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敬国
捧读刘宋斌研究员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1)刘宋斌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不禁感慨万千。我与宋斌先生仅有一面之缘,甚至未及相谈。我原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宋斌先生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因工作关系,自然有些往来。即使是在研讨会上相见,也难得多聊。最后一次见宋斌先生是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当时宋斌先生蜗居一间套房的里间,房门紧闭,不好打扰,未成想,竟然永远错过了与宋斌先生相谈的机会,甚是遗憾。机缘巧合,因机构改革,我现在的工作地点恰恰是宋斌先生曾经工作的地方,世事变迁,谨以此文聊表对宋斌先生严谨治学的敬畏之心。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洋洋洒洒300万字,可以说是鸿篇巨制。仅以史论,该书第一次如此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形成红色文化,发扬红色文化,并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文化道路的。
全书开篇即提出一个命题——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是什么?围绕这一命题,全书以百科全书的方式全面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宋斌先生在书中溯古论今,并不乏一些鞭辟入里的评论。如,作者吸收了最新党史研究的成果,对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和出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其中的文献史料学功夫尤需赞叹。又如,在谈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对西方文化的反思时,作者认为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的先进分子强烈地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失去光明的前途,并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怀疑和动摇,由此开始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和批评”。这一评论表面看中规中矩,但仔细研读,可以发现,作者在对此进行进一步论述时,采用了全新的世界史视角,以全球的眼光观察新文化运动的发动及其意义,这样的视角无疑是具有意义的。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需要解答一个问题——什么是红色文化?一般来讲,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汇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色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化是厚重的,也是丰富的。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资源,红色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非物质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阅读到作者对红色文化内涵及外延的深刻理解和全面了解。作者大开大合,往来于中国共产党90年的文化建设发展历史中,许多观点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而在一些细节上,作者毫不马虎,精心考证,细致解释。这让《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可以称为一部信史。如,在谈及抗日根据地的美术事业时,作者注意到沃渣、古元等人的木刻艺术作品,指出,“延安木刻运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又如,在论及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国统区的文化工作时,特地专辟一节研究香港达德学院的创办,指出:达德学院的创建实现了周恩来和南京局设定的目标,为新中国的建设培育和储备了人才。像这样用放大镜观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的篇章,在书中比比皆是。一粒粒细小的沙子堆起了一座耸立的山峰。对文化史的关注,使作者写作《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时游刃有余。作者的视角关注到“解放区新英雄传奇作品的产生”,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写革命军人的英勇杀敌,描写猎猎军旗的迎风飘扬,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中崇尚英雄、崇尚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作者的视角关注到“关于开国盛典的新闻报道”,让人仿佛重新回到新中国成立时的吉祥与喜庆时刻。作者的视角关注到“《江山如此多娇》等山水画的创作”,用美丽诠释了红色文化的美学含义。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始终强调,红色文化是一种革命文化。作者研究“《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分析早期共产党人是如何确立信仰和坚守信仰的。作者探讨“《八路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等军歌的创作和流行”,讴歌我军指战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感人场面。南湖红船、井冈山小道、红岩的牢狱、宝塔山下的灯火,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红色文化故事、旧址、人物、事件,作者均进行了重点描述,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还关注了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等等诸多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又一次创造性拓展和完善。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国共产党自身文化发展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史的梳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恰恰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讲述了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什么“舶来品”,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创新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总结和吸收。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审视这一文化的特征,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道路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它是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的凝结。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更是将目光从历史拉到了现实,该书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更是包括了“打工文学与底层写作”“网络书店与出版社网站建设”“卡通一代与新人类”等新词汇、新业态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这使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具有革命性与先进性、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创新性等特征。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着重探讨了一个重要问题,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以共产主义为信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反省和审视,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正是这样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和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恰恰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胸襟气度、理性高度、觉悟水平、认识能力。使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底蕴。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在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程后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目标是不断创造先进文化。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如何判断文化的先进性,关键看其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始终是鲜明的。从建党时期文化领域的几次思潮论战,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新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到改革开放之初《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和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在每个历史重大关头,总是能把握方向,推动自身文化建设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38页。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文化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进步性。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厚重,不止是其300万字之巨,分一、二、三卷的体量之重,也是其关注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与发展需求,为时所用,起到资政育人意义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