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平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90)
新媒体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以其广覆盖、强互动、多形式、高性价比及推广人群精准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图书馆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何运用新媒体促进社院图书馆工作,是社会主义学院顺应时代发展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对此进行探讨的主要目的。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即我们常说的新媒体。近年来,面对发展迅速、传播形态多样的新媒体,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都遇到了新的挑战。
作为传播媒介的概念,1967年美国人P·戈尔德马克最早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发达国家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创新服务形式,如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开展电子图书借阅服务;利用手机提供短信、导览、阅读、数字内容查询及下载、基于APP应用等服务;增设触摸屏检索、阅览服务;提供虚拟图书馆及在线课程服务等。[2]国内图书馆也开始尝试利用新媒体创新信息服务。从开通短信服务到建立数字图书馆,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很多公共图书馆出现了24小时自助服务,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依托互联网电视技术,互动高清的数字电视图书馆创新登场,“国图空间”是全球首家国家图书馆的数字电视应用服务,现已覆盖北京地区360余万户家庭[3]。随着微信用户的从无到有到普及,图书馆注册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推送信息、推介服务等基础上,向用户宣传介绍馆舍、通知公告,并提供馆藏查询、数字资源检索与在线阅读、图书推荐等集成服务。此外,图书馆在宣传方式上还运用新媒体方式制作短视频、微视频,提高社会影响力。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推出了自己的慕课课程。随后,一些图书馆开启了新的借阅模式,只需在手机或平板等智能移动设备上安装图书馆APP,在电子借阅机上查阅图书,然后扫描该图书二维码,就可以直接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中轻松查看。目前,随着3D技术的应用,有的图书馆制作了3D虚拟浏览系统、三维场景图书馆服务系统、三维全景图书馆等,让用户畅享3D体验。
近年来,全国各级社院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情况逐年向好,中央社院已经建成拥有六万多册纸质图书的数字化书库,同时还取得了《人民日报数据库》《人大报刊资料数据库》《学术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超星名师讲堂》《读秀知识库》等网络资源的使用权,并且借助CNKI(中国知网)平台,为教学和科研人员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还编纂了若干特藏数字库,突出社院图书馆的统战文献特色。[4]地方社院也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新媒体在图书馆服务的应用与实践,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为传统图书馆转型成为移动图书馆提供了良好的用户体验与简便可行的工具,在图书馆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工作是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的基础和前提。加强图书馆建设,搞好文献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保管和借阅,是社会主义学院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怎样更好地为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既是媒体融合时代社院图书馆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发展的新机遇。
一是馆藏资源种类的转变。新媒体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微信、微博、社交网络、数字电视、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充斥于用户的日常生活中,用户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手机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数字出版物广受青睐,社院图书馆的用户也呈现出对数字文本图书的需求,数字出版物、网络版文献等数字资源因阅读的便捷性成为用户的首选。在此背景下,社院图书馆也充分利用新煤体技术,不断拓宽馆藏资源的种类,由原来的单一普通图书资源馆藏转变为数字资源与普通图书资源相结合。同时,社院图书馆也根据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的需要,获取开放的图书及文献资源以及购买商业数据库,使得社院图书馆向用户提供的不仅仅是馆藏的文献信息,还包括从馆外获取的拥有使用权的文献信息,形成了“多种载体并存”“虚实结合”的发展态势[6],资源共享成为趋势。
二是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新媒体用户广泛,如微信这一全民级移动通讯工具,以其使用便利、功能全面、普及性广的优势,已实现对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大面积覆盖。将新媒体运用到社院图书馆信息服务中,极大地拓展了服务模式,使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再局限于外借和阅览,更加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如提前预约、自助借阅、数据库检索及网上传递等,借助新媒体以远程服务、移动服务的方式得以实现。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从到馆用户拓展到网络用户,服务方式从现场服务延伸到网络的另一端。
三是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现代图书馆不仅通过阅览和外借的方式向读者提供印刷型书刊资料,而且还提供文献缩微复制、参考咨询、编译报道、情报检索、情报服务、定题情报检索以及宣传文献情报知识的专题讲座、展览等服务。[7]社院图书馆运用新媒体为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提供信息服务,一切从方便读者出发,对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差异化的信息服务,以不断提高社院图书馆的精细化服务,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社会主义学院图书馆在长期为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服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服务形式比较单一。社院图书馆利用馆藏和设施直接向读者提供文献和情报的一系列活动,有时也称图书馆读者工作。[8]社院图书馆为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服务,既要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还应有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服务至上的服务质量,以及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工作人员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服务态度,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履职尽责的业务能力等,但最主要的还应是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传播知识、教化育人的服务。目前,社院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模式大多只是提供图书、报刊等的借阅服务,在提供其他服务方面还稍显欠缺,服务形式比较单一。
二是馆藏文献图书有限。社院姓社,这是社会主义学院的性质所决定的。社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以统一战线学科书籍文献为主。统一战线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研究统一战线及其运行规律的专门学科。统一战线学与诸多相关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尤其与中共党史、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关联较为密切。[9]目前,社院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多为关联学科图书,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中华文化等文献资料相对有限,在与其他相关图书馆、出版社、开放资源数据库等形成资源共享方面缺失,难以满足用户需要。
三是文献借阅率相对较低。社院图书馆面向的读者主要是来院参加学习培训的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以及社院本身的教职工。由于前面所述社院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有限、服务形式相对单一,再加上社院图书馆中新书更新的频率与综合图书馆还有较大差距,导致社院图书馆图书的借阅率相对较低。
为用户需求服务是图书馆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途径。新媒体条件下,作为统一战线理论等信息资源中心的社院图书馆应顺应形势,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中去,主动服务学院中心、重点工作,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图书馆服务,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一是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提供有针对性服务。据资料显示,2020年3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10],数量庞大的手机人群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奠定了用户群体基础。社院图书馆应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整合现有文献信息资源,依托网络,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即时传递给用户,使用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得到社院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如文献查询、全文阅读、信息综合服务等,大大提高了服务的速度,极大地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网络提供的互动平台,及时掌握用户需求,针对不同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送和服务推荐,提高信息交流与分享的针对性。
二是提高图书馆员思想素质和服务能力。人是决定事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社会主义学院是政治学院,社院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应是具有过硬政治素质的人员。为此,社院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始终坚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阵地的基础上,学习使用鲜活生动的“新语言”“微语言”,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传递到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头脑中。要加强与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的沟通,既做到及时主动为其提供统战文献资料信息,用文化认同促进统战成员的政治认同,又能加强与学员的及时沟通,掌握网络信息传播主动权,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着力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水平,与学员打成一片,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学院影响力。
三是建立文献资源共享合作机制。《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规定,社会主义学院应当建立能够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图书馆(室),建设具有统一战线特色的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围绕这一目标,中央社院及全国社院系统图书馆应加强协作,力争建立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使全国社院系统专业文献数据库能够资源共享。同时,社院图书馆还应积极与相关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研究中心等建立联系,通过购买或分享的方式,不断扩大社院图书馆的馆藏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