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文化育人问题研究
——基于经济学供给和需求的分析范式

2020-01-17 14:31:05胡文焘贾微晓
红色文化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大学生

胡文焘 贾微晓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和实践成果,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红色文化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在高校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育人环节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文化的教育更多是“价值观”或者是“意识形态”的教育,一般来说“价值观”或者“意识形态”需要长时间的影响,既需要供给者的合理输出,又需要需求者的接受和认同。所以文化育人是供给者和需求者两者进行长时间耦合的历史过程,而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也符合这一规律,如何使高校红色文化的供给和学生需求偏好相吻合就值得探讨。

一、当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高校是文化教育的高地,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利用红色文化特定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指向,在当前复杂而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格局中,可以更宏大的视角认识红色文化、以更合理的态度对待红色文化、以更科学的思路传播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构建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这一点是其他机构不能比拟的。

(一)高校作为载体承担红色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高校进行红色文化育人能够增加红色文化的时代性和形象性,祛除历史虚无主义,这也是红色文化形象树立的需要。红色文化在社会的良好形象关系着广大社会成员对红色文化的正确态度,高校承担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加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受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大学生思想认识出现某些误区,从而对红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疏远。高校作为载体承担红色文化育人也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需要。红色文化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课程能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将红色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可以为国家输送一批政治素养高、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是信息时代,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观念,一些低俗文化伺机滋生。当代大学生充满好奇心,在接触一些外来文化时个别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从而导致过分崇拜外来文化,产生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现象。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抵制腐朽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红色资源作为党在长期革命战争和建设实践中积累的优质资源,承载了党和军队始终坚定不移的理想和信念,它的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昭示着中华儿女的高尚情怀和价值,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1)张泰城,常胜:《论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2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能利用好红色文化这一宝贵教育资源,让学生从历史事件和优秀文化遗产中,从党的革命历史中,从革命先烈和先进模范中体验红色文化,就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激发积极进取和敢于吃苦的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二、当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问题分析

高校进行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高校作为学术权威机构,能大力提升红色文化的严肃性和理论性,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的建设者,其观念的打造是决定未来“意识形态”趋势的关键。

(一)红色文化教育在经济学范式下的内涵

高校利用好校内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组成教育合力,有利于大学生掌握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但是从目前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这其中有供给方的原因,例如传播手段单一,传播方式简单,传播载体落后等。也有需求方的原因,例如大学生文化偏好的变化,大学生可以选择的接受教育渠道多样化等。红色文化教育本质上来说是属于国家意识主导下的公共文化,这个公共文化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公共文化,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不可替代的特点。红色文化的教育不仅在高校,社会提供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多,红色景区、红色博物馆、红色影视作品等。这些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可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公共文化服务在我国经济体制下是政府主导的强文化,一般来说其供给弹性较弱,也就是内容上和供给方式上是偏刚性的。而红色文化这个公共文化对于需求者来说只是文化产品当中的一种,也正因为需求者在现代这样的社会对于文化产品的选择已经不同于以往各个时期,具有广泛性和富有弹性,所以其对文化产品的偏好是最重要的因素。红色文化育人的经济学含义就在于供给方是由什么样的机构,以什么样的内容方式来提供红色文化这样的产品。需求方面来说,需求者或者说消费者对这样的文化产品其消费偏好是怎样的,消费者对同类的文化产品消费弹性如何。只有把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找到,同时将这两方面因素的弹性进行对比,才可以找出红色文化育人的问题所在。

(二)高校红色文化育人问题分析

红色文化的教育特质是红色文化作为教育资源所具有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贯穿于运用红色文化开展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必然会对该过程提出特殊的要求,从而派生出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红色文化的教育特质,是卓有成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2)张泰城:《论红色资源的教育特质》,《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红色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其教学的内容方式,还有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接受和偏好,都不同于其他学科。本质上红色文化的教学是偏“成人”教育,而不仅仅是“成材”教育。我们借鉴经济学的范式——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

1. 供给方的教材内容无法满足需求方的需要。红色文化自产生到今天,学界的研究可谓包罗万象。但红色文化本身是一个客观的事物,红色文化在每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状况、表现形式、基本内涵,而最能全面展现红色文化全貌的教材却很少涉及,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红色文化这个词虽然经常被提起,往往是和众多其他文化和精神混合在一起讨论,单独讨论红色文化本身的研究却还不够多,所以其概念和精神内涵到目前为止也不明晰,因此这个方面成为了红色文化教学的薄弱环节。最后是角度分散,没有形成体系。当下对红色文化理解维度多种多样,从各个角度、各种思路、各门学科视角下的理解包罗万象,其中包括“理论”角度、“文化”角度、“党政”角度、“意识形态”角度、“经济”角度、“社会”角度等等,这些理解确实打开了红色文化学科的视野,拓宽了红色文化学科的空间,但是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以至于部分师生在讲授和学习红色文化时,难免有些不知所以然。

2. 供给方的教育手段无法满足需求方的需要。首先是高校的红色文化传播载体单一,主要是通过校园报刊和校园网站等形式,且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在校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学习的需要。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新兴传播媒介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红色文化育人的效率低下。此外,党建、团建、学生社团、旅游资源、革命英雄事迹博物馆等都是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传播载体,这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途径还没有得到更加合理的使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党建之中,还面临着不少价值认同的挑战和现实实践的问题(3)罗雄:《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党建中的价值实现路径探析》,《红色文化学刊》2018年第2期。。其次是红色文化教育还缺乏校园文化氛围。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一些高校仍然缺乏红色校园文化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在管理上也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往往只在重大纪念日举办一些活动,而在平时却少见红色校园文化的影子。再次,红色文化育人与社会实践脱节。许多高校设置有红色文化的校本课程,但往往偏重理论课的安排,而忽视实践课的安排,或者开有实践课却从不“实践”。也有些学校落实了实践课,但也存在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的现象。

3. 需求方自身存在着认知问题。红色文化育人的本质在于“成人”教育,而不仅仅是“成材”教育。古人认为“蒙以养正,圣功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中国古代的教育,尤其是针对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以人格为主,古代教育的目的在“养正”——形成人格,这与动辄所谓“使用价值”有很大的区别。英国教育理论家纽曼认为:“从功利派的论点中看到了真正教育的死敌。新大学在功利派理论的指导下,更看重的是专业培训而不是文化要求,是考试及结果而不是心理过程,是对事实的被动获取而不是心智的一般活动。”纽曼所论述的就是目前一些高校教育存在的一种误区,重视“成材”教育,轻视“成人”教育。而对于“成人教育”,更适合的是采用“感化”的手法,如果采取“硬教化”的方式和手段,可能只会使学生的兴奋期越缩越短,甚至走向漠视或反感。在大学理念支配下的大学使命要求大学培养的学生首先是有高尚品格的、有教养的人,这是符合大学的本质的。这个使命是指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净化学生的心灵、修养学生的品行、锻炼学生对事物进行批判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4. 需求方的选择倾向于“实用”的教育产品。在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当供给的商品多样时,作为消费者具有了最终选择权,高校教育也受此影响。从消费视角看,高校提供了教育产品,而学生是消费教育这个产品的选择人。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大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无论是知识、老师亦或者是接受知识的渠道都具有充分选择性,大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而目前大学生的选择往往倾向于“学以致用”的教育产品,红色文化由于其强调“情怀”“缅怀”,更注重“成人”而非“成材”教育,往往会被认为没有实际用处和不新潮不时尚,存在被漠视或者抵触的现象。

三、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改进路径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在内容和供给方式上是偏刚性的。而红色文化对于需求者来说只是文化产品中的一种,也正因为需求者在现代社会对于文化产品的选择已经不同以往各个时期,具有广泛性和富有弹性。从供给和需求两者的角度来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需求端——大学生的需求弹性在逐渐变大,而供给端——高校的供给弹性却增长缓慢,以至于供给和需求两者在长时间内无法达到供需弹性平衡。

(一)增加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供给弹性

红色文化本身具有丰富内容和吸引力,而年轻人也并非对红色文化题材的任何作品都无动于衷,更不是对爱国的、热血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不感兴趣,不然也不会有《亮剑》《战狼2》的大火,以及经典抗日题材类影视作品的经久不衰。所以内容和情怀都在,关键就看怎样去增加供给的弹性,继而影响大学生需求偏好,让大学生能欣然接受。

1. 丰富高校红色文化教学方式。要实现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有效传播,应整合媒介资源,构建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体系。首先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校史馆、科技馆、大学生创业中心等教育场所,以生动的实物资料教育人;其次以校报、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微博、微信等为媒介,将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融入其中,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丰富的红色文化素材,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还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陈列馆等,以更直观的形式进行现场教学。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接受课堂知识,真正认同红色文化。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地制宜优化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推进红色文化入脑入心。(4)仝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评〈红色文化十讲〉》,《红色文化学刊》2019年第1期。演讲比赛、话剧表演、舞台剧、电影等都是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形式与方法,通过日常校园活动,可以吸引广大青年大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教育中。

2.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教育体系。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大规模性、多渠道性和公开性的特点。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5)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288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可以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构建起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育人范式。首先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可尝试面向学生免费开放红色旅游景点,加大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投资,增加社会教育资源的供给。其次,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把红色文化列入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又要在红色文化学习基地参与社会实践,最终课程考核也分为理论和实践,使红色文化育人真正落到实处。再次,发挥社会教育的拓展作用。依托社会红色资源,开展以宣传红色文化为主旨的座谈会、茶话会、文艺晚会、影视剧欣赏等,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大力营造崇尚红色文化的社会氛围。此外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家庭日常的红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增加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传播路径弹性。党组织和团组织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高效的组织能力,能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指引和导向作用。当然在利用党建和团建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这样既符合时代潮流,又贴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还对传统道德教育形成有益补充,充分发挥出组织建设在红色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其次是利用好学生社团,大学生社团是把有共同目标、共同爱好的有志青年凝聚到一起的学生自治组织。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社团,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德育效果。再者是着重依托新兴媒体,顺应时代潮流,及时调整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与平台。将红色文化线上传播和线下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网络平台的辐射作用,提高红色文化宣讲中的科技创新水平,积极主动抢占新媒体阵地,使其核心价值理念深入人心。(6)邱小云,周艳红:《弘扬红色文化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二)刺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需求

红色文化育人具有双向性,也就是说培育者和受培育者都具有主体性,即双主体。前面已经详细阐述了作为培育方在增加供给弹性上的改进路径,但是无论在供给上如何改进,若不考虑需求方的偏好,最终供给的文化产品也无法到达需求端,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培育。这也是红色文化育人的最后一环,即受培育方的接受,因此刺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需求非常有必要。

1. 加强校园红色文化环境建设。其一,建设红色文化景观和开展红色文化活动。高校可在校园内建设校史展览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纪念馆等场所,通过大量的实物、文字、图片、视频,采取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生动展现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这不仅是师生开展红色文化学习研究的重要方式,还是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其二,建设红色文化育人阵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红色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引进一批思想政治教育或党史专业的硕博人才进入教育基地,研究红色文化育人的方式和内容,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先进文化。全校师生可轮流到教育基地接受培训,并纳入教师职业考核和学生期末考核。其三,也可以专门安排一段时间设立红色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红色经典诗歌诵读比赛、红歌大合唱比赛、辩论赛、演讲赛、征文比赛、红色故事会、党史学术讲座等活动,调动广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又能增强其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7)肖发生,张泰城:《近年来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7年第1期。高校可以吸收一批有表演才能、政治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挖掘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进行创作,让红色文化经典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高雅的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呈现于舞台,打造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品牌项目。

2. 建立完善大学生红色文化社会反馈机制。其一,成立“红色宣讲团”。在各专业中选拔部分学生骨干组建“红色宣讲团”,在校园各个角落宣讲红色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红色宣讲团”这样的教育方式,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自我实践式的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仅能增长知识,提升能力,还能广泛传播先进文化,育人效果较为显著。其二,开展寻访革命先辈和烈士后代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大学生近距离了解和体悟宝贵的革命精神,以实际行动传承好红色传统,弘扬好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其三,开展革命老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当下一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相对落后,医疗和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当代青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理应接过接力棒,通过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参与到老区的建设中,在各项志愿服务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认识。开展革命老区志愿者服务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坚持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寓教于乐,还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有助于深化红色文化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