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雄
邓小平等领导发动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比较著名、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在发动武装起义、创建红七军红八军、开辟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活动中,邓小平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广西革命斗争实际特别是左右江地区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早期思想。这一思想及其创新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重要贡献,是党的宝贵财富。
1929年秋,受中共中央委派,邓小平率40余位军政干部到广西开展统战和兵运工作。到南宁后,邓小平把工作重点放到执掌广西军政大权的国民党左派高层人物、广西省政府主席俞作柏和广西部队编遣特派员李明瑞的统战工作上。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成功发动南宁兵变,有力地推动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党在统一战线及兵运策略的经验与理论。
1929年9月,邓小平到达南宁。“我是中央代表,任务是做上层统战工作和领导广西全盘工作。”(1)《邓小平给广西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批示》,1984年8月29日,广西区党史研究室收藏。邓小平以广西省政府秘书公开身份,开展对俞作柏、李明瑞等广西左派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推动他们采取一系列有利于革命的措施:一是通令开放工农运动;二是下令释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来被捕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进步人士;三是逮捕惩办了一大批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四是对蒋介石派来的百余名黄埔学生,不曾给予工作并全部遣回。俞作柏还同意广西特委在南宁召开广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成立广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处,拨给东兰、凤山农军一批枪支弹药。
在与俞、李合作中,邓小平把工作重点放在秘密兵运工作上,向俞、李建议开办教导总队专门培养初级军官,由中共党员徐开先、张云逸分别担任广西教导总队正、副主任。又通过统战关系,促使俞、李委任张云逸、俞作豫分别担任广西警备第四、第五大队大队长。使中国共产党能很快掌握这三支武装的领导权,并加以改造,成为红七军,红八军的基础。
邓小平非常重视争取李明瑞参加革命,除了指示俞作豫做李明瑞思想转变工作外,邓小平还亲自找李明瑞谈话,向他介绍《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指出参加军阀混战没有前途,启发他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在生活上给予关怀,政治上给予信任。在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李明瑞毅然与旧营垒决裂,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红军将领。
在通过上层统战掌握广西警备第四、第五大队和教导总队三支武装领导权后,邓小平安排张云逸、俞作豫、徐开先、李谦等人,加强对这三支部队的改造。
一是在部队中秘密建立党组织,抓紧发展党员,迅速壮大党的力量。通过加强对士兵进行革命的政治宣传教育,向他们灌输革命思想,在兵士中发展新党员。仅两个月间,就在广西教导总队发展了300多名战士入党,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连一级基本上都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教导总队9个连队的连主要干部全是共产党员担任。
二是大量吸收工农出身的青年入伍,充实队伍的工农成分,改变部队的结构。1929年9、10月间,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警备第四大队就招收了1000多人入伍,警备第五大队也扩充了数百人,使工农出身的士兵在部队中占了绝大多数,为进一步掌握和改造部队,打下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三是发动广大士兵与反动军官作斗争,采取果断措施撤换反动的旧军官。部队党组织通过组织发动士兵和进步军官揭露反动军官克扣军饷、打骂士兵等罪恶行径,在取得士兵广泛拥护的基础上,通过行政手段将这些反动军官撤换;或者采取明升暗降,调到大队任虚职,而将他们控制的营、连指挥权夺取过来,使党掌握了部队的领导权。
1929年10月中旬,俞作柏、李明瑞举兵反蒋失败,邓小平审时度势,果断地发动南宁兵变,将中国共产党所掌握的三支武装分别开进左、右江地区,与左右江农民武装结合起来,成功地举起“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
邓小平、张云逸等十分重视通过上层统战和兵运策略掌握的三支旧式武装的改造工作。举行武装起义转变为红军以后,邓小平领导红七军前委更是加大对军队的军政建设力度。一是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党对部队绝对领导。在部队中建立党委领导制,从军部、纵队,到营、连、排层层设立党组织,连以上的部队首长均由中共党员担任。二是举办各种训练班,加强对部队干部战士的教育培训。三是加强军队的纪律性,在官兵中传唱《红军纪律歌》。四是组织红军官兵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和捍卫根据地的军事斗争,在斗争中锤炼官兵的思想和作风。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建设措施,将红七军打造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这支英雄的部队在历经磨难之后,转战七千多里路最终到达中央苏区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壮大了中央红军的力量,为中国革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事实证明,邓小平领导广西党组织从实际出发,开展上层统战和下层兵运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正如周恩来在总结党的“六大”经验时所指出的:“六大认为在官长中进行工作是军事投机,后来事实证明,敌军大部队的哗变和投降红军,都是由我们在军官中进行了工作。如广西李明瑞的一个师变为红军……都是有军官领导的。”南宁统战和兵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运用革命统战策略,开展兵运,举行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成功范例和宝贵经验。
邓小平率领广西前委,在以壮、瑶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左右江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在边疆民族地区实现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根据地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将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下,谱写了团结斗争的新篇章。它的成功实践,为党在根据地局部执政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宝贵经验。
一是大力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以及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红七军、红八军一成立就发布《中国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及《中国红军第八军目前实施政纲》。随后又以红七军前委、红七军政治部、红八军政治部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及左江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分别颁发《布告》《通告》和决议等文件,申明党和红军坚持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
二是根据右江地区民族关系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民族政策。1929年10月,在中共广西军委和中共广西特委的指导下,东兰县革命委员会发布《广西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最低政纲(草案)》,对提高瑶族(包括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和享有平等权利作了明文规定。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规定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在党的民族政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使党的民族政策从理论层面进入到实践操作层面。
三是在实际工作、生产生活中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语言、生活方式等,禁止民族歧视,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在红七军前委的精心安排下,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期间,外地来的干部和本地汉族干部,都注意调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礼教、信仰等风俗习惯及其他各种爱好,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对一些互相轻视 、不尊重少数民族的称呼,一律宣布废除。对于违反民族政策的人和事,及时给予严肃处理。
一是颁布政策法令,废除对瑶民等少数民族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使瑶、苗等少数民族人民获得发展经济上的平等地位。《广西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最低政纲(草案)》明确规定:“没收山主的山场、土地、森林分给瑶民。”(2)中共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93页。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即宣布废除徭役和一切超经济剥削,取消苛捐杂税和债务。这些规定对深受阶级、民族双重压迫的瑶、苗族等少数民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是开展土地革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活。在土地革命过程中,右江苏维埃政府规定不分民族都可以参加土地分配,居住在高山峒场的瑶、苗等少数民族,也可以与其他民族一样分到壮、汉族地主的土地、房屋和其它财产,可以下山经营和入住地主的房屋。对不愿下山的瑶、苗族同胞,则根据他们的意愿就近分配山场土地。
三是制定发展经济文化方面的政策措施,致力于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广西东兰县革命委员会最低政纲(草案)》对瑶族人民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提高瑶民智识教育。”(3)中共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93页。右江苏维埃政府为了保障各族人民的受教育权,发展民族教育事业,要求各县、区、乡都要开办劳动小学,免费招收瑶族等少数民族子女入学,所需经费由县苏维埃政府供给。
一是大胆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真正让少数民族优秀分子在红军、赤卫军和苏维埃政府中“当家作主”。红七军前委不仅任命了壮族干部韦拔群、黄治峰为纵队长,陈洪涛为右江特委书记,而且还提拔了廖源芳、陈恩深、黄世新、黄冠群等一批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各级指挥员。第一届右江苏维埃政府11名委员,其中壮、瑶族委员占6名。右江地区各县苏维埃政府的负责人和干部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各级政府赤卫军的负责人基本上是当地的壮、瑶等少数民族干部担任。
二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迅速成长。在红军中,军部成立教导队,从各纵队和地方武装中抽调优秀战士来培训,许多优秀壮族子弟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领。在地方党政机关,一方面有意识地让民族干部在工作和斗争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提高自已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是举办各种训练班,加强对民族干部的培训,还单独举办两期瑶族干部训练班。通过培训和实际斗争锻炼,一大批土生土长、密切联系群众的、熟悉本地情况、受到群众拥护的少数民族干部迅速成长起来。
龙州起义的革命风暴,触动了法国殖民主义者的利益,他们极力制造事端,干涉、破坏革命。邓小平领导中共红八军临时前委和左江革命委员会,同盘踞龙州的法帝国主义进行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法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为党和人民军队进行反帝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逐步入侵左江地区,龙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为英、法等列强倾销货物的商埠。法国还在龙州设立领事馆和教堂,派员把持龙州海关,攫取了龙州的贸易、税收大权,使左江地区沦为半殖民地。
1930年2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龙州起义,在起义大会上,红八军颁布了《中国红军第八军目前实施政纲》,第一条就是“扩大反帝运动:用群众革命力量,驱除(逐)帝国主义出华;没收帝国主在华一切资本企业;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不准基督教在华活动。”(4)中共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03页。法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不断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法国驻龙州领事馆不仅向广西省政府发出照会,还公然充当龙州反革命分子的保护伞,为当地土豪劣绅窝藏巨额财产和武器弹药等。法越当局多次派飞机入侵左江地区领空,进行武装挑衅。
2月7日,邓小平从上海回到龙州,直接领导龙州的反帝斗争。邓小平采取“将反法运动与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与反对国民党联系起来”(5)中共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393页。的斗争策略。为了打击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邓小平与俞作豫等前委领导商量后,由红八军在《工农兵》报上发表了《中国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为法帝国主义驻龙州领事馆无理照会告全国民众书》,严正声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境内谋解放运动不受任何帝国主义干涉,反对法越政府勾结或买(通)中国反动政府压迫工农群众(的)解放运动。庄严宣布要坚决地执行革命的外交!
2月14日,祟善县革命委员会在一纵队的支持与配合下,“以赤卫队为先导,以红军为主力,工农群众为后盾,合力捣毁番鬼楼(天主教堂)”,将传教士驱逐出境,没收土豪劣绅藏匿在天主教堂的大量财物,分发给劳苦大众。
2月19日上午,红八军和左江革命委员会根据邓小平等的指示,在龙州体育场举行万人反帝斗争大会。各界代表先后在会上愤怒声讨帝国主义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罪行,严厉遣责法帝国主义侵略者无理干涉左江革命、侵犯我主权的行为。红八军代表在会上宣读《中国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为法帝国主义驻龙州领事馆无理照会告全国民众书》,左江革命委员会代表发出“收回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收回被帝国主义分子控制的龙州海关,把盘踞龙州的帝国主义分子驱逐出境,请左江赤卫大队坚决执行!”的命令。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愤怒的游行队伍高呼口号,包围了法国领事馆,海关大楼、基督教堂等机构,没收了土豪劣绅藏匿在领事馆的金银财物和枪支弹药,焚烧了海关大楼,并将法领事、武官、传教士和外籍海关官员驱逐出境。当天,红八军和左江革命委员会还通过电台用中文、法文、英文向全世界播送了《中国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为法帝国主义驻龙州领事馆无理照会告全国民众书》,并介绍了龙州人民的反帝斗争,严厉遣责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呼吁全国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支援左江人民的正义斗争。
事后,法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扬言要“派五架大号战斗机、四百磅毒气弹和五百精兵”进攻龙州。中共中央为此向全国呼吁:“我们必须动员全中国的革命群众起来援助龙州的苏维埃,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反对国民党军阀。”(6)中共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4页。党中央的支持和全国各地革命群众的声援,鼓舞了左江地区军民反帝的斗志,当3架法国飞机入侵左江地区上空,寻衅滋事时,红八军集合一班步枪射手,将其中一架飞机击落在宁明县境内。(7)龙州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组编:《龙州文史资料》(1930-1985),纪念龙州起义、创建红八军55周年专辑,1985年,第146页。
邓小平领导左江军民开展的反帝斗争,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193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发表了李立三写的社论《赤色的龙州》,高度评价左江红色政权和人民群众的反帝行动。“没收法帝国主义的银行,没收了海关,没收了法帝国主义的大商店、教堂等……这一种英勇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手段,在数天内的政权,他已经做了国民党军阀政府数十年所不能做所不敢做——不是,实在是所不愿做的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之反帝国主义政纲,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在中国革命的发展将有非常伟大的历史意义。”(8)中共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51页。同年4月20日《中共中央给七军前委的信》指出:“自小平同志达到(到达)后,你们的确相当的执行了中央的指示,做了许多工作……龙州的转变及在龙州驱逐法帝国主义的领事馆及没收法帝国主义的财产等等,这些的确都是很正确的策略,很伟大的工作。”(9)中共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58页。
历史表明:左江人民的反帝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左江地区的统治,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之间引起了极大震撼,对中国革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这期间,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所进行的实践探索和思想理论思考,也为这条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经验和事实依据。
一是力排众议,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左右江广大农村地区。当时,中央及广东省委均指示广西特委要以南宁、柳州、梧州三个中心城市为工作中心。1929年10月初,当俞作柏、李明瑞执意参加反蒋战争遭失败时,广西特委、军委内部对革命发展方向问题意见分歧较大。“有的人认为,现在党在南宁已掌握了几千人的武装,可以趁机在南宁起事;也有人主张把这些部队拉到靠近广东交通比较方便的梧州、桂平一带,另图发展;还有人甚至认为可以跟随俞、李去参加倒蒋战争,在战争中发展壮大自已的武装。”(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传》(1904-1974),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20页。邓小平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上述意见总的指导思想是在城市搞武装起义。在敌人兵力集中的中心城市闹革命,既无群众基础,又无军事实力,等于自投罗网,这条路走不通。应考虑党多年来在左右江地区打下的群众基础,特别是韦拔群等同志在右江开展农运、创建农军多年这个优势。为此,邓小平提出应把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左右江地区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经耐心说服,使转战左右江发动武装起义的决议最终得以通过。邓小平当机立断发动南宁兵变,将部队开往左右江地区,为胜利举行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二是北上途中在遭受接连挫折后,逐步抛弃“城市中心论”的束缚。1930年11月,为执行“立三路线”的指令,红七军北上进攻柳州、桂林等大城市。经近两个月的艰难跋涉,红七军历经四把、长安、武冈等大小数十次战斗,弹药损耗殆尽,部队减员近半。红七军前委在全州召开扩大会,实事求是地总结离开根据地以来的惨痛教训。邓小平在会上与张云逸、李明瑞等同志力主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由硬拼攻坚作战方针转变到游击战上来,以纽转被动局面。此正确意见得到多数同志的认同,形成决议,使红七军开始走上胜利的征程。这是邓小平等自觉抵制并摆脱城市中心论的结果。
一是积极推动农民运动不断深入发展。邓小平通过统战工作,推动俞作柏、李明瑞支持开展工农群众运动,发展工农武装力量,还以“右江护商大队”名义,将一批枪枝拨给韦拔群领导的东、凤农军。让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到左右江地区担任各县县长或农运骨干,进一步推动左右江地区特别是东兰、凤山等县农民运动的发展。
二是武装工农,扩大工农武装。“在到达百色的第一天,邓小平和张云逸等就通过右江地区各县党组织,将从南宁运来的5000支步枪,分给东兰、凤山、奉议、平马、果德、向都等6县农会,武装群众,组织农军。”(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传》(1904-1974),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页。第五大队在龙州也拨出400余支枪武装基础较好的下冻区农军。到1930年10月,整个右江地区的地方武装发展到近万人,为武装起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是让部队积极参与乡村消灭地主豪绅反动武装的斗争,在革命斗争中深化军民结合。除了调派军事干部帮助左右江各县整顿、训练赤卫军外,邓小平和红七军前委还派出军队积极参与乡村消灭地主豪绅反动武装的斗争。一方面,派部队下乡宣传发动群众,配合农军肃清地主豪绅,不断深化军民结合。另一方面,在革命斗争中大量吸收农民武装到部队中来,增加部队中的工农成分。至1930年秋,红七军便发展到7000多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与农民运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最高的和主要的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都无从谈起。因此,邓小平、张云逸非常重视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建设和开展武装斗争。在不断加强红军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发展赤卫军建设,在根据地内逐步形成以红军正规部队为主体、地方赤卫军为辅助力量的强大的革命武装队伍。
没有土地革命,革命战争就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就得不到巩固和发展。邓小平从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回到左右江后,立即纠正红七军单纯军事斗争而忽视土地革命的倾向,亲自与韦拔群、雷经天等在东兰武篆进行土地革命和共耕社试点,然后根据试点情况并吸收井冈山的经验,颁布《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在根据地内全面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际上就是构筑革命战略基地。没有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巩固。邓小平借鉴井冈山的经验,及时提出了建党、建军、建政、土地革命、根据地经济文化建设以及各种群众革命团体建设的方针政策,并逐项加以落实。从而形成了20多个县、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正规红军两个军近万人,地方脱产工农赤卫队八九千人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成为当时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集中体现了邓小平不唯书,不唯上,不墨守成规,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早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邓小平就自觉抵制并摆脱教条主义的影响,坚持从广西当时的革命斗争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革命斗争策略、方针等,使武装起义创建根据地的斗争取得了胜利。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坚持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思想和革命斗争实践,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积累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是抵制对中间阶级和国民党左派实行关门主义的“左”倾错误,开创建立红军的新途径。邓小平到广西后,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还是认为俞作柏、李明瑞是军阀,最多是个改良主义者,要求广西党组织不应对他们抱有幻想,对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破坏他,绝不能巩固他”。邓小平并没有被这种“左”倾错误所影响,而是从广西革命形势的实际出发,坚定地采取与俞、李进行统战合作的方针。经过卓有成效的统战和兵运工作,使党很快掌握了广西教导总队和广西警备第四、第五大队三支武装,并对这三支旧式武装进行艰苦改造,使之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开创了建立红军的新途径。
二是抵制“城市中心论”的影响,将党掌握的正规武装开赴农村,与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开创武装起义新形式。与前三大武装起义相比,南昌起义是以正规军队为主体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广州起义是以工人武装为主体举行城市武装暴动,秋收起义则以农民武装为主体,先举行武装起义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将剩余队伍转移到井冈山农村山区去坚持斗争。而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则是在“南宁兵变”后,自觉地将正规部队开赴左右江农村地区与农民武装相结合,在肃清根据地内反动武装并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在平和的环境中从容不迫的宣布武装起义,创造了武装起义的新形式。
一是从左右江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探索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实现武装割据的新模式。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一个壮、瑶、苗、仡佬、彝、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90%左右,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语言、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如何把各民族人民团结在一起,开辟革命根据地,实现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当时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可借鉴。邓小平领导广西前委以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精神作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创造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实现武装割据的新模式。
二是从左江地处反帝斗争前沿的实际出发,探索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边关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实现武装割据的新模式。龙州起义时,法帝在龙州设立了领事馆,同时还勾结英、美、荷、丹、挪、葡等国,把持了龙州海关、税务大权,在龙州建立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龙州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为殖民者所控制,事实上已沦为半殖民地。如何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实现武装割据,同样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邓小平以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精神,领导左江人民开展反帝斗争的成功实践则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不是照搬井冈山、兴国等地的经验做法,而是在学习借鉴其他根据地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
一是根据右江地区实际确定土地革命的依靠力量有新发展。邓小平领导制定的右江土地革命总路线,与毛泽东在井冈山、兴国等地的土地革命实践中制定的依靠贫农和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路线相比,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但有了新的发展,即把土地革命的依靠力量扩大到工人阶级和士兵,从而扩大了农村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为土地革命的胜利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二是根据右江地区实际制定的土地革命政策有所创新。首先是划分农村阶级成分和对待中间阶级政策上有创新。右江苏维埃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暂行条例》明确指出,不能将自耕农和佃农作为划分阶级标准,因为他们中“均有富农、中农、贫农之分”。《条例》还明确规定划分反革命的四条标准。其次是对土地革命关于没收土地、财产的规定有创新。提出了当富农阶级政治上倾向和支持革命时,不没收其土地财产,若其转到反革命立场时,则没收其土地财产的政策和策略。这些政策,是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及其他土地革命法规没有规定的。
三是根据右江地区实际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法有所创造。《土地法暂行条例》规定按“出产之多寡”来分配土地,这是根据右江地区地力不均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在实际分配中采取了“抽肥补瘦”的办法进行,使土地分配更趋于合理化。《条例》还规定居住深山峒场中的瑶、苗族同胞,可以下山参加壮、汉族地区分配土地和财产。这些规定和实践,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一是勇于探索党建新路子。首先是根据左右江地区阶级结构的实际,提出“注意在乡村发展党员”的建党方针(12)黄志雄等:《百色起义与党建工作》,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其次是根据右江党员队伍结构的实际,把思想建设摆在党建工作的首位;再次是根据革命队伍中出现少数人腐化变质的实际,积极探讨反腐倡廉建设。
二是探索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苏维埃政权的新路子。首先是在根据地内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其次是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再次是在政权建设中大力选拔、培养和使用壮、瑶等少数民族干部;第四是在政权建设中确保少数民族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民族聚居区的政权中,主要负责人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大胆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