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笑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译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层面层出不穷,新的翻译领域和专业术语层出不穷,以及新的翻译工具和软件代代更新,以至于当代的翻译无法储存海量的知识,无法使用更加具有技术含量和操作流程的新的翻译工具,所以传统的译者并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催生出新一代更具当今时代特色的译者。当代译者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即“查商”,还需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掌握最新的翻译软件使用方法,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潮流。本文分析了当今时代译者需要哪些信息素养,以及信息素养形成的过程。
翻译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极具科学含量的活动。从古至今,翻译活动都被认为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英国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瑞恰兹曾经指出,“语际交流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活动。”(张宝红,2011:5)因此译者所需的信息素养有扎实的双语基础、广博的非语言知识、顺应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1.1 扎实的双语知识
扎实的双语知识是合格译者的先决条件。国际会议口译工作者协会对译者的工作语言分为语言A语、B语和C语。A语指译者的母语,或者称第一语言,即最精通的语言;B语指译者非常精通的第二语言或者是第一外语,精通程度仅次于A语;C语则是译者的第二外语,可以听懂,但很难进行流畅的表达。对于一名合格的译者来说,扎实的双语功底就是掌握了丰富的A语和B语语言知识,能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行熟练运用,而且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转换。具体的讲,首先是译者具有一次性的听解能力,因为听和理解是口译过程的第一步。译者不仅要对发音标准的语言一听即懂,还要能够听辨和理解带有浓重口音的语言。其次,译者还应掌握远远大于普通双语人士的词汇量,就像一部活字典。第三,合格的译者还应具备使用合乎目的语言语法规范的地道语言进行流畅的表达的能力,这实际上概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译者翻译时要做到语法正确、表达自然,此外,在塞莱斯科维奇看来,因为一门语言不只是一个个单词的堆砌组合,它还代表了一种思维的框架模式,一种世界观,因此,即便是讲话人在某段话里少说了一个单词,译者也可以根据这段话的内容推断出其正确的含义。
1.2 广博的非语言知识
除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合格的译者还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译者要与不同背景的各色人等打交道,接触各种话题,现场应对各种可以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突发状况,因此必须掌握百科全书般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日积月累起来的,具体包括常识性知识、文化知识、主题知识和语境知识。常识性知识除了指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了解的一般信息外,还包括自己不知道的或是新出现的。文化知识包罗万象,包括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合格的译者必须积累广博的双文化和多元文化知识,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文化敏感性,在日常生活中就学会去感知、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主题知识是指译者在每次具体的翻译任务中需要应对的中心话题。比如译者即使没有亲自操刀或者是观摩外科手术的经历,但是如果掌握了相关的手术流程、工作原理和双语专业词汇,就完全可以用两种语言来清楚的叙述整个手术过程。译者在每次的翻译任务中积累起来的不同领域的专题知识又可以成为服务于今后口译任务的广义上的非语言知识。语境知识指翻译活动发生的具体的言语环境,包括“语言性环境”和“非语言性环境”,前者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話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时所依赖的上下文,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背景以及交际对象等。
常识性知识、文化知识、主题知识和语境知识构成译者的非语言知识的整体,与双语知识同样重要。而语言再好的人也可能会因为相关主题知识或语境知识的欠缺难以在所有的翻译任务中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准确的把握和传达。非语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你补语言知识的不足。
1.3 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达到职业特点所要求的业务水平,一是指遵循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操守和道德品质。就前者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指在确认自己掌握了足以胜任某项具体的翻译任务时所要求的语言及非语言知识、翻译技能、心理素质以后才能接受该项任务,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最佳发挥;就后者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指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国际或国内的相关组织或者行业协会制定的译者行为准则行事。同时,职业操守还应包括知晓外事礼仪知识、遵守外事纪律、严守国家和服务对象的机密,不做有损国家利益和人格尊严的事情。素质是教化的结果,可以经过后天努力获得并提高。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素质和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快速获取的,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去积累。只有坚持不懈地夯实语言基础,不断积累和丰富非语言知识,反复演练各种翻译技巧,有意识的锻炼心理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意识,并不断参与口译实践,才可以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并最终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翻译人才。
1.4 顺应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
在 2015 年翻译研究战略论坛会议上,方梦之做大会主旨发言,方老提出当代译者应格外注重“信息挖掘能力”,以提高“翻译服务能力”,在各个分会场,各大高校代表的发言多涉及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课程构建、教师信息素养研究、互联网工具进翻译课堂等信息,纵观翻译发展的各个阶段,翻译研究已进入蓬勃迅猛发展的新时期。
当今译者往往需要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方梦之在大会上谈到,文献检索能力是译者信息挖掘能力的重要方面,例如 PB 报告(Publication Board)、AD 报告(ASTIA Document)、NASA 报告等可提供专业主题知识,为理工科、高精尖技术领域提供信息支持。译者需要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检索和族类检索工具,并合理加以运用。另外一种常见的工作方法是利用搜索引擎筛选甄别译者所需的信息,当今社会对于译作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搜索引擎的合理使用往往可以帮助译者提高翻译速度,提供可参考比对信息以及背景资料等。例如我们在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上输入“打酱油的英语翻译”,该网站会检索到超过14万个相关网页,而我们可以对此进行高级搜索,例如在检索工具中限定时间范围为 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月1日,我们搜索得到的结果多类似于“buysome soysauce”,若取消时间限定或将该时间限定延长至 2009年1月1日,搜索得到的结果大多类似于“It's noneofmy business”、 “to be abystander”。同样的道理,在Google上进行高级搜索,也可以得到所需信息的相关表达,译者再限定搜索语言、地域等,可以细化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汇、新表达层出不穷,杯具、任性、土豪、心塞、小鲜肉等词汇已被时代赋予新的意义,译者在做翻译实践的时候,可通过知名搜索引擎查询相关背景信息以及权威例句,为自己的译文提供参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仅世界著名搜索网站Google的网页数已超 30 亿之多,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资源往往没有语料库准确度高,因此,译者敏锐的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翻译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已有少数研究者对译者信息素养开展了初步的理论和实证探索。Pinto 和 Sales 的系列研究通过跨学科合作构建了译者信息素养发展模型 INFOLITRANS(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translators),从知识、技术、资源和过程等方面对译者培训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建议(Pinto & Sales 2008b),并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调查翻译学习者、翻译教师、职业译者对信息素养的看法,旨在为译者培训中开展信息素养教学提供实证支持(Pinto & Sales2007,2008a;Sales & Pinto 2011)。White et al.(2008)使用焦点小组访谈法考察了职业译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资源使用情况。Massey & Ehrensberger-Dow(2011)的大型翻译过程研究项目通过初步数据分析归纳出职业译者的信息素养特征。Enríquez Raído(2014)对 4 名翻译学习者的线上信息行为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述研究均将信息素养的理论与培养方法应用于翻译领域,但所用术语不尽一致,将信息能力(information competence)、信息技能(information skills)、文献能力(documentary competence)与信息素养混用,而且所得结果多为初步假设,仍需进一步验证。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译者信息素养,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探究。杨柳(2005)通过探讨信息化翻译教学模式,论证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李瑞林(2011)认为译者素养应是翻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其中涉及数字素养。王华树(2015)提倡“搜商”概念,认为译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检索、辨析、整合和重构能力”。王少爽(2016)建议重新构建数字化时代的译者能力体系,并将信息素养作为重要成分。王华树和王少爽(2016)论述了翻译技术能力与译者信息素养之间的密切关系。
翻译作为不同文化的交往桥梁自存在以来就存在并持续发展,从目前翻译服务的特点,翻译工具,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以及服务规模来看,翻译不再是个人活动,摆脱了简单的纸笔,成为一种规模化的,以科技手段为工具的复杂的现代化脑力活动。作为一种现代化服务,具有产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以及软硬件的配置上都给于充分考虑,迎接挑战。以市场为龙头,让客户满意。在现代,翻译除了在介绍外国科技和文化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以外,也成为推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力军。在对外交往中,翻译起到了催化和润滑作用,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在服务国内社会方面,翻译也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外国电影,进口产品等等都留下了翻译的足迹。虽不是最重要的一环,却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在少数民族地区,翻译对于加强相互了解,维护地区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翻译所需的专业的素质和技能,素质是教化的结果,可以經过后天努力获得并提高。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素质和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快速获取的,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去积累。只有坚持不懈地夯实语言基础,不断积累和丰富非语言知识,反复演练各种翻译技巧,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科技发展趋势,有意识的锻炼心理素质,树立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意识,并不断参与口译实践,才可以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并最终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翻译的人才。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