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珊珊
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课堂问题的情境设置,是创建一堂高效课堂的基础,尤其对注重感性形象思维的语文学科,恰当的情境导入,是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调动课前活跃的课堂氛围的有效形式。
所谓“导入性”问题,即是立足课程目标,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基本学情,有效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重点在于以学生为本,遵循趣味性、直观性、启发式、人文性、循序渐进等教学教育原则,在课堂上创设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现列举如下两种导入模式,具体阐述脑科学渗入的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右半脑的形象思维为目的。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入与解读,使得学生对课程文本有着预知感性认识。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杞人忧天》一文为例。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投放书本中的插图,并让学生思考“从多角度的分析图片”。学生的回答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图中描绘的两个人物,一个外在形象是胖,另一个是瘦,他们像是在交谈什么,并且周围有些环境的烘托;二是潜在的将图片与文本相结合,通过课文的内容可知,图片中的两个人分别的观点是什么,并且通过文本解读,很容易辨析人物的角色。
注意人物的动作。图片中两个人物的动作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左边的瘦者的举止较为夸张,双手指向上方。右边的人物则举止舒缓,轻轻摇摆手掌,看似是“不赞成”之意;注意人物的神情。图片中左边人物神情恍惚,眼睛惊恐的望向上方,神态总体呈现担忧。右边人物眼睛微闭,神态看似坦然,呈放松的状态;想象人物的语言。根据文本内容和人物整体状态,学生应很容易猜想出人物的角色分配,即左边为“杞人”,右边为“晓之者”,杞人为“天地崩坠”而担忧,晓之者则开导其“天,积气耳,亡处亡气。”;揣测人物的心理。从图片中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可见,杞人内心一直处于担忧、恐惧的状态之中,这种外在表现正是杞人心理写照。较之,晓之者的神情和状态总体较为淡然,人物的内心也是较为平静。
学生对图片的二次感知,这里主要采取课堂随笔的方式来检测。让学生课堂写一篇小短文,明确至少运用三种人物描写的手法,描述图片中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的随笔可见,学生对人物的描写不仅停留于图片的直观性,更是结合文本的语言关注到人物活动(神态,动作,心理等)的具体表现。总而言之,在趣味性、直观性的基础上,学生更是解读了图片的人文性。能够通过多层次图片信息的摄入,有效的引进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
“脑科学”原理走进课堂是教育领域的一大革新。教师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大脑生理发展的了解,在正确运用脑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将课堂讲授的知识有趣、高效的传授于学生。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课前的有效导入是必不可少且能体现语文学科特征的重要环节,图片式的情境导入是激发学生课程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合理的图片选择、图片解读,促进学生右脑形象思维的积极调动,进而引发对文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