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心玉
OUTLINE/French musicals are no longer novel among domestic musical theatre enthusiasts because they always stick to a set formula.Creators must return to the drama itself.
从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第一次来到国内,到现在也不过只有三年的时间,而就在这三年内,仅中国音乐剧市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在2016年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前往韩国首尔巡演时,身在中国的音乐剧粉丝对该剧最多的评论是“有生之年之剧”,那时的音乐剧爱好者都没有想到,过不了两年,“法语音乐剧”不仅会来到中国,而且会成为音乐剧中的“现金奶牛”。彼时中国的外语音乐剧全部需要海外制作引进,意味着制作人到海外选择已经成型的音乐剧,“原盘”带回中国的剧场进行演出。而从2018年到2019年,不少英语、法语音乐剧开始有了中国的制作团队参与其中,今年上演的《摇滚红与黑》,就是由中国的制作公司,第一次涉足法语音乐剧的制作。
《摇滚红与黑》拥有几乎所有法语音乐剧公认的特征——音乐少叙事多的主题,从作曲风格到编曲风格都颇为现代,演员的个人魅力显著,在作品登上舞台前就已经有了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早在《摇滚红与黑》宣布在中国演出前,这部剧在中国音乐剧爱好者中已经为人熟知。《摇滚红与黑》首演于2016年,演员中最为出名的是2015年《法国之声》选手科莫(Côme)。当宣布科莫出演剧中男主角于连的时候,于连的形象就与科莫重合在一起。此后陆续发布的主打歌曲《荣耀向我俯首》(La gloire à mes genoux)也加强了观众对《摇滚红与黑》的期待。
不得不说,在音乐作曲方面,《摇滚红与黑》的主打歌曲将这部剧最好的方面都展示给观众,《荣耀向我俯首》奔腾饱满,选择了少年意气的主题作为切入点,《爱的字眼》(Les maudits mots d'amour)一首歌婉转回味,讲述了剧中于连与多位女性的爱情,《这已足够》(Il aurait suffi)轻盈灵动,加上首演版玛蒂尔德的扮演者茱莉·弗妮荷(Julie Fournier)的声线也为这首歌加分不少。爱情与少年,这两个主题便已经足够吸引许多的观众,只可惜这几首歌曲几乎已经是全剧最值得期待的部分。
走入剧场前,我对于这部剧的口碑已经有所耳闻。虽说倒也不是一边倒的批评,许多评论中还是肯定了投影的设计和摇滚乐队放置在舞台上方的视觉冲击感。但是看到大多数欲言又止的评论,我在观剧前就已经降低了自己的期待值。
除了谢幕的保留互动外,全剧最高潮的瞬间毫无疑问是《荣耀向我俯首》这首歌的出场。不仅仅是因为传播最广的官方视频让人耳熟能详,早前的音乐综艺节目《声入人心》中也表演了这首歌曲,为这首歌又增添了不少知名度。但是除此之外,这个制作的其他环节都很难让人满意。
《摇滚红与黑》的舞台非常简单,大多数的换景都是通过舞台两个立面和投影的配合来完成。镜框式的舞台被切割成两部分,演员在舞台的地面上进行演出,一支摇滚乐队在舞台上方全程伴奏,从视觉上让舞台更加饱满而立体。投影为原本平庸的舞台调度增色不少,尤其是第一幕起始,积木概念的投影将舞台的场景由历史时空转化为现实时空,二维的投影与三维的舞台立面结合,产生的视觉错觉令人惊叹。然而投影的概念被它的完成度所限制,虽然在很多歌曲段落的呈现上能够看到投影设计师的巧思,但不同的段落各自独立,缺乏彼此之间的衔接,整体的观感依然是破碎的、单薄的。
《摇滚红与黑》最为致命的问题则是音乐与剧本的关系。法语音乐剧音乐与剧本的关系独树一帜,虽然在歌词内容上,看上去与剧本并没有很大关联,但是从戏剧的结构和情绪,以及人物的刻画方面,每一部脍炙人口的法语音乐剧之所以能够在爱好者中风靡,其音乐元素的作用都有迹可循。
另一部大热的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同样改编自刻画法国社会的同名经典小说,从歌曲的体量上就与《摇滚红与黑》拉开差距。50首歌曲的规模,为《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预留出充分的情感抒发空间,更可以在歌曲的推进中展开故事情节,避免剧本与歌曲的脱节。《美人》(Belle)一首歌让存在于不同时空的卡西莫多、主教、弗洛罗在精神上与挨斯梅拉达交谈,为文字的描述增加了一层时空的维度,也为未来三人走上不同道路埋下伏笔。
而《摇滚莫扎特》则是对莫扎特生平故事的革新性演绎,解构了作为历史人物的莫扎特,并梳理了莫扎特的人生轨迹,提炼出一个独特的纵情生活的象征形象。剧中莫扎特关键性的几个转折点都配有一首个性分明的歌曲,从《反叛者》(Le trublion)到《我在玫瑰中沉睡》(Je dors sur des roses),从《为我让开路》(Place je passe)到《纵情生活》(Vivre à en crever),全剧在情感的不断强化中走向最终涅槃一般的辉煌结尾。
《摇滚红与黑》基于经典小说《红与黑》改编,原著小说拥有庞大而精致的历史背景作为支撑,宗教、阶级的争议性主题,更塑造了于连这样一个丰满的角色。但在音乐剧的重新演绎之下,社会的背景被有意弱化,在强化人物的同时却单一地美化于连的正面特质——进取的、浪漫的、文艺的,将人性中的缺点放在其他配角和反面角色上,导致了人物在舞台上符号化、形式化,难以细细咀嚼。
音乐在《摇滚红与黑》的结构上不仅没有强化氛围与情绪(就好像《我在玫瑰中沉睡》之于《摇滚莫扎特》)。相反,《摇滚红与黑》的音乐将剧本切割得支离破碎,一段台词接着一段音乐,剧本仿佛报幕一样只为了引导出下一首歌曲,歌曲结束后又是下一段戏,很难将观众带入到舞台所打造的世界中。
法语音乐剧存在一个误解,就是知名度高的IP或者卡司就是票房的保证,有些剧虽然毁誉参半,但是依然能够赚得盆满钵满。《摇滚红与黑》北京场的票房表现不佳,周末下午场的上座率可能不到一半,但有趣的是,《摇滚红与黑》演职人员出入口(SD)的粉丝依然火爆。观众席的遇冷和SD的火爆或许就是一体两面,狂热的粉丝依然情绪高涨,但是普遍的观众很难被打动。
即便是在音乐剧爱好者的讨论中,《摇滚红与黑》也不是近期的热点话题,或者说到了今年,已经很难出现《摇滚莫扎特》首次来华、首次全国巡演时的现象级讨论。法语音乐剧在国内的音乐剧爱好者群体中已经不再是新奇的形式,而当观众熟悉这种套路后,简单的“卡司+IP”的形式可能已经不再是制胜法宝,回归剧目本身才是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