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毅,张向荣
(福建工程学院, 福州 350118)
新媒体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媒体形态,如互联网、移动App、多媒体等。它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共享性和虚拟性的特征。随着时代发展,新媒体的春风吹进了高校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给党建工作带来丰富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时而进,适应、掌握和应用新媒体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对加强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占领新媒体阵地,增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具有丰富的形式载体。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时空上的限制,丰富了选择和使用。网页浏览、语音视频、微博互动、数据传送,应用层出不穷,超链接将背景知识、相关话题、评论意见形成便捷浏览,内容包罗万象。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体,新颖多样的媒体更能提供喜闻乐见的信息,更贴近当下年轻人青春昂扬的精神风貌,更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全面深入学生的生活娱乐、择业交友、学习工作中,为开展党建工作提供有效前提、成效保障。
新媒体具有贴近心声的平台。新媒体更注重个性化的设计使用,根据目标群体的特点推送精准服务,新媒体更注重双向的互动交流,为受众表达心声提供多种渠道。新媒体凸显了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将党员教育融入到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建言献策,更好地推动党建工作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高效决策。
新媒体借助巨大的数据库、交错的互联网和各式的移动终端在不同的群体间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交流。高校党建工作应用新媒体可以牢牢把握宣传的主渠道,针对热点、焦点问题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可以保证各项信息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及时发布调查进程、官方结论,有效应对危机事件,掌握舆论方向的主动权,维护高校的稳定、发展和改革。
新媒体具有高度匿名的身份基础。在新媒体活动中,信息传播者和受众身份的可辨性降低,受众表现更多的是自我和本我,受众更多依靠自律在新媒体世界活动。党建工作者通过新媒体可以更加深入、便捷地了解学生党员的想法,完善监督机制,保障反馈者隐私,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健全思想教育体系。
高校党建的主体是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的学生党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新媒体多样化的信息刺激。相比较之下,一些传统方式的党课培训、党日活动、组织生活的形式与新媒体的结合不够深入,形式简单。学生党员在两种学习方式衔接上存在断层。另一方面,网络化学习直观性差、知识碎片化,阻碍知识的梳理和内化,不利于深入理解,过度网络化会助长学生烦躁的心理,反而阻碍深度学习和理解[1]。
在新媒体互动交流平台上,每一类受众都可能是传播主体。错综复杂的受众群体成为新媒体的核心,新媒体则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价值多元化给高校党建工作的话语权、控制力和认同感带来了严峻挑战[2]。而且新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和影响范围加剧了各种思想碰撞、文化交融和价值观影响,错误的价值观一旦形成,没有及时改变,巨大的影响力就会把党员的成长引向错误方向。
新媒体具有匿名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受众的监督和管理仍旧不足。新媒体平台不乏一些极端思想、反动言论和负面情绪,一些党员不能很好甄别信息,盲目跟帖,胡乱评论,随意转发,对学校的稳定发展造成较大的威胁,同时,新媒体引发的网络事件具有影响大、证据少、处理难的问题。新媒体世界与现实不同的交际规则也可能培养出网络型人格,导致受众融入现实世界的困难。
一是,建立党员数据库。建立基础数据库,通过家庭背景、学习环境、成长表现等动态分析党员特征。二是,及时传递教育信息。通过电子刊物、微博微信传递最新时政热点,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三是,加强过程性评价。以往的考评更注重“考”的层面,会使学生滋生浮躁情绪和敷衍的学习习惯[1]。通过多媒体可以与校内外实习实践、社会服务基地建立联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评价。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要主动发声并占领新媒体阵地,通过贴吧、群组和学生交流学校、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对于网络热门事件及时组建“网络评论员”予以疏导,排查负面的价值观误导,引导舆论倾向;要牢牢把握党员队伍,发挥核心力量,建立网络党支部,加强横向支部、纵向支部和流动党员支部之间的联系,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发挥党员作用,加强各个党支部组织的团结协作。
新媒体为“共享党建”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保障。要充分发挥网络组织的管理功能[3],建立健全三级思政新媒体体系:一级校级党务通过统一的党建系统统筹设计;二级学院融合专业特色,强化责任担当,落实好学生党员的考察发展、服务成才,建立网络党员先锋站、党员心理朋辈预约中心,培养党员的责任心、荣誉感;三级年段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展不同专题活动,设立不同类型交流群,从细节活动引导学生党员成长。
以人为本,凝心聚力,服务师生健康成长,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将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融思想教育于生活服务、学习交友、健康成长中;将学生党员的在校发展和毕业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校党建系统和社会管理网络“双网融合”,为毕业党员的服务对接,流动党员的思想学习提供便捷。
多措并举,将新媒体党建工作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从技术、行政和法律层面积极构筑党建工作的长城,健全日常管理、突发应对机制;精心培养党建本领实,舆情管理强,擅长新媒体技术的思政人才队伍,不断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确保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引导舆论走向,深入人心,更好地为高校的党建工作保驾护航,发挥催化剂和助推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