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国家观视域下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0-01-16 21:18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列宁民主马克思主义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18)

列宁的国家观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国家观的继承和发展。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列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对国家的产生、国家的消亡、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必要性、无产阶级专政、巴黎公社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机会主义的批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其中很多思想对十月革命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列宁国家观的基本主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由于现实需要,在国家机构职能、权力分配、民主等方面表现出了与《国家与革命》中相矛盾的一面,但是在新经济政策背景下列宁的国家观又得到了重建,所以看待这一变化应该采取矛盾特殊性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由此,考察列宁的国家观仍然应以《国家与革命》一文中的系统论述为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多年来,我国的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曲折性的前进,在各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国家发展的美好蓝图,我们正一步步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与此同时,我国的发展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本文拟从列宁国家观的视角研究和探讨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

一、列宁国家观的基本理论主张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系统阐述国家观的主要目的。一是指导十月革命。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具有政治实践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最迫切的意义,因为这个问题向群众说明,为了使自己从资本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他们在最近的将来应当做些什么。”[1]172二是对曲解、歪曲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机会主义、沙文主义等错误学说的回应和批判。“首先,我们要考察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特别详细地谈谈这个学说被人忘记或遭到机会主义者歪曲的各个方面。”[1]172由此可见,列宁的国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总结、继承和发展,是关于国家学说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一)关于国家的基本内涵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逐渐出现的,当阶级消除的时候,国家就会逐渐消亡。列宁的国家观对国家的产生、国家的职能以及国家的“自行消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在阶级存在的社会,各个阶级都是为了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难免会出现阶级之间的矛盾,当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增加到无法调和的地步,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力量出现,平衡这一矛盾,使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处在一个规定的秩序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2]。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国家不是阶级矛盾调和的机关,而恰恰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恩格斯提到的“同社会相异化”也就是同社会相脱离,主要表现在特殊的武装队伍代替了“居民自动的武装组织”。特殊的武装队伍是维持社会在规定秩序下的有效力量,同时也能保证国家安全与稳定。由于国家是在尖锐的阶级矛盾中产生的,所以国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因此,国家的职能就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国家“自行消亡”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一旦掌握国家政权之后,生产资料就会由私有变为国有,如此,无产阶级也就将自身消灭,同时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失,国家也会消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国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亡,因为无产阶级同样需要用“镇压的特殊力量”去镇压资产阶级,所以资产阶级的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的,而“自行消亡”中的国家其实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或者半国家。

(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列宁国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不断革命的历史。”[3]20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获得国家政权是在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实现的,而这种阶级斗争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途径。列宁国家观中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采取的方式是暴力革命的方式,工人阶级应该采取暴力的方式去打碎、摧毁、破坏、消灭“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是简单地夺取和改造这个机器。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1]199这种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取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革命本来就属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范畴,只不过,无产阶级的专政绝不仅仅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是在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一直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整个历史阶段,无产阶级专政都要发挥重要作用。阶级的消除,国家的消灭,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维护乃至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都需要无产阶级专政的保障。“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手段。”[3]30

(三)国家消亡和共产主义展望

国家消亡的过程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从根本来看是同一个历史过程。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资本家阶级必然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所以此时仍然需要国家的存在对资产阶级进行镇压,只有资产阶级的反抗彻底粉碎、资本家完全消失、阶级不复存在的时候,国家随之消亡,共产主义也就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关于自由的问题就突显出来,只要有镇压存在的地方,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只有当共产主义真正实现的时候,自由才能真正实现。列宁对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划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一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指的是国家还存在的阶段,这一阶段还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阶级消亡了,国家随之消亡,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实现了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正本清源

列宁的国家观是在回应无政府主义、机会主义、沙文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曲解、歪曲的同时系统阐述出来的。无政府主义、机会主义以及沙文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错误理解和宣传在当时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误导人们错误理解马克思主义正确的国家观,影响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列宁的回应以及对国家观的系统论述无疑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正本清源,正确指导即将到来的十月革命。

二、列宁国家观视域下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4]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面临国内外诸多挑战。从列宁国家观视域考察,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在“两制关系”的科学认识、民主政治建设、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尤为突出。

(一)“两制关系”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两种制度、两种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主宰着人类历史,规定着时代本质,影响着世界的格局。”[5]正确认识“两制关系”对于处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且一般意义上人类社会也会按照这个形态的顺序进行演变。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在原有社会形态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母体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在考察了俄国实际情况后得出了在俄国有可能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结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东方贫穷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这不等于说,这些国家可以把应该在资本主义阶段完成的历史任务从自己的发展进程中一笔抹去”[6],相反,而是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所以在“两制关系”的认识上,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当成两个完全对立的社会形态,也不能仅仅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去理解“两制关系”。

正确认识“两制关系”,就要明确各个国家对于发展道路、社会制度的选择是自己的权力,各国应该尊重彼此国家的选择,尊重世界多样性,不能全盘否定或者一味排斥资本主义。当前,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同样离不开世界,无论是在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优秀文明成果,还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需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并且,全球变暖、经济全球化、地区和平与安全等很多国际问题,都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智慧和努力,整个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民主政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年来,我们一直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并且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民主政治建设仍然面临着很多难题,例如民众的民主意识、民主观念相对薄弱,政治素质有待加强,政治权利实现程度仍需提高,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仍需深化。

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相对薄弱与民众政治素质有待加强实际上是一个问题,这一问题是历史与现实综合形成的,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口的实际情况都有一定的关系。这就导致了民众在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时候不重视、不关注,甚至在某些问题上没有政治和法律意识,助长了不良风气。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政治权利的实现程度仍需提高。基层民主选举的透明度、公正性,民主参与决策的途径、机制,民主管理的规范化,民主监督的参与方式、实效性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在基层方面的惠民程度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重视。

(三)意识形态面临诸多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早已不是隐性的,各种“西化、分化、丑化、腐化、淡化、融化”的行为不时发生,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迭起,各种反社会主义的言论频发,甚至还有反国家政权、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暗流涌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任务仍然非常艰巨,迫切需要凝聚资源、多方发力。

三、列宁国家观视域下中国发展的应对之策

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难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也需要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举措同时并举。

(一)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能够有效解决我们当前在理论方面存在的各种误区,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的发展和实践。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关键的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中国底蕴;要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要打造一支研究、创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队伍。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时代赋予的要求,其关键是带着时代赋予的问题去找答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最重要的是使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具有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关键的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要采用人民大众能够接受、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注重宣传的实效性。

(二)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要更多关注基层重视基层

党和国家始终把民主政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意识、民主观念的提高,民主权利的保障以及有效发挥,其最核心的解决途径就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体制机制,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规范体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重视宣传教育和监督审查工作,形成统一的宣传教育、监督审查工作办法,严格按照办法进行实施。除此之外,基层机构和行政体制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让老百姓省事、省时、省心的标准,坚持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原则,让人民大众真心满意、确实受益。

(三)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和实质性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要依托完整、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次是引领马克思主义话语导向。没有话语导向就不会抓紧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当今社会思潮的多样化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导向进行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再次是展现良好的大国形象。话语权的建设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等是分不开的,中国要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继续努力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着眼未来,我们要不断反思国家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勇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列宁国家观视域下给予我们的思考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列宁民主马克思主义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