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过度消费现象屡见不鲜,网上爆料大学生借校园贷,欠巨额网贷的案例就数不胜数;在当前快节奏消费的时代,各种可以透支借钱的支付功能也层出不穷,为过度消费提供了有力保障。过度消费在满足我们短暂的消费快感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不能及时还款导致个人信用度降低、心情焦虑、增加生活负担、带来压力等。为了解决这种不合理的消费问题,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意见。
过度消费,顾名思义就是在个人物质条件不允许、或者消费动机不正确、现有资金不能支撑消费目标金额的情况下仍然进行消费的现象。是一种扭曲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这种现象在青年群体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吃穿用度等方面,靠透支未来、借贷消费、分期付款的方式来维系着表面光鲜亮丽的生活。
(一)消费者心理。由消费者心理引起的过度消费,主要是因为攀比心理,换言之就是虚荣心。“别人有,我也应该有”的错误价值观,不考虑东西的实用性以及个人的承受能力,盲目购买,导致幸福感越来越低,虚荣心越来越强。工资低又借贷买“iPhone”,穿潮牌,买轻奢的中产阶级生活,对现阶段自己的能力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我们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周围环境。以借贷为特征的年轻人过度消费更与当前周边环境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刺激诱导有关。现实条件下,享乐主义过多,清心寡欲的没几个,奢靡之风盛行,商品的本质属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它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一个人品位格调的展现。佩戴高档手表、进出高档会所、开高档汽车等逐渐成为社会成功人士的象征。一些人为了所谓的“合群”导致过度消费,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出于炫耀心理。
(三)传播和媒介的误导。网络通信的高度发达,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各商家产品宣传手段日益丰富,让大众“买买买”成为了商家主要目的。在商家铺天盖地的营销话术引导下,消费者逐渐被“洗脑”,原本不在消费范围内的东西也为之掏出了腰包。外加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电子支付手段层出不穷,纸币“数字化”,人们感受不到也摸不到金钱的实际存在,更让花钱如流水,导致过度消费的冲动。
(一)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盲目消费会影响青年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格格不入,反对奢侈,崇尚节俭,主张节用,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项主要内容,所以社会有必要形成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舆论氛围。加强思想教育,从小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不攀比、不炫耀,回顾过去,传承传统文化,让历史永存才能展望未来。
(二)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且有相关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杜绝奢靡之风的盛行,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可以通过教科书的形式培养生态意识,在消费问题上坚持把消费实用性和必要性摆在第一位,避免不必要的消费;树立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观。
(三)提倡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与个人收入水平相一致的合理的消费水平,是正确的消费观。通过大众传媒这一关键媒介,在全社会普遍倡导健康消费,减少攀比、炫耀、铺张浪费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坚决杜绝过度消费现象的发生,亦可以设置多种途径发挥废旧物品的价值,提倡旧衣改造或捐赠,要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四)利用科技手段抑制过度消费。现今支付手段多以网上支付为主,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已不多见,而过度消费的本质原因是自制力不强,可以利用科学信息技术,开发抑制过度消费的APP不失为一记良策,用户下载使用时,该软件采用强制、警示等硬性功能,帮助网上支付的年轻群体开支合理化;平台可以推出各类辅助功能,例如在使用期间可以学习各类理财知识、提供兼职信息、推出各类学习视频等,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俭节约的民族,而当代社会青年人过度消费的不成熟、不健康消费现象极为普遍,面对我国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遏制过度消费现象,提倡绿色消费,合理消费,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