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华,卢 杨,赵文亮
(空军军医大学研究生院,陕西 西安 710032)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得系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是研究生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前提,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备环节与基础性工作[1-2]。为适应国家和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形势,推动医学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我校针对当前课程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开展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
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虽经多轮改革调整,但仍存在课程建设规范化程度不高的问题,缺乏长远全面的规划设计和整体性、系统性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对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构成、能力素质养成、岗位任职需要等与课程学习的相关性缺乏系统研究。教师开设课程的自主性收放不当,侧重根据教师研究领域和专业特长设置课程,出现因人设课现象[3]。
由于更新较慢,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4]。主要表现为吸收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不充分;公共课程与本科相关课程有一定重复;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课程有同质化倾向;专业课受到导师个人的科研兴趣和研究方向影响,拓展内容少,导致研究生知识面过窄。
大部分研究生课程还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教师单方面“表演式”教学,主要在“我会讲什么”上下功夫,学生“需要学什么”考虑较少,教学效果无法保证。部分公共课程如思政、英语、统计等课时量大、内容繁多,所有课时都集中在课堂授课,研究生教学应突出的自主学习理念未能得到有效彰显,与本科教学的差异性不鲜明。
现代医学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医学科学内部的不同层次之间以及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均已转向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整合,推动了新兴学科群的形成[5]。因此医学研究生课程改革既要发挥经典课程扎实基础的优势,也要兼顾相关领域的覆盖和涉及,补充医学研究生所需要的伦理、法律、心理等领域知识。课程改革正是要瞄准新型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着力培塑医学研究生全方位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
树立并强化新型课程观,研究生的课程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利用研究生数量较少的特点,开展“精英式教育”,瞄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需求,统筹设置课程,结合导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创新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做到由“全覆盖”与“精准化”衔接,由“一股脑灌输”到“菜单式定制”转变,推动课程建设深度内涵式发展。
岗位任职能力已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根据学位类型等区分不同岗位任职需求,强化专业型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学习实践,加强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发掘培养。军医大学担负着为国家和军队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双重任务,因此军医大学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要满足普通医生的技术能力要求,更要适应部队卫勤保障相关岗位任职需要。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论证支撑能力素质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开展与此相适应的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员选派均立足一级学科,紧紧围绕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集中学科内优质师资开设4-6门与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相匹配、能力素质要求相适应的一级学科平台课程,初步构建起学校公共课程平台、高质量的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和特色鲜明的选修课程平台相互补充,互为依托的科学、完善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对部分专业课程实施“分级”设课,将原有课程调整为“基础”和“进阶”两门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课程。“基础”课程重点传授基本知识,注重科学知识的广度,并适度介绍学科前沿理论和相关应用技术。“进阶”课程着重深入讲解细胞与分子水平的重要理论、创新学说和先进技术应用等,突出最新研究进展,并依托文献精读、讲座式、讨论式授课方式,深入分析学科前沿进展及其对科学研究的启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
积极引入互联网课程教学,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尝试开展网上考核,通过在线自动评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进行作业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考试,获得考试成绩和学分。这种授课方式充分适应了个性化教学需求,提高了整体教学效率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工具,“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科学研究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各有侧重,但不能偏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门开设了临床技能、医患沟通等相关课程,每学年更新进展类课程和综合性讲座。同时积极推行课程内容“模块化”改革,将部分课程调整组合为相对“精干”的知识技能模块,统筹考虑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的知识需求,研究生可自由组合、各取所需,既满足了知识学习的要求,又提高了整体教学效能。
打通博硕士课程体系,可任意选修博硕士课程和公共讲座,为不同学习经历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开辟了完善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灵活选课时限,可根据培养计划和课题研究需要,在中期检查前自由选课,自主确定修课时间并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这样有利于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进行统筹安排,研究生亦可根据科研工作需要深入学习理论和技能。
对课程体系的评价是多维度的,其中客观评价,如规培考试情况和用人单位评价等尤为重要,本次研究所做的满意度调查只是一种主观评价,对于改进课程和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后续我们还将进行研究生毕业后跟踪调查,开展人才质量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工作实践运用评价等以客观评价为重点的多维度评价,全面系统考量课程改革实际效果。
我们对在校研究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见附表),共回收有效问卷535份。结果显示,研究生对课程改革总体是认可的,满意率达到84.69%。研究生对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实用性和通用性要求很高,对教师资质、学术价值等也提出了现实需求。但思政课程的满意率不到80%,提示我们思政课程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附表 在校研究生对课程改革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