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泉良,杨 益
(1.岭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广东 湛江524048;2.惠州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随着办学社会的进步,师范院校的办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在横向的联系,更反映在纵向的拓展。从横向联系方面看,不仅更加关注师范院校的师范性,而且与职业教育及基础教育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联系。就业导向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从纵向方面看,将师范教育的称谓变为职前教育,将职前教育、在职教育合称为教师教育。这种称谓的改变,不仅使职前教育阶段有了更为广阔的背景,而且使教师教育体系更为完整,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师教育中条块分割所带来的效率低下[1]。然而,这种办学理念落实到实际办学之中,不仅有教师传统观念的抵制,更有教育运行机制的制约。由此,师范院校陷入办学理念与实际运行的矛盾中。这种矛盾所导致的困境,在占据师范院校绝大多数的地方师范院校表现得尤为严重。
地方师范院校与重点师范院校相比,其核心特点就是地方性。它不是面对全国或全省的,而主要是面对所在地区。具体地方性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地方师范院校运行和发展的资金往往有两个渠道,一个是省教育厅拨款,一个是地方政府投入。省厅拨款主要是维系学校运行,地方政府投入主要是促进学校发展。因此,地区经济状况及地方政府的教育发展政策决定着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状况,制约着地方师范学院的发展规模。这种相关性不仅体现为被动地适应或接受地方经济的规范,而且对经济状况进行主动的适应。这种主动的适应,除了直接培养中小学教师之外,地方师范院校普遍开设了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非师范专业,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培养相关人才。伴随经济发展改变了地方师范院校关门和半关门办学的局面,使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紧密联系。适应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不仅是地方师范院校改变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是与地方师范院校的主要学生来源和主要就业去向直接相关的。从生源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增加,各个地方师范院校的招生计划中增加了一些地区外,甚至省外的指标。但是所在地区作为学生主要来源的状况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成长环境基本相同,他们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一致。因此作为服务于地方的师范院校在实施中必须具有针对性。从就业去向上看,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城市,教师已人满为患。而广大农村乡镇,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乡镇又为找不到合格教师而苦恼。解决这个问题地方师范院校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作为。为地方教育服务的定位,要求毕业生面向基层、服务基层。这种理念,不能仅仅在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中灌输,而应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课程实施的各个领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2]。
作为高校,地方师范院校是地方文化的至高点。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的学校文化受地方文化的影响,与一般综合性大学相比,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双向投资,在行政上也往往接受双向领导,因此,地方师范院校与地方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密切。许多地方师范院校的文化特色就是以所在地区的文化为基础提炼生发出来的。另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的文化又绝不应是所在地区文化的照抄照搬。它又有作为高等学府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共性。与社会文化相比较,它的层次更高,它所反映的内涵更为丰富,它所体现的本质更加深刻,它所展示的方向更为先进。因此,它具有更为强大的感染力和引领价值,它通过对社会文化的过滤提纯,使社会文化去伪存真,通过与高等院校文化的融合去粗取精,通过文化的辐射作用,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从而发挥地方师范院校在建设地方文化中的引领作用。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追求,是地方师范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是课程设置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实施遵循的原则。地方师范院校只有在严格遵守师范性和地域性基础上,才能充分实现它的办学追求。然而地方师范院校往往淡化师范性,无视地域性,结果造成生存困境。
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相比存在着诸多的差别,这诸多的差别中不仅有规模的差别,也有性质的差别,不仅有办学理念的差别,也有教育教学实施的差别。在这诸多的差别中虽然有些经验可以相互借鉴,但两种办学方式,两种人才培养规律的性质是不容混淆的,然而在传统大学办学观念的驱动下,尤其是因高校扩招,使规模迅速膨胀的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规模也快速扩展起来。这种扩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升格:中专升专科,专科升本科,本科升大学。一个是规模的扩充:招生人数增加,土地面积增加,楼宇建设增加。地方师范学院这种变化,使原来对综合大学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向往成为理直气壮的追求目标,在过去的办学中已有了深厚的对综合性大学办学追求的基础,本应该借助规模的扩展和层次的升格,进行师范性的回归,构建办学特色。而事实切恰恰相反。由于综合性大学办学理念成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追求,使综合性大学办学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都照搬到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中,使师范性更加淡薄。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源于传统高校的办学导向所形成的教师和学校领导者的综合大学情结。另一方面,高校评估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情结。高校评估的标准基本上是统一的,没有区分不同性质学校评价标准的差别,对于师范院校的评价没有突出师范性。因此,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口号之下,师范院校往往借鉴那些综合性大学或非师范院校评估获得成功的经验,使地方师范院校越来越走近综合大学。
师范教育培养目标明确而单一,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就此,人们将它视为特殊的职业教育是有道理的。然而,由学校性质决定的明确而单一的培养目标,却由于对综合性大学办学理念的追求而导致混乱和模糊。同时也由于对综合性大学办学理念的追求使其无视地域性。地域性是地方师范院校本质特点所在,缺少地域性就不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这种地域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课程设置没有或缺少与当地文化和师资状况相适应的特点,往往照搬同专业综合大学或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为我所用。第二是具体教学实施中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缺少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需要的对应性。第三,整个办学理念中缺少地方性情结。所谓地方性情结就是一切办学行为首先要考虑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适应与促进,一切规章制度都要服务于与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施缺少针对性。
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随意性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照搬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方案。所谓的“照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体拿过来实施,特别是有些综合性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成为许多地方师范院校的范本。一种是整体拿过来,进行个别调整,并按个人理解、好恶进行实施。所谓按个人理解、好恶进行实施,是说地方师范院校课程实施是有规范的,它既受着师范性的约束,又受着地方师资从业需求特殊性的限制,而专业课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对内容进行取舍,导致教学的偏差。二是因人设课、随意调整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地方师范性院校条件及待遇的原因,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导致有用的课没人开,能开的课没有用。为了照顾一些教师,就开设一些没有必要的课程,这种因人设课的情况有些地方师范院校比较严重,甚至影响了整个专业的课程结构[3]。与此相应的就是课程调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调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去留的调整,有时只要任课教师提出要求,就可以进行调整,有时则根据主管教学领导的认识或意愿就可以调整,使课程设置缺少相对稳定的系统,课程调整缺少严肃性。一种是顺序的调整,课程的安排是有先后顺序的,要遵循学生培养的渐进性原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但许多地方师范院校对课程顺序的调整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认识到课程顺序的安排要符合教育规律。由此而导致课程开设和实施的混乱。
地方师范学院因追求综合大学的办学理念而陷入困境,因脱离地方特点而缺少办学个性,因无视师范性和地方对师资的特殊要求而导致教学的随意和混乱。了解造成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出现的问题和陷入困境的原因,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改变策略。
地方师范院校办学必须首先突出师范性,这是由师范院校的性质决定的,是师范院校办学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基础和前提出了问题,一切办学活动都会失去价值和意义。因此师范性是师范院校办学的根本,由这个“根本”决定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应始终围绕着提高培养合格教师的效率进行。明确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情意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的合格地方教师为目标。为此,师范院校教学中应引进职业教育的理念,一方面对教师从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改变教师职前教育中,课程设置及实施的随意状况,围绕教师从业的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根据基础教育教学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强化教育教学技能训练,通过训练将知识和原理内化为师范生的素养,也通过训练促成教学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改变学科课程体系所导致的孤立和封闭状况,将同类课程进行整合,构建课程系统,使处在同一系统中的专业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专业课的整体感,为最终形成专业素养奠定基础。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中,应以师范性为依据,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获得准确定位。
地域性是地方师范院校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是地方师范院校办学特色所在。由于地域性,地方师范院校才成为独特的存在。因此,加强地方师范院校的地域性,是地方师范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地方经济状况、人口规模等因素确定学校规模,避免因超出地方经济能力和教育需求扩大规模所导致的盲目性,以及由于生长过速导致缺钙综合性。二是根据地方自然文化特点,开设地方性课程,使课程设置能够反映地域性的特点。三是针对区域教育的实际情况开设专业,确定课程,制订招生计划。改革开放以后,师资流动获得解禁。但这种流动往往是单向度的,即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流动。这种流动不但没有平衡教育资源,而且造成了进一步的不平衡。这就要求处于不同地区的地方师范院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制定招生计划。如有些专业课教师缺口大,而地方师范院校又没有相关专业,就应增设这个专业,并根据需求的基本情况制订招生计划,有些专业在基础教育中教师已趋于饱和,就应暂停招生或减少招生规模,也就是要根据地区教育的需求,进行专业和招生计划的调整,从而实现招生的就业导向。课程是高校办学的核心,因此,突出地域性必须同高校课程设置联系在一起。课程确定首先是要根据地方自然和文化特点,设置一些专门的课程,使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与当地文化和教育建立直接的联系。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对当地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的具体分析与教师实施任务中所显示出的不足,进行课程设置或调整加以对应和弥补,使整个课程设置在充分反映地方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具有相应的稳定性,又有弹性空间[4]。
具体需要三个步骤:第一,熟悉对应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这是因为专业课教师普遍对相应专业的“课程标准”不熟悉,而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是师范性实施的灵魂。所以必须加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第二,熟悉当地中小学教育教学状况。通过与所在地区中小学广泛而直接的接触,了解所在地区中小学的现状及需求,并将其作为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实施的依据,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师范性与地域性的融合。第三,改变对课程理解和实施中单一的学科课程理念。由于长期学科课程的实施,使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对于课程的思路总是孤立的,教学实施的学科课程理念很难将师范性和地域性纳入其中。因此,必须通过引入职业教育的任务本位课程理念,并进行与学科课程长期的反复的融合训练,使师范性成为教学理念,地域性成为教学意识,才能在教学中时时从师范性和地域性出发,进行内容选择和方法运用,才能在具体教学中突显地方师范院校的特点和规律。
地方师范院校的性质是师范性,特点是地域性,只有抓住它的性质,把握它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实施,才能符合它的办学要求,提高它的办学效率。而从地方院校的办学现状看,淡泊师范性,无视地域性是这类学校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也是其陷入困境的原因所在。而走出困境的途径,也必然是对师范性和地域性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