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知识生产、知识转化和产品开发应用是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三个重要环节。知识生产是对新知识的创造过程,包括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主要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完成,成果表现为专利、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知识转化是将科学研究所产生的具有应用价值科技成果转化成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过程,它主要由研究团队、创业家、风险投资者和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士等共同完成。产品开发和应用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进一步改良,采用多种营销方式提高市场占有率的过程。因此,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三大主体。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三大主体之一,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颠覆性、前沿性创新成果的来源,高校创新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就必须要对大湾区内高校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找出差距、挖掘潜力、补短板、强优势,才能打造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
本文将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创新能力与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的旧金山湾区,国内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进行对比。在旧金山湾区,本文选取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共5所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选取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共6所高校,广州选取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共8所高校,深圳选取深圳大学。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分别选取实力较强的15所高校。在教学和研发人员、科研投入经费、国内和国际专利、知识产权转化收入、高质量论文5个指标上进行比较和分析。①
将粤港澳大湾区15所高校与旧金山湾区5所高校的科研投入和产出总量进行比较,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能力与旧金山湾区仍有一定差距(表1)。从科研投入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教学和研发人员之比为2.41∶1,所获得的科研投入经费之比是0.96∶1;从科研产出来看,高质量论文之比是0.66∶1,国内和国际专利之比是4.30∶1,知识产权转移收入之比是0.23∶1。从这些总量数据来看,在科研投入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教学和研发人员规模较大,但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在科研产出方面,虽然专利申请数量较多,但是,高水平论文和知识产权转化方面较弱。从每个高校的平均创新能力来看,两者差距更大。
2016年的数据显示,在旧金山湾区,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校是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投入经费达到14.53亿美元,技术转移收入达到9422万美元,国内和国际专利达到647项,高水平科研论文达到860篇。在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的高校创新能力最强,广州次之,深圳较弱。在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的创新能力最强,高水平论文172篇,国内和国际专利68项,知识产权转移收入达到6886万港元。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的创新能力最强,高水平论文196篇,国内和国际专利1576项,知识产权转移收入8967万元。
表1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高校创新能力对比
本文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3个区域各选取实力较强的15所高校,将这些高校的科研投入和产出的总量进行加总比较(表2),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科研投入和产出方面均弱于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在教学和研发人员、科研投入、高质量论文、国内和国际专利方面,长三角城市群最强,京津冀城市群次之,粤港澳大湾区最弱。在知识产权转移收入方面,京津冀城市群最强,长三角城市群较弱,粤港澳大湾区最弱。
在长三角城市群,浙江大学的创新能力最强,教学和研发人员11232人,科研投入经费达到44.20亿元,高水平论文达到501篇,国内和国际专利有1561项,技术转移收入达到1.01亿元。在京津冀城市群,清华大学的创新能力最强,教学和研发人员5583人,科研投入经费达到51.68亿元,高水平论文达到530篇,国内和国际专利有1387项,技术转移收入达到3.03亿元。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较强的香港中文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在教学和研发人员、科研投入经费、高水平论文、知识产权转移收入指标上都明显低于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只有华南理工大学的国内和国际专利数量与前述两所高校较接近。由此可见,无论是高校的总体创新能力,还是其个体创新能力,粤港澳大湾区都稍弱于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我国创新资源有限,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实现奋力追赶甚至弯道超车,必须要提高高校创新效率。对于效率的测算,很多学者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该方法无需考虑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使用线性规划模型,通过投入和产出数据测算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经典的DEA模型以亚伯拉罕·查恩斯(Abraham Charnes)1978年提出的CCR模型和班克(R.D.Banker)1984年提出BCC模型为代表。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借助DEAP 软件对4个区域50所高校的创新效率进行测算,设定测算的条件为:2个投入指标(教学和研发人员、科研投入经费)和3个产出指标(高水平论文、国内和国际专利、技术转移收入),采用可变规模经济。若测算的效率得分等于1,说明该高校是有效率的,在所选样本中效率最优;若效率得分小于1,说明该高校存在无效率现象,数值越低表示效率越低。测算结果显示,旧金山湾区的高校创新效率最高,长三角城市群高校创新效率次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效率最低(表3)。
表2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高校创新能力对比
从单个高校的测算结果来看,在旧金山湾区,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创新效率最高,效率值等于1。这两所大学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具有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是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和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创新,专门成立技术许可办公室对科研成果进行管理和转让工作,与企业共建研究室,鼓励师生进行创业实践,成立产业园和风险投资基金孵化初创企业,重视企业家精神培养”是斯坦福大学成为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源泉的重要经验。2016年,斯坦福大学发明的专利技术就超过450件,大学从779项已有的技术专利授权中获得的总收入达到9422万美元,大学通过专利许可证协议持有149家公司的股权,这些收益在发明者、系、学院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后,部分收益循环用于资助科研工作以促进新一轮的创新。至2016年,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创建的企业超过1200个,硅谷每年约60%的产值主要来源于斯坦福大学衍生的企业。
在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效率等于1的高校有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在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效率等于1的高校有南京大学和江南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效率等于1的高校有华南理工大学。从测算的松弛变量来看,在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高校在技术转移收入和国内国际专利指标上有较多松弛变量,说明香港高校在国内国际专利申请和技术转移收入方面产出不足,需要大力加强。而广州和深圳的高校主要在技术转移收入方面有较多松弛变量,说明广州和深圳高校在技术转移收入方面产出不足,需要大力加强。
表3 基于DEA 方法测算的四个区域的高校创新效率平均值
表4 基于DEA方法测算的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效率值
高水平论文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莱顿大学将全球著名高校的学术科技论文分为生命和地球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生物医学和健康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5个研究领域。其中,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领域的创新能力较强。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共有8所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100;在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领域,共有5所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100;在生物医学和健康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有1所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100;在生命和地球科学,没有进入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表5)。
表5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能力较强的领域
在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香港共有5所大学②进入100强 。但香港高校缺乏完善的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机制,基本上没有形成像斯坦福大学那样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在广州和深圳,除了华南理工大学具有较为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外,其他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仍然较弱,导致高校在知识产权转化方面产出不足。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策源地,必须大力加强高校知识产权转化机制建设。比如:纠正“重论文,重立项,轻成果转化”的科研评价机制,完善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和管理制度;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的建设,配备充足、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使之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建立比较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给科研人员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带着科研成果创业;加强高校与企业界的互动和联系,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契合市场或企业的需求;构建企业家职业技术经纪人、风险投资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的互动平台,帮助高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功率。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教学和研发人员数量庞大,但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缺陷突出,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作为支撑,必须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有利于顶尖人才涌现的科技人才制度体系。比如,从传统“行政本位”向“科学家本位”的资源配置体系转变,切实保障科学家研究的主导权;建立易于操作、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全额经费支持体系和去行政化的专家决策制度,以保证科研人员做出一流科研成果;建立“同行评议”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聘用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加大财政资助力度,资助高校学者与国外高校开展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等。
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新时代的“世界级创新高地”,关键在于大湾区能否持续产生原创性的创新技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面临最大的挑战是: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没有起到科技创新发动机的作用。因此,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2019年8月,国家已经基本同意在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要求有国家级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还要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和创新型大学,拥有一批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世界一流研究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领域研究。目前,深圳在这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可依托香港、广州两地高校的科研力量,继续加大对本土高校的培育力度,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顶尖人才,利用深圳良好的创新生态,围绕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成为原始创新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源头,成为具有国家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基础平台。
在粤港澳大湾区,个别高校已初步具备较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如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但这些高校要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型大学,仍有一定的距离,应对这几所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全球招聘科技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动融合、完善知识产权转化机制体制等方式,将这几个高校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注释:
①数据来源:旧金山湾区5所大学和香港6所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发人员、科研投入经费、技术转移收入数据来源于各个大学的年报、网站或高校上级管理机构的统计数据;加州大学的国内和国际专利数据来源加州大学技术商业化年报,其他大学国内和国际专利数据来源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库;高质量论文数据来源于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CWTS Leiden Ranking 2018》;中国内地高校数据来自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②根据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排名26,香港科技大学排名30,香港中文大学排名46,香港城市大学排名49,香港理工大学排名95。香港的大学共有15个学科进入了全球排名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