契合国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因此,我们要不断制定、完善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而将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一个新高度,继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至国家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