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2020-01-17 12:59:08
红色文化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导言政治经济学马克思

李 洋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后称《导言》)写于1857年8月,是马克思为他当时计划撰写的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在总结了马克思“自1843年以来十多年间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结构和方法问题作了系统论述”(1)顾海良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和结构的科学探索及当代意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解(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季刊)2015年第1期。,被看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导言》所提出构想的基础上,马克思不断研究、思考、著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在马克思所搭建的理论架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处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之中。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形成了建立在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实践基础上的系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经济建设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1日。,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3)《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驾驭中国经济》,《人民日报》2018年4月1日。,也正是《导言》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渊源

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然的理论与实践需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过程,是党在新时代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不断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顾海良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论述,“引导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新发展,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4)顾海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新视野》2017年第2期。,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明确提出后迅速引发热议,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思想的实践背景,是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系统总结和升华,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指引(5)贺大兴、周琳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9年第10期。。刘伟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探索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逻辑的内在规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新境界”(6)刘伟 :《历史与思想、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统一——努力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方法论特征》,《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崔友平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标志着“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复兴”(7)崔友平 :《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品质和理论内涵,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学者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的鲜明理论特质”(8)尹庆双、肖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及其在新时代的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陆立军等则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雄伟的中国气魄和鲜明的时代特征”(9)陆立军、王祖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体系初探》,《经济学家》2018年第5期。;胡敏认为应当从“实践特色”“理论底色”和“价值导向”三个维度把握新经济思想的精髓要义,并将新思想应用于指导新实践(10)胡敏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评述》,《经济》2018年第6期。;陈健深入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逻辑主线”,从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经济治理体制的角度对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11)陈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主线与实践路径研究》,《经济学家》2018年第3期。;濮灵等人还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的具体问题(12)濮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经济学家》2018年第4期。。

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入研究中,被重点关注的方面之一是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韩保江认为,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等,新思想科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和解决新问题(13)韩保江、王佳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源流和主线》,《改革》2018年第3期。。侯为民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已有思想材料的基础上,解决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产物(14)侯为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维度与理论内涵》,《思想战线》2018 年第 2 期。。也有学者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具体传承进行了分析。杜黎明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创新”,并从“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15)杜黎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创新》,《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董瑞华从《资本论》入手,梳理了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16)董瑞华 :《从〈资本论〉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探源》,《上海商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的传承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特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17)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页。,这一科学理论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把握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既把学习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理论修养的重要方面,多次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作为其中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直接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相互呼应。特别是《导言》所确立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一脉相承,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涵中。

二、《导言》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基本理论

因为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马克思并没有完成《导言》,但《导言》中对政治经济学的阐释,已经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本观点,并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即“社会生产”及其诸要素的论述中。

(一)生产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社会性和历史性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对象即生产首先确立的规定性。在《导言》中,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进行的“社会性质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当然的出发点,因为生产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马克思指出,生产“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即社会的主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社会的制度体系是“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的重要部分,生产始终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在《导言》中,马克思从人本身的社会性和人的生产的集体性的角度阐述了生产的社会性。个人是无法进行生产的,“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人的本性也要求他必须在社会中获得存在,在社会中进行生产。“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无论是个人还是个人的生产,都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生产的集体性构成了生产的社会性。

与生产的社会性紧密联系的是生产的历史性。“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生产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也就意味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具有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和特征,存在着“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它们“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这些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共同的规定性,“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这是社会生产的历史共性。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不同的时代共同具有一些规律和规定,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这则是社会生产的历史特性。对于忽视社会生产历史特性的资产阶级经济学,马克思批判道,“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忘记这种差别”(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可以说,生产的历史性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必然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特征。

(二)生产在诸要素中的决定性地位

《导言》明确提出,生产与消费等诸要素的关系,是生产居于本质性和决定性的地位。马克思对生产与其他要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关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消费替产品创造主体,二者互相影响。但二者之中,生产是更根本性、基础性的范畴,生产决定消费。“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做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关于生产和交换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交换只是由生产和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可见,在生产过程中,起支配性作用的是生产,它支配并决定消费等其他要素,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在《导言》中着重讨论了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因为在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直觉地把分配形式看成是一定社会中的生产各要素借以得到确定的最确切的表现”,马克思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辨析。他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经过对社会生产历史现实的考察,马克思认为,“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而生产方式“总是决定新出现的分配”。“这种分配对于新的生产时期表现为前提,但它本身又是生产的产物。”(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可见,在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生产和分配是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的一对范畴,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生产。

(三)生产的总体性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不仅相互关联,而且共同“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生产过程作为一个整体都将受到影响。在《导言》中,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的基础上,展开论述了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间的关系,强调生产的诸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这即是生产诸要素“总体”关系的理论。

“总体”的概念还体现在《导言》关于方法的论述中。“在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正如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一样,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这里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都是既定的;因而范畴表现这个一定社会即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常常只是个别的侧面;因此,这个一定社会在科学上也决不是在把它当做这样一个社会来谈论的时候才开始存在的。”(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在这里,马克思再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而这个物质生产是在理论的“侧面”之下作为一个“总体”存在的。社会生产总体的观念,不仅为当代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拓展提供了具体的思想依据,形成了协调发展的理念,而且明确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是当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的基本依托。

从《导言》中可以发现,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总体性”不仅体现为生产诸要素间的相互联结,而且体现为社会经济的总体有着同一的逻辑基础。“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他们的特点。”(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在《导言》中,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将其作为一个总体进行剖析,对于这个总体,具体的范畴“表现这个一定社会即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常常只是个别的侧面”。在马克思这里,社会生产的总体性体现为关于其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具体判断,意味着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不仅需要各个环节上的协调,也需要不同领域、区域上的平衡。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导言》中相应原理的发展

《导言》中所展现的生产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生产的总体性与生产诸要素的辩证关系等思想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新的阐发与深化。

(一)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体现生产的社会性

理解运用“生产的社会性”这一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高效率的社会化现代生产需要有效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生产社会性的必然结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把握生产的社会性体现为突出强调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3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1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蕴含的一条重要原则”。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够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为首要的因素。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处理好了发展改革稳定之间的关系,为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环境条件和强大的改革驱动力。不过,中国的经济体系当前依旧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果不能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产权制度与市场规则,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社会生产的发展就难以进一步有效地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党的领导是社会高效生产和经济高质发展的根本保证。生产是集体的生产,社会的生产,要在社会层面上开展这种“较大的整体”的生产,特别在面临涉及多方、牵动全局的深化改革之时,尤其需要有一个领导核心来组织和协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经济工作,面临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掌舵领航作用”(3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2日。。

(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矛盾变化体现生产的历史性

对生产历史性的认识,体现为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等历史性思想的把握。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3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1日。。这两点“坚持”都是正确把握生产历史性的重要判断。两个“坚持”一方面体现了对社会生产的历史共性中经济运行规律的把握,另一方面明显体现出对中国经济阶段性历史特点的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的历史方位判断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经济建设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则呈现出“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由原来的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二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39)洪银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经济强国建设》,《红旗文稿》2018年第1期。。主要矛盾变化和“新常态”的判断,是对当前中国社会生产时代特征的集中概括,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经济思想,是对社会生产历史性的深入把握。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生产的决定性地位

生产的决定性地位体现为对经济工作“主线”的认识上,即“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4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张高丽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1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注重“供给一侧、生产一端”,着眼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其中供给侧“包括与生产有关的一系列要素,主要有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供给)、资本形成、技术创新和制度供给等,这些要素更突出、更重要地影响和决定长期经济增长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生产端进行结构性战略调整,包括调整“供给要素的构成状况、配置层次、比率关系及其内在联系等”(41)杨秋宝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金融博览》2018年第1期。,通过对生产及生产结构的调整改革,实现供给侧的优化升级,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宏观调控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注重推进供给侧发挥更为基础、更为根本的作用,正是着眼生产在社会经济中的决定性地位所做出的战略决策。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乡和区域间协调发展体现生产的总体性

生产全部过程的总体性,决定了在经济建设中要统筹各环节、各领域的共同发展,才能共同促成国民经济整体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协调”“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直接要求,必须“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4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3日。。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统筹考虑生产诸要素的协调,特别要注重解决好社会分配问题,实现健康的社会再生产,激发国民经济发展的长久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提升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各方面资源的分配质量和分配水平。而且,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直接体现到社会分配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既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条件要求,也是其本质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与分配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

当代中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突出方面是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这不仅有悖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也是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两个战略安排充分体现了对社会生产总体性的把握。当前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破解,“三农”问题成为危及经济健康和社会稳定基础的重要问题,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看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正式出台了《乡村振兴意见》。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以来的突出问题,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乏力,西部地区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也有待振兴,解决这些区域发展中的问题,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挖掘中国经济潜力,实现更充分发展的条件。解决城乡、区域发展的问题,并非是解决个别领域区域的孤立问题,而是着眼生产总体的平衡与质量,推动社会生产总体的发展进步,并在发展中解决不合理的差别。体现的是对生产总体性的政治经济学考量。

四、立足经典理论资源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基之作的《导言》,将其置于新时代的环境下进行考察,一方面是要结合当代的最新实践与理论总结,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这种更加立体的理解中,继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他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总体,而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政治经济学,或者说中国“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则应当是“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生产’为出发点的,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民经济的事实’为基础的”(43)顾海良 :《政治经济学对象:从〈导言〉到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但显然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不能应用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马克思指出,“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对于“生产一般”的“合理抽象”,“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4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导言》中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包含着对“生产特殊”的判定,也有对“生产一般”的论述,这种论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关于“生产一般”的原理的有效性,也应当是体现为这些原理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的运用。马克思指出,“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4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7页。。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里程碑(46)陈伯庚、陈承明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里程碑》,《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5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发展的集中体现,是21世纪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方面,它体现了超越历史的、关于生产一般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继承了《导言》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生产诸要素间的辩证关系、生产的总体性等重要思想;另一方面,这种“超历史性”体现在“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经验相结合”(47)乔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0日。,对当代中国经济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回答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植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实现继承和发展、民族和世界的统一(48)逄锦聚 :《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个重大问题》,《经济研究》2018年第11期。。而《导言》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续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新时代,应用好这一资源,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继续结合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深入发掘理论资源、总结实践经验,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是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正是当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时代使命。

猜你喜欢
导言政治经济学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专题导言
含能材料(2022年4期)2022-04-16 06:28:20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导言
法律史评论(2020年2期)2020-04-13 05:56:02
导言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48
导言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湖湘论坛(2016年6期)2016-02-27 15:24:01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现代哲学(2015年5期)2015-12-04 0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