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师发展学院 郑 丹
小学语文教师的线上教学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中小学线上开课,不仅对全体教师提出严峻的考验,对学生同样也是一个挑战。学习方式的改变,会使学生出现诸多不适。直播课、录播课对于学生来说均不是新事物,但一天的学习都是空中课堂,且要持续一阶段,这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教师和家长要调整心态,不可要求学生线上学习一步到位,要给学生一个心理调试和接受的过程,一定要放慢速度争取一课一得。
疫情防控居家学习期间,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延迟开学期间中小学线上开课的指导意见》,结合学科特点,从学段、学习时间等要素,建议教师设计融合性学习和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实现线上学习,学生不仅有知识的增长,还有生命的成长。
融合性学习指在真实情境下,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研究性或项目式学习方式。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多种媒体的融合以及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融合来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关键能力。
1.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从书本知识学习延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学习与教育。语文教科书内容包罗万象,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维度进行编排,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科学技术、自然环境等,教师可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读懂学生,顺应学生,让他们认识世界,将身边发生的感人实事结合学科知识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用生活这本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激发学生责任与担当。教师应用好当下的生命课堂,从情感、思维来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语文世界和儿童世界,让教育真正发生。
2.建议结合省教育厅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通知要求,可设计“抗疫特色课程”,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主,采取融合性学习及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居家线上线下的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内容来实施:
(1)新冠绘本阅读。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绘本故事》等线上绘本阅读活动,向学生讲述新冠病毒肺炎的起源、传播途径、防护措施等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渗透防疫安全教育。
(2)童谣诗歌朗诵。搜集整理抗击疫情期间优秀童谣、儿歌、诗歌、散文等,开展线上诵读展评、配乐朗诵等活动,培养朗读能力,进行心灵教育。
(3)日记记录生活。记录每天起居生活、读书学习、新冠病毒防护等情况,开展线上日记朗读、日记展评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宅”在家里学习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4)讲述感人故事。收集疫情防控期间典型的人物事迹、故事,通过线上讲故事活动,表达感想和感恩,体验时代精神,颂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祖国的伟大,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5)自然生命反思。新型冠状病毒,带给人类悲戚和损失,开展“防控新型肺炎病毒对我的人生启示”等读写征文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1.对于学科教学,基于学生居家线上学习的特点,可采取群文阅读、整合用好课后思考题等方式统整语文教学,带动学生真正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走进生活阅读,打通线上学习与“阅读”生活的壁垒,与博览同行,为人生奠基。
2.群文阅读适合学生居家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线上教学,教师和学生不在同一学习空间,如何一起建构发现议题?教师可提前把一组文本提供给学生,并提出“高品质”问题,让学生通过读书、查找资料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发现文本之间的异同并解决这些“高品质”问题。教师可采用线上学生自己“教”,同伴“教”,教师“教”的方式进行集体梳理和集体构建。
群文阅读的灵魂是议题,议题主要指一组文本中蕴含的具有开放性和可议性的话题,议题作为群文阅读的灵魂,不仅指向教学目标,也统领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以古诗教学为例,五年级下册雷震的《村晚》是教材内容,教师可再提供课外阅读中的三首古诗,吕岩的《牧童》、栖蟾的《牧童》、黄庭坚的《牧童》。这四首诗中有牧童、黄牛、短笛、月光这些共有的特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关联相关文本,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就会发现,这四首古诗有悠然自得的牧童和心情压抑的牧童,这样再辅以教师线上的讲解启发,学生可发现牧童形象所代表的现实世界不同,同时也会发现作者内心世界的不同。师生围绕古诗中的牧童形象这一议题建构形成了结构化文本,线下学生基于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线上教师指导,师生在单位时间内围绕牧童形象展开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
群文阅读是学生集体建构的课堂,通过文本之间多角度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师生进行比较阅读,区别异同、梳理重建、评价反思,拓展迁移,可以发现一类文本之间的语言特点、结构特征及写作方法等。在评价与反思、应用与创意的学习过程中,会有推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形成同伴共建的智慧和有效理解。群文阅读可延展书本知识到生活中,扩大学生阅读面,习得阅读能力,实现学生从读懂“一篇”到“一类”文章的建构,有效落实统编教科书1+X的大阅读理念。
另外,教师还可以把教科书中可关联的课文进行整合。以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可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厚度,减缓线上学习师生互动延迟的现状。
3.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阅读单元的课后思考题,是居家线上教学内容统整的一个好办法,同时也是减少学生线下作业时间的一个路径。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后思考题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支架和依据,巧用课后题可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教学用力点之一可落在课后思考题上。
首先,要统整看课后题,厘清题和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教科书阅读单元的课后思考题基本从理解与交流、积累与运用、拓展与实践三个维度进行编排。如四年级下册第2课《乡下人家》课后思考题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这道题编排的角度是通过朗读课文,给课文配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和整体感知的能力,而理解与感知的途径是朗读。语文课是读书的课堂,学生借助课文用心阅读,然后实现语言建构,发现语言文字意义,进而把握语文学习规律,最后得到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聚焦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会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悟得朗读的技巧,在朗读的体验中培养能力和习惯。另外,让学生配画,取名字,旨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完成语言实践活动。
课后思考题2:你对课文描写的哪一处景致最感兴趣?和同学交流。这道题是对课后第1题的补充,学生只有对全篇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才能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描写。这道题的编排是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感兴趣的景致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同时,这道题也指向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概括能力的培养。由此可想,语文课是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通过和同学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整合听、说、读的活动,教材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真实的言语实践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来完成语言实践活动。
课后思考题3:读一读,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这道题是对本单元“抓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要素的落实和巩固,同时也是对段落、词句、有特色句式的积累。
最后的选做题“你眼中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这道题编排的角度指向是建立学生联系自身语文积累与生活经验的这种意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示,真正实现学生从听、说、读、思到写的语言迁移,发展学生拓展与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思想感情的注入及学生生命成长的拔节。
从《乡下人家》课后思考题的编排角度可以得出,题与题之间逻辑性较强,有的题是相互补充,有的是上一题的延展,梳理这些题的逻辑关系我们会发现,思考题编排的维度:理解与交流、积累与运用、拓展与实践,均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另外,从三道题及选做题中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和同学交流;抄写下来;用一段话写下来可见,课后题设计了很多语言实践活动,还有些课后思考题的问法有启发式的语气,有的课后题直接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22课《父亲、树林和鸟》的课后思考题2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最后一问:父亲曾经是个猎人,而课文最后一句话是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学生如果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推理分析才能给出最终答案,这样的题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语文学习应该是语言和思维共生的。
基于以上,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灵活使用课后题,不仅可有效达成本课教学目标,还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运用,把学与用统一起来,特别是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学习,实现语言、思维、审美的提升,真正达到让语文学习落地。
建议:参照《黑龙江省中小学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评价指标(试行)》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可采用直播课互动环节点评、线上答疑环节、作业图片、作业视频、作业声频等方式进行监测与评价。
参考文件:
《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延迟开学期间中小学线上开课的指导意见》
《黑龙江省延迟开学期间小学语文学科线上教学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