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英
生态的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要用数学的魅力去感召和熏陶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生态课堂中放飞学习,自由飞翔。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第十二册教材第28页思考题:在一个圆柱形储水桶里,把一段半径是5厘米的圆钢全部放入水中,水面就上升9厘米;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长后,水面就下降4厘米。求圆钢的体积。我启发:要求圆钢的体积,能用我们一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吗?生摇头。我继续启发:你会怎样去探究?根据“把一段半径是5厘米的圆钢全部放入水中,水面就上升9厘米”,你会联想到什么?根据“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长后,水面就下降4厘米”,又会联想到什么?通过联想,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于探究,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创设探究情境,增强创新意识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例如,在“圆柱表面积”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圆柱的表面展开,会是什么形状的呢?让学生借助方格图把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画出来,结合展开图,学生发现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当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我又及时放飞学生的想象:計算圆柱表面积还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了。在学生探究欲望很浓的氛围下,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圆面积的推导方法,启发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接下来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喜:学生想象把圆柱的两个底面转化成长方形,并与侧面展开图一起,拼成一个更大的长方形。这时我适当地加以引导:“那怎样借助长方形推导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呢?”学生在我的启发下一起动手尝试操作,寻找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联系,探究出了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S=(r+h)×c。
生态课堂教学就是这样要求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让生命实体(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地、和谐地、自主地发展。
三、利用动态生成,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生态课堂应该洋溢着人文的光辉,教师应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摄取新知。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用“绕”、“滚”、“截”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当学生有了这样的生成时,我又引出了甩小球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这些方法测量吗?这个新生成的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就在学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由联想到猜想,并再次观察甩小球游戏,最终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这样注意学生的动态生成,采用“诱生深入,步步紧逼”的方法,通过联想、猜想、观察甩小球游戏等逻辑严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唯有如此,课堂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积极的学习状态和生命体验才会真正得以形成。
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此,在今天的生态课堂中,我们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赏识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如同一个个火种,需要老师们去点燃,这样学生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