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探究

2020-01-16 22:35蔡仕炳中共南安市委党校福建南安36230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领导干部

蔡仕炳(中共南安市委党校,福建 南安 362300)

进入新世纪以来,意识形态问题受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体现核心价值观竞争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更是成为我国和敌对势力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和研究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它是指对现实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系统反映,体现阶级性,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并保持相对独立性的思想观念体系。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强调党只有掌握先进的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才能充分发挥进步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意识形态形势日趋复杂,各种挑战和问题日益尖锐,习近平同志清醒并科学地研判当前形势,提出“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清醒认识,体现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一、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重要性

(一)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与国家政权稳定密不可分

人的思想影响着行为,意识形态作用于人的思想,从而影响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干部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在社会上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突出的作用,自身的言行会对周围人们的思想领域产生渗透作用。而思想领域作为国家政权的前沿阵地,对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着国家政治免疫力的作用,一个国家政权的崩溃总是从思想领域开始。毛泽东同志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阶级也是这样。”领导干部首先是思想领导,如果思想上不能领导人,就难以达到领导的理想状态。要达到思想领导的目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甄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以及引导干部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带领广大群众筑牢思想防线,瓦解西方的各种思想渗透和针对中国的“和平演变”的企图,从而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和自身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水平紧密相关。

(二)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水平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就系统治理而言,国家治理既需要依靠刚性制度如法律、法规树立权威,也需要依靠柔性治理如文化、艺术、教育等才能深入人心,凝聚力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准确把握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变革趋势;如何正面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明辨是非,有效地抵御西方各种思想渗透,并与其作坚决斗争;如何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好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这是每一个领导干部所要面临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建设,提升其水平,使之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更有信心和智慧,有充分的能力应对挑战。

(三)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是做好实际工作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必然体现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不论是经济制度、政治体制,还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着巨大而广泛的变化,这其中有着不同阶层、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必须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并及时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做好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识形态工作,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以此来形成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价值共识和思想认同,使之成为实际工作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将最大程度激活社会各群体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从而转化成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的瓶颈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失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西方各种政治思潮纷纷传入我国,许多专家学者也留学西方,这些留学回国的专家学者,在国内高校、党政机关担任了重要职位,有的还负责西方的意识形态在国内高校、党政机关、社会培训机构等有相当大的影响。不可否认,西方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言必称西方,把西方的理论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严重挑战。另一方面,有些理论工作者,主观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缺乏兴趣,侧重西方理论的学术研究,对社会主义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缺乏主动性和耐心,有些怕犯政治错误不想触及社会敏感问题,使得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缺乏理论支持。更何况在以前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趋势下,重经济轻政治的现象极为普遍,许多领导干部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政治宣传工具,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从而导致政治鉴别能力和敏锐性缺失,轻视意识形态工作,简单把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

(二)网络舆论管理能力欠缺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普及,对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产生深层次影响,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这突出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面临着来自网络空间的各种挑战,如“被恶意攻击”“被恶搞”等现象陈出不穷。然而部分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缺乏创新,工作理念滞后,实践探索不足,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无法跟上时代步伐,对意识形态领域把控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不能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舆情监测,不能准确把握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各类群体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习近平同志指出: “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4]为此,领导干部不仅要懂得利用当前舆论监测系统对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进行有效的预测、研判、处理,还要运用新媒体、多媒体平台对干部的意识形态进行有效地引导。

(三)党员自身建设存在不足

党的自身建设是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关键。一直以来我们党都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如各类学习教育、党性教育、专题培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个别干部的群众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丧失,党员的自身建设与预期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一方面理想信念的意识形态工作被弱化。有些领导干部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追求个人私利,背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信仰,触犯了党纪国法,削弱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效力。另一方面,个别地方、部门或单位本身政治生态恶化,往往忽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消极应对,权欲熏心、阳奉阴违、结党营私等不良风气影响严重,导致不少干部没有筑牢思想防线,受到负面影响,有些人甚至丧失理想信念,最终背弃了党和人民。

三、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途径的思考

(一)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思想甄别能力

思想甄别能力是以正确的政治立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言论、思想、观点等进行快速准确地识别的能力。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多种多样,西方的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新闻自由”等错误思潮仍时起进落,国内的“重评历史”“还原真相”等错误言论扰乱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冲击了主流价值观、干扰社会主义建设进程。这些错误思想论调之所以有一定市场,其深层次原因是有些领导干部思想甄别能力不行。[7]所以要提升理论水平,一要学深读透经典。有些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不能熟练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运用理论分析解决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各类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前应对意识形态领域诸多挑战的思想利器。只有掌握这一利器,才能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树立起自信心。二要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作为科学的理论离不开发展和创新,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代同步,与时代同行。习近平同志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8]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还必须更新马克思主义话语,把新的话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用新的时代话语来讲述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力量。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十八大以前,有些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薄弱,自身缺乏重视,但进入新时代以后,注重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必备能力,应该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并在实践当中把理论学习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科技应用提升思想导向力

随着移动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了变化,远隔千里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语音聊天,通过网络画面直播进行沟通联系,这大大节约了人们的时间,加快了生活节奏,增加了生活便利。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煽情性、放大性等特点,对当前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是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当前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要使领导干部熟悉和运用现代科技网络平台,把意识形态工作从抽象的政治说教向生动沟通转化,就必须要求领导干部熟悉一些社交软件、APP 平台、微信群、微博的使用,并将其运用到意识形态的工作当中。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注重技能培训提升应对新媒体能力。针对利用新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不足,缺乏相应的媒体素养等问题,开展相关的培训,促使领导干部能熟练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与干部群众进行有效沟通,体察民情,为人民办实事,增强发声效果。二是注重互动式载体平台打造。通过采取贴进生活的话语方式与干部群众的沟通交流,并结合基层实际采取广大干部群众能接受的话语方式,如文艺演出、民俗宣传、政治宣讲等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三是积极参与新媒体应用的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应利用当前兴起的新媒体平台,对典型的实 践经验进行介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切实提高思想导向能力。

(三)善于化解矛盾增强思想凝聚力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而复杂的利益现实对人们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冲击,能否凝聚思想,处理各方矛盾,达成共识,汇聚力量,进一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关系到党的各阶段战略目标能否最终实现。习近平指出:“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愿景越光明,我们的使命越艰巨,我们的责任越重大,就越需要汇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就越需要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7]所以要增强思想凝聚力,一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从国内外形势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还将长期存在,其中各方面势力交错复杂,斗争极为艰巨,作为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正确思想言论,对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要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实到位,通过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厘清模糊认识,切实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二要把握好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人把意识形态工作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对立起来,认为抓意识形态工作会干扰经济工作,这是极其错误的观点,缺乏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准确认识。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各方面事业顺利推进的基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能为各方面工作推进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工作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思想保障,才能进一步增强思想凝聚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具备哲学思维掌握思想分析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是科学思想分析能力的基础。一要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鼓吹的“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多党制”等民主制度,是以西方的民主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政治。但是民主并不是设计出来的,没有原版,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民主程度和质量,民主有高质的,也有劣质的,劣质的民主对国家社会发展危害甚大。领导干部做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从我国的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把握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现实要求,主动解决现实问题,不能照搬照抄。二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矛盾论中指出,不同矛盾因其所处的地位不同,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异,位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在当前千变万化的意识形态问题中,也有一些主要的核心问题如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社会主义的本质、党的领导、西方的“普世价值”、反腐败斗争等等,这些关键问题能否牢牢抓住,决定着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新发展和中国的发展新变化,对于新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和解释。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展似乎克服了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危机,好像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其实从全球范围看,资本主义的危机并没有消失,而是有了新变化,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思考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问题,也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

(五)筑强话语体系增强思想表达力

全民网络时代已经到来,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能沿用几十年不变的僵化、老化的形式和方法,而是要多结合实际,破解现实难题,增强思想表达力。从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中,可以看到他喜欢说群众性语言,如用“鞋子合脚论”来形容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用“十个指头弹钢琴”来形容治理国家,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来比喻抓作风建设等等,这些大众化语言通俗易懂,广大群众一听就明白。这说明构建话语体系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群众,善于使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一要准确表达新概念新范畴。近年来,习近平同志提出许多新概念新范畴如“共同价值”“中国梦”“四个全面”“新常态”,这些重要的概念在许多基层宣讲宣传中,没有向广大干部群众表述清楚,许多人并不理解,所以必须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能够接受的语言来准确讲述,这也是构建话语权体系的关键点。二要深入基层学会群众语言。领导干部应把马克主义理论与当前实际相结合,直面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善于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解答好群众心中的疑问,积极引导群众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问题,引导广大群众认清现实,支持并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越发展做出贡献。三要警惕蓄意设置的话语陷阱。当前西方针对中国的发展成就开展一系列话语攻势,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话语陷阱。这些话语陷阱是以西方的理论为基础精心设计的,如“意识形态终结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党政分开”等等,这些如果简单地回应容易陷入两难境地,所以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运用新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向干部群众说明现实问题,不要进行无谓的争论,陷入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陷阱。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领导干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