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秋(温州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探索,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效融入高校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对于改善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高校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理论而非实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课堂,可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二次飞跃”,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参与更多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社会实践。就高校的教学以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言,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有助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实践中产生的疑惑和困扰去思考,并且在思考中不断实践,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学生可以将实践中遇到的与职业道德相关的问题反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可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曾经提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尽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可将优秀的社会实践引入高校理论课堂,大学生也可就自己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提高高校专业课的教学实效性。此外,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是学生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发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还可增强大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相较于传统课堂上严肃刻板的理论说教。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教学形式较为新颖,而且尊重了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可以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于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积极主动性,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服务和指导实践。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有助于大学生真正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并且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高校教育的实效性。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可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同时,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可提升高校专业课程以及思政理论的现实性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并且不断践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由于此类课程形式强调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提升高校专业课内容以及思想政治理论在现实生活中解释性,使得理论知识的说理更加透。同时,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回归高校课堂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于高校教师教学内容的共鸣,促进高校课程实效性的发挥。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课程与教学而言,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理论知识理解程度不够,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阻碍学生知识的增长以及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课堂,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进入21 世纪,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强大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将理论与现实高效结合。此外,高校大学生还需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所以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课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教学活动,可充分将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与思政因素巧妙结合,在提升高校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提升。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对于大学生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增长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对于高校教学工作的进步以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部分高校对其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仍处于“口头重视,实际行动不足”的状态,高校管理层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视高于社会实践,对于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存疑,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在高校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确实采取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的课堂教学,但由于校方的支持力度不够,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本专业所学知识联系较少,所以学生的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逐渐走向形式化,不仅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学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课堂的教学实践,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发展以及“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较为单一,展示和分享的形式也较少。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在组织形式上存在个体实践多、团体型实践少的问题;第二,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缺乏规划,形式涣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第三,在社会实践类型上,大多以服务型实践居多,创新型的实践较少,部分社会实践与学生所学专业差距较大,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意义不大。最后部分高校虽然组织了本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但不尊重学生兴趣和意愿的情况屡见不鲜,强制性实践较多,自主性社会实践较少,对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管理过于强硬,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个人能力的发展。高校应努力创新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社会实践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了高校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高校需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但实际上,高校学生参加的社会调查由于缺乏科学指导,社会实践的设计不合理、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不科学导致社会实践成效并不明显;而且由于高校实际组织的社会实践存在忽视大学生自身的意愿与想法强制大学生参与不符合所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导致高校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态度消极,不利于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不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利于高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上考虑不周,实际规划不详,对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效果不大。此外,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理论与现实相矛盾、能力与要求相冲突的情况,教师对于此类问题解决不及时也是影响学生时间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
课程的评估考核方式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对于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作为对于高校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新尝试,更需一项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估考核体系进行监督和指导。但在实际的教学评估过程中,许多高校仍沿用针对传统高校设置的课程评价系统。由于在思政课程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仍处于初创阶段,高校课程评价方式的不足对于该模式的进步和发展以及高校课程效率的提高都具有消极影响。此外,由于课程评价模式的僵化极大地打击了高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课程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能力的成长。
教师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成长以及“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影响。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部分高校教师由于自身教学能力不足以及对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等原因,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表现平平,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以及对于社会实践与所学知识的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此外,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构成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大部分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知识性问题以及突发情况,部分高校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不能给予及时指导和解决,严重影响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大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管理者、指导教师、接待单位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构成,高校学生在进行课堂反馈时提出的问题必然涵盖诸多方面,所以高校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和教学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泽鹏安的培养,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对高校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要想切实改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提升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重视程度,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继续深化大学生理论教学的内容、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评价模式、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培训和建设,真正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高校理论课堂的教学活动,对于高校大学生个人素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也具有关键作用,高校应切实提高对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重视程度。首先,高校校党委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课程思政的视角和观点态度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教学活动,帮助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养成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师层面,高校教师要高度重视、认真备课,针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讲解,同时要将思政元素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提升高校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也要提高对于社会实践以及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及时检查自身在课程学习上的缺点和漏洞,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
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归回理论课堂的教学活动中,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于高校大学生能力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要按照学生所学课程的整体要求,结合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客观实际情况,统筹和了解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意愿来完善高校现有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开展,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促进高校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其次,高校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不同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规范性,从而确保其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增强大学生对于本专业的了解程度,提升高其职业道德素养,促进高校大学生的的成长和发展。最后,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前,要尽量与用人单位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水平。
教学内容是高校课程与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需进一步深化高校课堂的教学内容。首先,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思想变化、思维方式以及思想特征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在了解学生实际的想法和观点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针对性,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实效性,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尸检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刻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疑惑,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高校大学生专业能力。此外,教师还需在教学活动中加入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比如对于本学科做出接触贡献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职业精神进行介绍,提升大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以及认同感,间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对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推进具有关键作用,但我国部分高校在推行了社会实践回归高校理论课堂的教学活动之后,仍沿用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及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针对此种情况,首先,高校需及时调整和改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高校教师所采取的新型教学模式及时给予中肯的建议和评价,促进高校教师改进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良好开展。同时,高校要不断完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激励机制,对于学生的实践成果、过程和形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激励,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指导过程和参与力度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促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高校课堂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和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职业道德培养的引路人。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校大中学生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高校需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从而提升高校社会实践“回归”理论课堂的实效性。首先,高校要积极组织和动员教师参加培训,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其次,高校还需优化高校指导教师的结构和层次,建立以专家学者为主导的教师队伍,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促进思政视域校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回归高校课堂的良好开展。最后,高校不仅要加强对于教师的培训,还要对参与培训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从而提升高校教师参与培训的态度和质量,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