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领导下闽浙赣苏区的教育经验及当代启示

2020-01-17 14:31:05周春晔
红色文化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方志敏苏区革命

周春晔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苏区在教育基础极其落后、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确立“面向工农群众”的办学方向,推行“政治化的、社会化的、劳动化的”教育方针,推动了苏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前教育民生背景下,全面分析和总结闽浙赣苏区教育的历史经验和特色做法,对于继承发扬优良革命传统、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方志敏的教育经历及其教育思想的转变

方志敏从小聪明过人,被父母族人寄予厚望,无奈当时正值国家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顿不堪,按照方家的族规,男性只可以到私塾读书三年,之后必须返乡务农。方志敏八岁入私塾发蒙后特别热爱学习且表现出特殊的禀赋,从私塾学满三年后继续读书的念头特别强烈,于是经私塾先生严常星推荐到其女婿张念诚开办的学堂搭学,并经严常星撮合与张念诚结下了义父子关系,后因看不惯张念诚的为富不仁而失学在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方志敏对时局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决心出外求学以期改变家乡的面貌和贫苦农民的生活。

1916年,方志敏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在弋阳高小求学期间,方志敏继续保持对国文经典的学习热情,并开始阅读具有启蒙思想的中外科学书籍,思想日渐激进。为“铲除邪恶,追求光明”,他与邵式平等人领导九区青年社清算校长贪污账,将“义父”的恶行公布于众并与其对簿公堂。“知识渐开,渐渐懂得爱护中国的道理后”,他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立下爱国报国的宏图大志。彼时的方志敏对读书对教育充满热忱,对其影响深刻的是实业救国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方志敏考进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预科班,一年后升入应用机械科。对同学谈及关于读书的目的和教育的意义时,方志敏说:“我们不能仅是为了多打分而读书,而是为了学到丰富的知识,将来到社会能应用学到的丰富知识做好事业,这才是读书的目的。”(1)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方志敏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为了让自己的思想赶上时代潮流,方志敏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触进步人士,由此对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日渐不满。于是他在学校发起成立学生自治会,要求撤换“饭桶教员”领导甲工学潮,编写剧本无情鞭挞封建的私塾和学校教育。然而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这些追求民主参与校务的做法非但没能革除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反而招致开除学籍的结果。

1921年9月考入九江南伟烈学校后,方志敏开始钻研社会主义理论并宣传社会主义,思考“如何使赤贫者不贫”的问题。因为对教会学校信仰不认同,加之经济拮据,次年他便主动退学赴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走上职业革命的道路,并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职业革命的磨练促使方志敏眼界日渐放宽,开始认识到实业并不足以救国,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发动群众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国才有希望。于是他与赵醒侬等人一起创办文化书社,积极发展团的组织,大量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24年,为对青年团员进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在南昌筹建黎明中学,方志敏亲任教员,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启发学员的爱国心,使“同学们政治觉悟提高很快,对革命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很多学生后来成为党的优秀干部”(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共青团南昌市委员会编:《江西文史资料选辑南昌青年运动回忆录》,1981年印,第107页。。除了在南昌从事党团工作、任教黎明中学之外,方志敏又与堂弟方远杰自筹经费在家乡创办平民夜校和旭光义务小学,率先在江西农村实践平民教育。为配合农民运动的开展,方志敏在赣东北创建农民组织,组织和领导农协工作,向平民夜校学员宣讲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激发青年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培养了一批当地农民运动的骨干。

1927年,方志敏等根据党的指示回到家乡组织农民暴动,建立起红色政权,开辟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此后,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闽浙赣,根据地不断巩固发展。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方志敏认识到:苏维埃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应致力于改善群众的文化和政治生活;革命政权成立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政治水平也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于是他带领苏区军民创办各类学校,革新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领导苏区教育文化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闽浙赣苏区教育的成就与特点

闽浙赣苏区又叫赣东北苏区,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优秀共产党人高举党的土地革命旗帜,探寻中国革命道路,领导4省边区群众创建起的‘坚强的苏维埃阵地’”。(3)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上饶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闽浙皖赣苏区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409页。闽浙赣苏区是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对应的特定概念,时间上从1927年弋横暴动革命根据地初创,到鼎盛时期的闽浙(皖)赣根据地。1934年底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闽浙赣苏区基本丢失,游击战争时期由于红军分散隐蔽流动性很大,教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主要为零星的文化宣传活动,因此本文所指的闽浙赣苏区教育主要指1927年到1934年底的根据地时期。

(一)确立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

第一,坚持教育的人民性特征,为广大工农群众提供受教育机会。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教育落后,文盲普遍存在,学龄儿童失学现象非常严重,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国民党一面鼓吹教育是立国之本,一面却常挪用教育经费以补充军费不足,拨付的有限教育经费也常被当权者中饱私囊。在落后腐败的大环境下,闽浙赣苏区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社会经济使学校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极度的贫乏。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为改变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保证贫苦人民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人的领导下,苏区教育有序开展。“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动群众的手里,工农及其子女享有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为了这个目的,给予群众政治上和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4)《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91页。

赣东北建立苏维埃政权较早,兴办教育几无先例可循,但人民性却是苏区兴教办学一以贯之的方向与特征。早在1928年5月,弋横地区第一次全体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赣东北苏区最早的信江苏维埃施政纲领,其中第二十条(发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程度)和第二十二条(发展普通教育)以施政纲领形式提出的教育规划就已确定了为工农大众办学的宗旨和方向。1928年底,在方志敏的主持下,制定了根据地文化教育总方针:“提高广大劳苦群众的政治水平和文化程度,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5)王知一:《回忆赣东北根据地教育——访方志纯同志》,《江西教育》1982年第2期。1930年至1934年,闽浙赣省党和苏维埃政府继续坚持人民性的办学思路,并从思想、组织和物质等方面加强了对教育和文化工作的领导,苏区群众性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文盲率极大降低,群众整体文化水平大大提高。据1933年《闽浙赣省苏维埃教育部关于七、八两月文化教育工作的突击计划》数据显示:建立乡俱乐部达到357所,参加工补人数达到2万人,参加识字班的人数达4万人,列小学生达到10105人,固定读报者达到十万人”,(6)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等编:《闽浙赣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这一成果在苏区建立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第二,突出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其重要使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教育的中心任务也不尽相同。闽浙赣苏区存续的时期是国共内战生死存亡的时期,土地革命是根据地的中心工作,对于苏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以武装斗争夺取工农革命的胜利。列宁指出:“要理智地、自觉地、有效地投身于革命,就必须学习。”(7)《列宁论国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269页。因此,为革命战争服务、宣传革命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素质支援革命便成为了苏区教育的中心任务。“教育也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苏维埃教育才能够真正赞助革命战争。”(8)赣南师范学院,江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1927-1937)》一,江西教育科学研究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在根据地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闽浙赣苏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和事业经受着革命的洗礼蓬勃发展,苏区人民的政治思想觉悟显著提高,为创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模范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教育的目的看,党和苏维埃政府要唤起劳苦大众的革命意识,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必须通过文化教育开展革命宣传,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从而自觉投入革命斗争的实践。继1928年信江特区苏维埃明确提出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总方针之后,有关苏区教育的文件决议都把提高群众思想觉悟和整体水平、支持和服务革命战争作为苏区教育的首要任务。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看,无论是干部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心环节,几乎所有的理论、知识及实践学习都围绕着“为什么革命”“如何支持和服务革命”“革命胜利后的生产生活”等开展。红军教育方面,“改造士兵成分、加强政治教育与红军军纪、作战技术教育等”是主要教育内容,方志敏等人也经常为军校学员亲自上政治课。(9)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285页。干部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以训练职业能力和造就党的干部为目的,主要“提高同志政治理论水平,增加同志的工作能力”“无论如何要避免脱离实际工作的空谈”(10)赣南师范学院,江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1927-1937)》四,江西教育科学研究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社会教育以扫盲教育为主要形式,旨在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各类的初等的科学知识教育”,“降低文盲率,使群众能理解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和宣传动员口号,使之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而积极参加革命斗争”。(11)何智能:《赣东北苏区教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6月。针对适龄儿童开办的普通教育,也以“培养苏维埃革命斗争的常备军”“训练未来红色政权的战斗员”为目标展开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

(二)构建包括干部教育、社会教育、普通教育的全民教育体系

闽浙赣苏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为工农开门”的免费教育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教育只为少数有产者服务的情况,构建起包括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全民教育体系,初步实现了教育的普及。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成立并健全苏区教育组织机构。弋横武装起义胜利后,赣东北建立起了最早的红色政权,为巩固政权扩大根据地,随之开始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并组建相应的领导机构。1929年2月底信江特委成立,设立宣传部负责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1929年10月成立的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专门设立教育委员会,随后县、市苏维埃也对应设置相应的办事机构。教育委员会负责“办理宣传文化教育事业,管理劳动小学和革命印刷局,编辑和印刷革命书籍”(12)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方志敏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方志敏兼任信江苏维埃政府教育委员会主席。1931年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几个月后,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席由柳真吾接任,期间苏区的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事业在既有基础上迅速发展。1931年9月成立赣东北省委,11月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赣东北省委省苏下辖29个县均设立县委宣传部和县苏文化部,各县区委和区苏也设立宣传部和文化部,乡设文化委员,村设文化小组,至此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组织机构日渐健全并趋于稳定(13)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等编:《闽浙赣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此后,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根据地范围继续扩大,在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全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苏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二是面向苏区群众,创办各类学校构建全民教育体系。战争环境下,教育的首要功能无疑是服务于革命的中心工作,因此闽浙赣苏区教育体系的创立与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大致是同步的。担任过赣东北省委常委、团省委书记的方志纯晚年接受采访谈到根据地发展教育的措施时说:“我们主要的措施有三:一是开展扫盲运动;二是普及小学教育;三是创办专科学校。”(14)王知一:《回忆赣东北根据地教育——访方志纯同志》,《江西教育》1982年第2期。根据地发展教育的这些措施在任务和对象方面各有侧重,基本对应于苏区教育的三大类型:干部教育、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三大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开设和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苏区的教育对象几乎涵盖了苏区管辖范围的所有群众,教育影响涉及苏区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方面,初步构建起了全民教育体系。

为粉碎敌人的围剿,建设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开辟新根据地,闽浙赣苏区相继创办了军校、党校、团校、师范、卫生等各类职业学校和训练班,加强干部教育培养根据地革命和建设的组织领导者。从各类干部学校初创到1934年红军离开苏区北上抗日,苏区的干部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培养了革命和建设所需的各方面干部,也有很多妇女干部通过教育和培训脱颖而出逐渐成长。为实现教育事业大众化,让社会成员都有机会享有公共教育的机会,闽浙赣苏区特别注重发展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普通教育方面,苏区建立了涵盖省直属列宁小学(包括列宁师范附属小学)、列宁完备小学和列宁劳动小学的义务教育体系,到1934年全苏区创办列宁小学三百余所,初级小学几乎涵盖每个村庄,适龄儿童基本进入学校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初步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和基本生活常识。社会教育方面,苏区因时制宜成立识字站、识字班、工农补习夜校以及俱乐部等方式,广泛开展扫盲教育,使工农群众文盲率极大降低,能够看懂并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宣传动员口号,并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实践,为苏区土地革命战争的进行和各项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是坚持自力更生,开发教育教学资源。闽浙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较早成立的苏区,在办学经验方面可以遵循的先例不多。加之苏区经济困难,有限的财政不足以支付庞大的教育支出,办学条件艰苦异常。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苏区党和人民自力更生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苏区仍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成果。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苏区人民对教育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既有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造性地办教育。教学设施方面,没有校舍教室就对土地庙或祠堂进行改造,没有课桌椅学生就自带桌凳或以香案为桌,没有黑板就把门板卸下抹上锅黑,没有纸笔就用沙盘树枝石板石笔代替。为克服师资缺乏的问题,苏区采用能者为师的方法,并创办红色教员养成所和列宁师范学校自己培养师资。教材纸张同样遵循自力更生的原则自编自印。1928年4月,方志敏与省委特派员一起拟就了一份文件《怎样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对共产党员应该遵守的二十二条守则逐条进行解释,文件颁布以后不仅成为广大党员的行动准则,也成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党员思想教育的重要教材。此外,方志敏还与黄道、邵式平等人编写《工农读本》,并将其作为苏区学校广泛使用的教材。为满足教学对纸张的需求,苏区总务处设立了铅印局,利用战时缴获的印刷设备,购买白区印刷材料反复试验,研制出印刷纸张和油墨,印制列宁小学课本和工农读物,为义务教育的普及创造有利条件。

(三)创设学制灵活、形式多样、方法多元的教育体制和模式

闽浙赣苏区尚不具备设立学校教育正规学制的资源和条件,加之革命战争的现实需要,速成性、灵活性和实践性成为苏区教育体制和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方面,分层次办学,学制长短不一,彰显灵活性。在坚持“教育为工农开门”办学方向的前提下,闽浙赣苏区围绕教育的中心工作,区分特定环境下任务的轻重缓急,开办了学制长短不一、形式多样的学校和训练班。其中干部教育主要包括党校、军校、团校及各种职业学校和短期培训班,学习时间从几个星期到一年不等;社会教育包括识字班、识字站、工农补习夜校、俱乐部活动等形式,主要分阶段规定学习任务没有统一的正规学制;义务教育主要面向7-15岁适龄儿童根据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地域情况升入初小、高小等列宁小学,有些小学还因地制宜办起牧童班,组织儿童边放牛边读书。由于战时环境所限,各种形式的学校和训练班在课程设置方面一般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普遍采用“农忙少学、农闲多学、战时抽空学、平时抓紧学”的做法,表现出较大的弹性和伸缩性。

另一方面,多形式办教,教学方法多样,突出实践性。与其他苏区一样,闽浙赣苏区一直处于“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环境中。面对复杂的“反围剿”斗争需要,苏区可谓“全民皆兵”,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被充分动员投入革命斗争或与斗争相关的革命行动中,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革命意识。配合苏区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各类学校无论学制长短,都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并重,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革命信仰、劳动观念和服务根据地革命及建设的意识。如军校学员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师范学员的教育实习,女职学员的慰问和支前,列小学生站岗放哨查路条兼扫盲、慰劳红军、宣传演唱等。农忙时节各类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协助群众抢种抢收。

教学方法上,反对官僚式教育和私塾诵经式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主张联系当地实际工作和情况进行问答式和讨论式教学,大量采用游戏、竞赛等适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工农群众群众情绪特征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如识字竞赛、识字游戏、识字牌;列宁小学开展“工农翻身”“袁世凯想当皇帝”“搭五角星”“苏维埃的道路”等针对性的主题游戏。

三、闽浙赣苏区的教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闽浙赣苏区教育是支撑土地革命战争的一条重要战线。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闽浙赣苏区教育在教育无条件让位于革命战争、过于追求速度忽视了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方志敏领导下的闽浙赣苏区作为“苏维埃模范省”,其在教育方面表现出来的革命首创精神以及历史经验,对于当前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加强领导,重视教育民生问题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好坏关乎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关乎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公正,关乎人的发展和幸福。可以说,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当今社会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而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首先需要有正确的领导和足够的重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多次提到:“匪区里面最紧张的,就是教育!最有纪律的,就是教育!最有精神的,也就是教育!而我们现在情形却恰恰相反,比如崇仁所有的高小学校就完全停办,而土匪什么经费都可以少,教育经费一定要筹到,我们却反而常常拿教育经费来做旁用”。(15)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1卷,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第130页。可见,闽浙赣苏区之所以能在艰难的环境下彻底改变苏区教育的旧貌并取得国民政府难以企及的教育成就,与苏区领导对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较之根据地时期,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教育事业更是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展。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普通教育尤其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服务开始更加公平地惠及每个学生,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凸显出人民性和大众化的特征。2018年教育支出成为我国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意味着教育问题被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加以关注。然而我国教育的发展仍然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教育发展城乡差距较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尤其农村社会教育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尤其农村社会教育,加强对农村社会教育的组织领导,合理设置和配备相关教育机构和人员,或统筹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和资源条件,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法律和维权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应更好地利用各种媒体向群众传递多方面信息,活跃百姓的文化活动,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进而提升其思想和文化素质,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引领方向,强化教育服务社会功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恶劣的战争环境所带来的生存压力,迫使中国共产党把苏区教育的功能定位于“服务革命”,因而闽浙赣苏区的教育建设旨在提高全苏区人民的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甚至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往往是为了能够看懂革命文件掌握斗争技能有效投入革命实践。这种措施和做法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客观上促进了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并实现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但同时也忽视了教育作为社会文化传播媒介其功能的独特性,导致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新形势下,教育不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越来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将日益突出。因此教育要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展开,要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深化教育领域里的各项改革,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三)立足现实,开发教育教学资源

闽浙赣苏区的教育成就是在教育基础极其薄弱、社会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取得的。为了改变封建教育的落后面貌,建立面向工农群众的大众化教育,苏区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勤俭节约的精神,密切联系和依靠群众,自建校舍自带桌凳,自编教材自印纸张,以民教民能者为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教育工具,初步建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最终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教育已经彻底摆脱过去的面貌而在整体水平上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需坚持因地制宜,结合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开展相关的普及教育和特色培训,开发和利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加强党内干部教育,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也成为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以及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四)强化实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唤起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积极性,闽浙赣苏区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区分干部、群众和儿童等不同对象,进行了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改造。《第二次闽浙赣省苏大会文化工作决议案》提出实行“政治化的、社会化的、劳动化的”文化教育总方针后,进而提出了反对文化教育与斗争相脱离、与工农群众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与劳动相脱离的“三脱离”原则。(16)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教育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21-122页。可见对于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成就的取得来说,思想教育只是结果,而这一结果与形式多样、富有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实践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2年来,我国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基本建立,为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从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提升。新时代,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还是技能培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实践教学都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在课程内容体系中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情基础,进一步密切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创新。

猜你喜欢
方志敏苏区革命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8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苏区创业致富人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8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方志敏创建闽浙赣苏区及其光辉业绩
红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6:53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文史春秋(2016年1期)2016-12-01 05:41:48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