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遐昌与清初豫北地方社会

2020-01-16 20:16高渐港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氏豫北宗谱

高渐港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高遐昌(1653—1715),字振声,号箓园,河南淇县人。清康熙丙辰科进士,《清史稿》有传。康熙五十年(1711),以病辞官回乡,积极参与地方建设,活跃在豫北地区,是清初豫北地区颇具典型性的士绅。(1)本文所谓豫北地区,指河南省西北部,大致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彰德、卫辉、怀庆三府,大致区域为今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济源六市。高遐昌为官清廉能干,在地方宗族建设、推动豫北文教发展方面贡献突出,至今淇县摘星台仍留存有“赐进士第掌登闻内府兵科掌印都给事中兼理京畿街道事崇祀名宦乡贤箓园高公神道碑”一通。关于高遐昌的研究,多见于淇县本土普及性读物,尚无专门的研究。探讨高遐昌这一历史人物,有助于展现以高遐昌为代表的清初士绅群体形象及其所反映的豫北地方社会的一些概貌。

一、为官廉能,深得民心

康熙十五年(1676),高遐昌参加康熙丙辰科举考试,得中三甲第一百四十三名。[1]

康熙二十七年(1688),担任湖广龙阳县知县,任职期间恪尽职守,体恤下情。曾多次请求蠲免赋税,深得民心。康熙二十九年,以父忧去职。[2]8007-8009

康熙三十七年(1698),高遐昌调任东莞,“知邑事,有清操,留心民瘼。岁赋听民自输纳,不事追呼。里胥挪移、朦饰诸弊剔除殆尽。年饥,市米平粜,听断明决,狱无冤民。尤振兴文教,尝捐俸修学宫,创建义学。”[3]《广东通志》也记载了高遐昌的卓异政绩。历考其主政时期的方志可知,在高遐昌主政东莞期间,地方上许多弊政得到了修正,当地社会治安、民生均得到极大改善。

康熙三十九年(1700),高遐昌自东莞移宰茂名,“惇厚廉肃,谳决精勤。邑故多盗,立缉奸之法,置功过牌以月劝惩,练保勤怠,信赏必罚,每单骑裹粮,亲往督励。治期年,耕嬉饮恬,夜户不闭,士优文行者式卢敬礼之。在茂名凡六年,两署信宜,一护郡篆,六属咸颂其德。戊子夏,擢御史北行,都人士攀辕送百余里,建三贤祠于南皋书社,合王、钱两公同祀之,康熙五十五年祀名宦。”[4]61可见高遐昌为政治民、教化一方的精勤力行,兢兢业业。其施政方针、廉能政声被悉数载入《高州府志》,获得高度评价。

康熙四十七年(1708),高遐昌被擢御史北行,由茂名县赴京就职。越两年,授户科给事中。[2]8007-8009

康熙四十七年(1708),随侍康熙于热河的高遐昌上疏弹劾满族大员托合齐欺罔不法,康熙帝圣谕:高遐昌乃谓巡捕三营,应归并兵部,所言大谬……今即商民受街道之累,即着高遐昌监管一年,勿令商民不致苦累,街道大加肃清,若果能绰然办理,其诚为能言即能行之人矣。[5]可见康熙皇帝对高遐昌是抱有不满情绪的,但高遐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两届报满,康熙帝仍命其继续监管。高遐昌也因其“直道”品格,被时人列入“中州三巨公”。[6]

康熙五十年(1711),托合齐等诬陷高遐昌监管街道不力,受贿贪赃,依律当绞。尚书王掞、李天馥谓遐昌廉能为上知,宜从宽典……狱乃缓。会托合齐以病乞假,隆科多摄其职,因言托合齐罔上行私,横恣贪婪,及诬陷遐昌状。上命释遐昌,都人争赴狱舁之出,拥赴阙谢。及出都,送者填溢,醵金完悬赃。[2]8007-8009关于高遐昌被托合齐诬陷、几近冤死的这场满汉官员的冲突在《中国历代明案集成》《中华监察大典》《隆化清宫录》《清代档案史料选编》等文献中都有记述。

宦游在外的高遐昌也积极参与豫北地区的社会治理。凭借其士绅身份,通过捐修文庙、武公祠等名胜古迹,积极推动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7]高遐昌之子高鉴儆深受父亲影响,踊跃参与淇县的文教事业,活跃在豫北地区。他主持修撰《淇园高氏宗谱》,参与修撰《淇县志》,重修淇县儒学。父子二人在豫北地区积极推动文教事业的行为不仅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褒奖和文人士绅的呼应和支持,也得到了乡民的广泛赞誉。

二、修编宗谱家范,参与宗族建设

淇园高氏一族,自宋元以来,世代居淇,始祖为高平,相传“先有高平后有淇”。高平生三子,分别为仲良、仲贤、仲德,因为三人坟茔东西分布,故后代分为东门、中门、西门。《淇园高氏宗谱》记载:“历宋元有明四百年来,聚族北阳,相传为巨族。”[8]22明清鼎革之际,豫北地区深受战乱影响,人口流离伤亡众多,高氏也一度濒临灭族。清朝政权稳定后,社会趋于安定,人口渐次恢复。高遐昌所处的时代正是豫北高氏宗族繁荣发展的时期。[9]

经历康熙五十年(1711)政治风波后,高遐昌辞官返乡,正式作为地方士绅活跃在豫北地方社会。此时淇园高氏宗族业已兴盛,宗族建设正处于一个旧谱沦止、新谱未修的阶段。高遐昌作为族内显要角色,携其子高鉴儆承担了编修新谱的任务。

1.编订高氏宗谱

高遐昌在《纂修宗谱序》中写道:“昌幼侍祖父侧,窃闻先泽,长随族众拜扫墓田,未尝不怵惕于春露秋霜。乃籍祖庇,通籍京国,见海内大家模范,览诵昔贤传记,而知古人之传世,不在爵位之崇隆,而在树德之绵远;不在生齿之繁盛,而在善行之积累。故人无懿德,爵虽崇而亦卑;家无善士,族虽盛而亦衰……吾家由今日而溯枕舟兄所序之谱,相距五十余载。有生齿渐繁者,有行谊卓卓者,有登仕籍者,有列子衿者,无以谱之又恐久而遗漏矣。”[8]17可知高遐昌主动再修宗谱,一方面是由于其在族内地位尊崇,另一方面则是他对家族事务的自觉担当。由于年事已高,高遐昌让自己的儿子高鉴儆全程参与修谱,新修宗谱的《增定宗谱纪言》《谱繇》《纂修谱法考》《修谱凡例》皆由高鉴儆完成。

此外,高遐昌还利用自己为官时的人脉关系网络,请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掞、刑部尚书胡会恩为新编宗谱撰写序言。王掞在序中写道:“都谏菉园复加网罗,重为编辑,其增定成完书者,则公子敬存氏也。前后历数人而始成,非聪明特达好古深思位居通显,而子孙能世其说者乎?谱成,都谏携以示予,且嘱之序。予观其书质而不俚,详而不秽。叙世系断自始祖,贵信也;记恩纶,荣君宠也;详祠祀,明礼也;图荣兆,着思也;载文献,昭德也;严家范,示守也。”[8]15尽管高遐昌、高鉴儆所修宗谱之原谱几乎散失殆尽,从王掞序不难看出,高遐昌父子所修宗谱是一部体例完备、内容翔实的高质量宗谱。

胡会恩在序中写道:“都谏高菉园,年及谱其族之世系与其忠孝节义,科第生儒以及祠祀茔图,文献家规,汇为四卷。既成,携稿问序于予。时家于淇者凡十有四世矣,沧桑履易,原谱无存……至都谏公,为之刊其舛误,增其遗佚,然后高氏之谱号为成书,益其难哉!……予观都谏公由名进士而邑令,历郎属,晋掖垣,在官在籍,卓卓有声,其躬行足为诸弟子先,是不难范族者矣!因为说以贻之,曰愿慎其所以为范者。”[8]15可见高遐昌父子所修族谱计有四卷,可验证王掞序体例完备、内容翔实之褒奖。

高鉴儆《增定宗谱纪言》曰:“辛卯之冬,大人旋自都门,亟亟以建祠祀先为事,切嘱不肖为之经纪,业有诚意复命。”可知在康熙五十年(1711)冬,高鉴儆受父命经纪建祠祀先之事,结合王序“康熙五十二年岁次癸巳清和上浣谷旦(1713年农历4月上旬)”和胡序“康熙岁在玄黓执徐律中黄钟上浣之吉(1712年农历11月上旬)”可知,高遐昌父子修撰、完善宗谱这一行动持续了接近两年的时间,可见《纂修谱法考》在修谱过程中得到了严格的贯彻执行,是建立在大量的严谨的考据基础上的,因此极大地丰富了高氏宗谱的内容。

高遐昌还按照“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五行相生原则制定了辈分排字:“鉴滋树熙载,钜派乘然待,钧渐集燕垂,钟沾历为培,镇清林照城,铭河东烈堂,镜源梁焕坦,锐温材灿坊。”至今不废。

2.编修高氏家训

高遐昌在编修族谱时有感于高氏一族聚居乡里,实为巨族,人口繁多,以致上下失序,纵势凌人已渐成陋风,恪守儒家修身齐家之正,亲为撰写家范,借平实易懂的文字以倡睦家收族之义。《家范》劝导族人敬祖孝亲,睦族友邻,读书仕进,也对族内祭祀失礼、家庭不和、恃强凌弱等现象提出严厉批评。现将《高氏家范》选录如下:

供奉祖先。水源木本,理不可忘,奉先思孝,古训昭垂。凡先世考妣生日,家中必当设祭之理。岁除岁首,端午中秋,亦如之。新岁暨清明必扫墓,风雪无阻,不得惮劳。全族所同,子孙永循。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有心者,此理自明也。

孝敬父母。属毛离里,怀抱恩深,择傅延师,辛苦念切。苟或不孝,禽兽何别?族人苟念生我掬我、抚我育我之德,则服老致敬,就养无方。天性自留,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须予为教诫。俾知改,庶免酿成枭,贻害家族。

和睦兄弟。长子大碑,天子且然,让枣推梨,昔人称美。但家人兄弟当幼小时,无不十分友爱,其后因不睦者,大抵因妻子及争财产而已。抑或此贫彼富,有求莫应,若仇人相视。夫一父之子,同胎共乳,骨肉至亲,尚成嫌隙,子孙尤而效之,有不破家之者乎?族中宜互相教诫,共笃友于。则出入怡怡,家风不陨,亦同族之光矣。

团结宗族。贵贵贤贤,义无偏亲,亲亲长长,分有长伸。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脉。尊卑之分,轶然不淆。长幼之情,蔼然相浃。喜则相庆,哀则相吊。贫弱之一,富实者宜时周恤之;愚鲁之徒,贤智者时教导之。总以相扶相助为念。至于尊长,尤不得与卑幼戏谑,致为有识者所笑。此为我乡之陋俗,不可不切戒哉!

友爱乡邻。岁时款洽,笃谊比邻,患难扶持,世称会里。我先世以忠厚传家,凡属子孙,务必谦虚乐易,与人无争,不得恃血气以凌人,逞奸诈以滋事,徒害邻里,终害家身。若有不肖子弟,恃强恃诈,或依仗族人之势,欺侮乡党者,长辈亟戒责。尤以念睦任恤之风,实为古道。待人务从乎厚,处世勿涉乎骄。至于修桥补路,拯溺救饥,恤寡劝善,凡有益于桑梓者,量力行之。

严训子孙。子弟以读书明理为上,为父兄者必延聘名师,慎择己由,俾得朝夕渐磨,学问有所成就,遇则登科取第,不遇亦不失为人。光前裕后之图,计莫逾此。其有资质不能读、及力不能读者,则为农为工为商,即拥雇营生,亦属正业。总当则以勤俭,教以安分,令其学为好人,切不可任令游手好闲,习致败坏家声。

慎对婚嫁。玉洁冰清,故称佳偶,荆钗布裙。不失良缘。凡族姓为男择配、为女择婚,须清白之家,门户相当者,方许联姻。不得贪图财物,轻信冰人,不许薰莸,苟且作合。万一误结朱陈,使日后儿女竟不齿于乡曲,深为可惜。嗣后,如有不分良贱,不论可否,与奴隶娼妓为婚者,合族共屏之,不复与齿。

整肃家规。男位正乎外,女位正乎内,经言之详矣。凡尊卑上下之俦,语言行动之末,均须严肃整齐,以不失于政。不然大而礼义廉耻之不知,小而饮食衣服之浪漫,习以性成,其子孙之贤与不肖可知也。故不论家之贫富,人之多寡,入其室要有一种雍穆安详之气,而规模始初具也。[8]23

高遐昌修订族谱、编修家范的行为得到了族众的广泛褒奖。族内长老尝叹曰:“其序世系也,如我祖宗之式临乎?其立族长族正也,犹有古宗子之遗意乎?其祭祠墓之条约也,有僾见忾闻之想,而尊祖睦族胥于斯乎?其连有恒会也,有俾远近亲疏常相聚首箴劝而无隔别之嫌。其约家范也,殆动人以修身齐家顾名惜俭之思乎?若夫宾贤义士详其实,孝子节妇书其事,大哉光前烈而励后嗣也!科贡学校列其名,日省月视劝其业,蒸蒸乎子弟宜思共奋也!至于设义田置书院,更穆然有范文正公之志,而勿图托之空言。图茔墓附失遗且旁及无后者之祀,教孝敦仁,孰大于斯?而吏椽拜爵虽微必列,亦弗隐弗诬之一端也。急宜授梓成帙,凡我族人,各执持于家视厥子弟,自油油然生孝弟仁让之心矣!”[8]17可见,高遐昌为宗族建设做出的贡献得到了族人的高度赞赏。

此外,高遐昌还捐资修缮宗祠,淇园高氏宗族建设在高遐昌的鼎力支持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不仅增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更彰显了淇园高氏作为邑之望族的尊崇地位,使高氏一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豫北地区一支活跃的宗族力量。

三、修缮豫北古迹,推动文教风化

高遐昌在退居乡里之前就对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极为关注,始终致力于豫北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地方文教事业,高遐昌的主要贡献如下:

1.捐修卫武公祠等古迹

康熙二十八年(1763),知县赵之屏倡修武公祠,“约缙绅高遐昌董其事”,修建有斐亭,并购买香火地六十六亩。[10]高遐昌《重修卫武公祠募疏》记述:

行山西峙,淇水东流。应天文室壁之分,星辉斗灿,当驿路朔南之要,车辚马啸。司寇受封,并乎鄘邶。孟侯肇造宅兹河淇,若梓材,若新民,谟训烺烺炳炳;为明德,为保赤,张弛奕奕煌煌。厥后武公继兴,更传睿圣嗣美,箴戒于国,恪恭于朝,修先祖之德而百姓和集,定天下之乱而王室载宁。展也先岸耆髦,允矣后学矜士。九十年许不废切磋琢磨,千百载余尤思金锡圭璧。试固咏矣,民忍志哉?爰逆学修之徽,缅维汤沐之邑,立祠肖像,报德崇功。迄今耿家湾头,葱倩荫浓,兢传竹苞松茂。因而太行岩下,潺溪韵响,共仰山高水长。时异势殊,春秋之蒸尝罔歇;沧移桑变,庙貌之风雨犹新。神罔常怀,德明思感。

惟我德洽赵公,尊崇正学,被服先型,既举废以增华,复买山而种竹。且谓殿宇湫隘,思为楼阁崇闳。将聚官僚兼谋,绅士左右图度,前后经营。屏山半腰起高堂以凝碧落,德溪上面树崇门用表清辉。曰拜台,曰严廊,步层层而直上;或甬道,或门庑,水潆潆而在中。更设书院五楹,期绵心学一脉,倡明大道何其隆欤!载杨圣修庶其至矣!夫秉彝之好,各有同情,而仰止之思,谁无至性。惟愿郡邑士夫赞襄协力,兼冀远近贤达黾勉同心。斋心是求,翘首跤望。倘肯辉金谋始,行将勒石纪功。[11]900

呼吁士绅乡民保护先贤古迹,修缮古迹,以倡导乡民尚贤之心。这充分体现了高遐昌在本次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也彰显了他在豫北士绅群体中的号召力。

康熙四十三年(1704),时任户部给事中的高遐昌捐献田地,知县王珩创建康叔祠。[11]814高遐昌还参与重修、扩建魁星楼、文庙、有斐亭等活动。

2.推介、宣传豫北名胜

武公祠重修竣工后,高遐昌号召文人士绅、同年宦友集会于此,诗文互动,彼此唱和,征集编纂诗文专辑《有斐亭征言》。高遐昌积极宣传、推介淇县的人文历史景观,他在《有斐亭征言引》中写道:“峙汀犹旧,游泳如新。仰止至今,感怀在昔。云溪风谷,披逸韵于清淇;曲登平桥,写幽情于绿竹。千毫脱缀,三箧穷受。家近猗园,岁当庚午葆恭逢德洽赵公风清琴鹤泽润桑麻政事之余,闲雅耽古迹,心怡乎胜地。每约同人爰因睿圣之遗宫,用启有斐之新构允矣。朱囊杰出,居然碧猗环潆;固已翠荇,岚浮纡回镜里;红渠月映,仿佛图中然……正恐零落,花笺长留,枕秘斑斓,彩笔未辑。金绳因而博采,鸿章庶几无惭;大雅乘兴,各题词赋。竞传白雪之篇,骋怀不拘诗文;载读色丝之句,将勒诸贞石。偕金锡以流辉,藏之名山。毓英华而挺秀,惠而教我严邑有光矣。”[11]815一时之间诗歌唱和之作迭出,这一活动在当时豫北文化圈影响较大,许多佳句仍可见于摩崖石刻。

高遐昌对豫北地区的民风教化和宣传推介不仅限于淇县一域。他还经常在豫北区域内活动,吊古凭今,并留下了多篇文学作品:在淇县拜谒专祀箕子、微子、比干的三仁祠,作《谒殷三仁祠》,在辉县(今卫辉)比干庙作《比干》,游览朝阳山,作《朝阳山下吊殷故宫》二首。此外还有《野眺》《山行》《游淇园寄怀浚州诸友》等,其中不乏佳作名句,如“禾黍悲歌千古恨,更怜七窍老臣心 ”“台筑摘星云惨淡,河书折胫水深沉”等。[12]诗文体现了高遐昌师法圣贤、热爱家乡的思想倾向,也宣传、推介了豫北地区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结语

高遐昌是清初豫北士绅的典型代表,他积极参与宗族建设、推动地方文教事业发展,这也是豫北士绅阶层的总体特征:他们借助科举起家,大多功名在身或有为官经历,以修身齐家为人生道德信条;结交同乡、同年宦友,与地方长官关系密切,广泛结交士绅官宦,形成区域性士绅圈子;积极推动所在宗族、乡里的各项建设,尤以睦宗族、兴教化、崇圣贤为尚。高遐昌的个人经历,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绅权、族权、治权之间的微妙关系。即绅权由功名赋予,天然亲近族权;族权名义上是宗族集体权利,实际上依附于绅权;治权由中央政府授予,但治权的落实离不开代表族权的士绅阶层的配合。绅权实际上成为介于中央政权与地方宗族之间的关键力量,士绅阶层的产生,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两者妥协的结果。

总之,这一时期豫北地区的士绅形象大体上符合学界对士绅阶层的总体特征的界定。豫北士绅介入地方宗族发展、地方文教事业的途径与江南士绅亦是大同小异,这就意味着目前对豫北士绅的研究可以借鉴江南士绅研究的相关经验,当下江南士绅研究的相关成果对豫北士绅研究同样具有参考性。换言之,士绅研究的“南强北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北方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借鉴。至于提炼北方士绅研究的理论,则有赖于更加丰富的个案补充。在豫北士绅形象研究中,士绅群体内部的交游与互动、区域文化对士绅群体的影响、士绅权利的可继承度以及治权、族权与绅权的深层次关系,则需要我们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上作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高氏豫北宗谱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层序地层研究在豫北小南海石膏找矿的应用与效果
奋力书写战“疫”的豫北答卷
豫北水利工程管理
略论辽金时期东京渤海遗民高氏家族——以高模翰家族为中心
高氏押花葫芦
吐峪沟新出写经题记残片考释
寻根之旅
豫北小麦开镰收割
浅谈宗谱的重要性及其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