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宇涵(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界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其中以经济成果最为突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期望,就丰富、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价值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发挥整体合力和效能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吸收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继承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中共领导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最终探寻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基本经济制度,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以国家调控作为调节市场的辅助手段、以价值规律作为调节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战后,苏联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苏联模式成为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样板模式,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一定程度激发了苏联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顺应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否认生产资料是商品,否认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调节作用,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并且制约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严峻的国内国际局势,苏联模式成为新中国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共产党人试图通过走苏联道路进而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但是,苏联模式暴露出的问题也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反思和探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人试图突破苏联模式的体制束缚,规避苏联模式的弊端,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中清醒过来,号召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分析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如访苏学习、苏联专家访华指导,尤其以中共领导人学习苏联的经典著作最为突出,毛泽东多次指出:“读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社会主义部分’。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集中反应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经验和斯大林思想,是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苏联模式的标准范本,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苏联模式的重要著作。新中国对于苏联形式的学习经历了“以俄为师”向“以苏为鉴”的转变,最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公有制为活动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突破了苏联模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束缚,逐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经过几代中共中央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总产值不断增长,尤其在工业方面,1979 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4483 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7 年前的1952 年增长了16.3 倍(1952 年工业生产总值仅为349 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1.2%,形成了各个门类的近35 万家工矿企业。[2]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鉴于中共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夸大人民群众的主观性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片面重视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的社会主义主义建设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失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领导人,开始重新审视苏联模式,逐步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病和缺陷,总结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试图挽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思想,斯大林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排斥商品经济,中共领导人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束缚,未能把价值规律作为基本经济规律指导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思想,不同于斯大林片面发展重工业的观点,毛泽东坚持农业和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创造积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中共领导人始终认同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领域、工业化发展、国防建设等领域存在着社会矛盾,相比较于斯大林否认苏联存在社会矛盾,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探索。由于中共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不足,始终未能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突破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主义观念和苏联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大二公三纯”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发展计划经济的体制限制,把市场经济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来,把国家宏观调控尤其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作为调节经济的辅助手段,建立了一种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制经济以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济为辅助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促进国民经济依据经济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基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障,我国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52 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 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18 年比1952 年增长了175 倍;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 亿元,2018 年已达到183352 亿元。如今中国人均GDP 接近1 万美元,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助推器”,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仅惠及每一位中华儿女,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多。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劲内驱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强劲生命力,为中国的发轫打下了坚实的内部基础,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的超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期望,就丰富、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价值遵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强调公有制经济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均应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尤其是国有经济的主体作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生命力以及竞争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以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超前合理布局的战略眼光以及历史奉献。基于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习近平立足历史新方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复杂变化,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实施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略。供给侧改革以制度改革为重点,着重解决当下凸显的供需关系和结构性问题,调整供需关系中的结构性失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趋于平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和增长动力趋于多元化,体现了新时期下发展理念的转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根本理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准则,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3]形成全社会公平竞争的有效格局,就会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建国初期,在苏联模式的指导下我国推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国民经济缓慢发展。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有着深远战略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79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385 元,经济总量是1495 亿美元,在全球的占比仅为1.8%。”[4]可见,实行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合我国经济建设,中国再不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走上落后就要挨打走的老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中央集体,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重大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不断创造出伟大奇迹,使国家和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过程,是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社会主义的中国彰显出强大的活力和巨大能量,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把市场经济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2017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59660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 元,经济总量为122377 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2%。”[4]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压力下仍然高歌猛进,这充分证明了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突破了苏联模式的体制束缚,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有信心继续创造新的更大的世界奇迹。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5]新时代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关乎到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共同发展的关系。
首先,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和引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为国家政权实行必要的经济干预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改革开放进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领导人探索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制度,只有坚持和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有利于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习近平强调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公有制经济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为市场的充分竞争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优势条件。
其次,非公有制经济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说是“清一色”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建国初期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的国情,但是由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缺乏竞争机制以及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凸显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改革单一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迫在眉睫。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和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存在,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混合制经济等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引入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982 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允许外国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在中国投资,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权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6]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即个体经济和外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打破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形式,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更有效地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最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进程中,随着经济成分种类增多和所有制结构逐渐复杂,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呈现出复杂的经济形式。基于复杂的经济形式,薛暮桥于1987 年最早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概念,即“合资经营企业的投资方具备不同的所有制性质,双方合资便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性质的资本混合涉及产权问题,是我国股份制的特别之处。”[7]自此,混合所有制经济引起了中共领导人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经过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逐步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据统计,2017 年国有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8985.9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5%,其中中央企业利润17757.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地方国有企业利润11228.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6%。中国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大批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实行了“改制”,推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以释放混合所有制的巨大潜力,采取“管理者收购”、股份制改革、破产重组等方式,实现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扭亏为盈,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同形成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显著优势,勾画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即到建党一百年时,在我国社会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趋定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发展成果最终由人民大众共享,全体人民共同进入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新时代的人民立场也体现在全面推动扶贫工作,提高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困难群众是我们党最为关心的对象,早在2013 年11 月,习近平就已经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扶贫工作要力求精准,让真正的困难群众得到帮助。贫困户建档立卡,准确把握贫困情况,分析贫困群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市场化,拓宽营收方式是当前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贫困发生率约为30.7%,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正以每年脱贫1300 万人口的速度累计脱贫人口7亿多人。扶贫工作让7 亿农民感受到温暖,切实得到帮助,助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开创了从“广泛”到“精准”适合中国特殊国情的扶贫脱贫模式,为世界脱离贫困树立了丰碑。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开放性高水平型经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契合我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以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有效地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服务,为实现总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形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因为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实践的相互作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有了主体支撑。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国家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和社会稳定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同时,中国和平崛起正以不可阻遏的态势走向世界,民族振兴初露锋芒。
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但是,经历近百年屈辱和苦难的中华民族也付出过沉重代价,觉醒的中国人从此开启民族复兴的梦想之路和探索之路,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摸索出寻求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自组建之日起,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得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并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过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吸收和引进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先进成果,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
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和创造社会活力。改革本质上就是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得社会主义制度机制趋于完善,最大限度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伟大实践。今日之中国正经历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剧烈动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肆意横行,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升级,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未曾改变,在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大潮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不断适应和探索新格局,为中国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深化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各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中国已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式的发展样本。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8]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奇迹,踏上了中国道路,铸就了辉煌的中国,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主体,社会主义各行各业、各项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建设领域,把市场经济引进到我国经济体制代替了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和激发社会活力,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更加公兼顾多数人的利益。在政治建设领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党情、符合时代潮流、顺应民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文化建设领域,我国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人民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坚定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毫必须仅仅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我国各行业、各领域的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必须努力使人民群众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文化利益,使人们有更多的收获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国共产党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意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多元化战略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增添内驱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把人民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9]并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紧密联系,尤其离不开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正是因为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巨大成功,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和价值观让其他国家人民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人的全面发展就得不到保障,因此,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将继续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升级产业结构,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协调利用好国内国外的联动发展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改革的具体举措满足人民大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剔除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调整我国社会各领域、各维度的不平衡不充分发的展状态,带动中国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生命力、合理、高效的发展。此外,秉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努力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国民经济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培养受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建立全社会平等竞争的有效格局,向着人的全面发展稳步迈进。
综上所述,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关乎发展全局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奠定最重要、最坚实的制度基础,既是为了解决当下面临的新问题和凸出矛盾,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是在此过程中形成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中国方案,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