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主要内容及理论特质

2020-01-16 19:09韩佳敏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劳动者总书记劳动

李 芳 韩佳敏

(1.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1](P473)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在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同时也书写着人类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密切关注劳动者、十分注重在全社会开展劳动教育,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劳动的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蕴含着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劳动思想。习近平劳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借鉴和创新,是对时代问题的呼应和解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力量源泉。

一、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

“劳动问题贯穿于马克思文本的始终,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2]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诸多问题都是以劳动为依托而深入展开的。在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从不同维度对劳动的深层次认识和深刻性阐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理论大厦。首先,马克思站在哲学高度将劳动和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他指出:“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3](P57)其次,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将劳动与物质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将劳动引申为物质生产活动,认为劳动是维系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是创造历史的前提。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将人从纯粹生物意义上的人变为社会性的人,使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审美尺度进行创造性劳动。最后,马克思立足现实,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属性,对人被压迫的状态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雇佣劳动”进行全面阐述,鞭挞了雇佣劳动制度对劳动者的禁锢,呼吁“自由劳动”的回归。

马克思对劳动的理解,经历了从异化劳动到物质生产劳动到雇佣劳动再到自由劳动的过程,同时也表明,马克思开始从抽象的哲学意义上的劳动回归现实意义的劳动进而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总之,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是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基础。

(二)精神给养——中国传统劳动观念

中国传统劳动观念凭借其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与思想引领力,为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提供了精神给养。其一,以民为本的劳动思想。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仁”的思想在劳动方面就体现为以民为本的劳动观。比如,孔子倡导“藏富于民”,孟子主张“置民之产”,体现了减轻劳动者负担、提高劳动者积极性、鼓励劳动者致富的以民为本的劳动观。其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造福于民的劳动精神。墨子曾提出“赖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主张,“力”就是劳动,墨子高度重视劳动,将劳动作为维持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告诫人们实现幸福生活必须勤于劳动、诚实劳动。北宋欧阳修将个人的辛勤劳动和国家兴亡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真知灼见。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勤于劳动、诚实劳动、造福于民的劳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劳动思想的精华,始终坚持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延续了中国传统劳动精神的精髓,注重发扬劳动者伟大精神;结合时代和实践的特点,为传统劳动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实践基础——习近平个人的劳动经历

一方面,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劳动经历是习近平劳动观的实践起点,坚定了习近平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初到农村插队时,遇到了“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对于其中的劳动关,他这样指出:“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刚到生产队时劳动积极性都不那么高。一是我们尚未形成劳动的习惯,也不适应强度较高的劳动。”[4](P14)习近平不服输、不怕苦,始终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同时扎根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在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的习近平,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3](P429)。另一方面,习近平在青年时与百姓同吃同住的基层劳动经历更加坚定了他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想。“他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深深融入到他的人生追求之中。”[3](P430)习近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百姓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难题,赢得了百姓对他的认可,他也积极鼓励百姓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经历,奠定了其劳动观的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劳动观包括劳动价值论、劳动幸福论、劳动精神论三个方面,劳动价值论是习近平劳动观的起点,劳动幸福论是习近平劳动观的核心,劳动精神论是习近平劳动观的延伸。

(一)劳动价值论

价值就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所谓劳动的价值,就是劳动对于整个人类社会需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将劳动视为人类的本质活动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他高度肯定劳动的价值,认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也是劳动创造的,并结合时代和实践发展需要,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劳动价值。

从个人层面上讲,劳动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5],要“靠劳动创造财富”[6](P82),强调“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7],因此,“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获得人生财富需要劳动,自我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也必须依靠劳动,这是习近平劳动价值论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劳动,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而是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劳动。劳动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幸福和人生飞跃,才是新时代劳动的应有之义。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了劳动对广大党员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制‘四风’的重要保障。”[7]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共产党人必须时刻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和政治肌体健康,发扬党的优良作风,铭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某种程度上讲,劳动是共产党人实现自我革命的有力武器。

在国家、民族层面上,劳动是推动整个国家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8]劳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实践的同义语,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将劳动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结合起来,阐释了劳动对于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勇于实践、敢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提高到个人、社会、国家民族发展需要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劳动的重要价值。

4.建设绿色矿山是贯彻执行相关规划的要求。《浙江省矿产资源规划》《浙江省矿山复绿三年行动方案》《杭州市矿产资源规划》《杭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对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及建设工作任务提出了具体的部署,要求在规划期内全市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100%,为切实完成规划任务,需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二)劳动幸福论

劳动创造幸福是习近平劳动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劳动与幸福之间的相关性。幸福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幸福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精髓,立足于时代发展大势,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劳动创造幸福这一重要议题进行了时代性考量。

劳动幸福体现的是劳动过程中劳动所获与人的幸福追求、劳动期待的一致性。[9]劳动是幸福的重要来源,幸福是永续劳动的内在支撑,劳动所获与幸福追求应当一致。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幸福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的劳动创造而来的,只有依靠劳动与奋斗,精神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劳动、鼓励劳动者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实现幸福的有效途径。

首先,幸福通过维护劳动者的劳动尊严来体现。维护劳动者的尊严就要实现体面劳动,体面劳动是幸福的内在要求,劳动者只有实现了体面劳动才有幸福可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者体面劳动的实现,他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抓住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众,完善制度,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8]

其次,幸福通过人的创造性劳动来体现。创造性劳动是幸福的活力源泉,劳动者因创造才让幸福的源泉充分涌流。人区别于动物,动物不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而人却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改造对象,这种改造对象的活动不是被动直观的,而是具有主动创造性的。当劳动者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按照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劳动者自我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这时候的劳动无疑是最幸福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全体人民要“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5]。劳动和创造是幸福的源泉,广大劳动者要想实现人生的幸福,必须进行创造性劳动。

最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实现幸福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015年4月28日,他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认真倾听职工群众呼声,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包括农民工合法权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好事、解难事,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再次强调:“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10]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尊重劳动者创造和实现劳动者幸福的重要支撑。

(三)劳动精神论

劳动精神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展现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精神品质。[11]就表层内涵来看,劳动精神是劳动伟大精神和劳动者伟大精神的双向结合。换句话说,劳动精神包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2]的劳动伟大精神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13]的劳动者伟大精神。从现实意义来理解,劳动精神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劳动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全体劳动者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人民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指引。劳动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精神,并主张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首先,发扬劳动精神必须尊重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一切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8]习近平总书记把广大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一切劳动,尊重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号召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新时代发扬劳动精神奠定了基础。其次,发扬劳动精神还要结合劳动者的本职工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劳动精神细化为每个行业的“工匠精神”,将劳动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13]劳动精神是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劳动状态、面貌、品质,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在各个行业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精神细化为行业的工匠精神,极大地调动了每个行业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更有助于发扬劳动精神。最后,发扬劳动精神还要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展现的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效融合,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力彰显,是新时代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社会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号召全社会向劳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模范的肯定和对劳动精神的崇尚使得劳模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14]。

三、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特质

(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内在统一

习近平劳动观充分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劳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和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价值的论述是对马克思“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劳动创造价值”等一系列论述的创造性拓展,是对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论延伸;关于劳动幸福的论述,继承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论述,坚持“自由劳动”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关于劳动精神的论述,是对中国传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以人为本”等劳动观念的创新性拓展。劳动价值论是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起点;劳动幸福论是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核心,贯穿于习近平劳动观始终;劳动精神论是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延伸和时代表达,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劳动,需要具有时代意义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

从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劳动观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日臻完善,是对实践活动规律性的深层次概括。首先,基于梁家河的劳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宣示了劳动伟大、劳动光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张。其次,基于扎根群众、深入劳动人民生活的基层工作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深切感受到广大劳动者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强调在劳动中获取幸福。最后,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时代特征,将劳动和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号召广大劳动群众要敢想敢做、勇于追梦,用劳动托起中国梦。总之,习近平劳动观有其清晰的逻辑性,充分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内在统一。

(二)劳动情怀、人民情怀、家国情怀高度统一

贯穿习近平劳动观的一条主线就是“以广大劳动者为中心”,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劳动情怀、人民情怀和家国情怀的高度统一。

“劳动情怀则是建立在对劳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升华为个人价值观层面的、较为稳固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品德、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等内容的总称。”[15]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中华民族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优良品质,对劳动形成了正确的认知。这种认知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在习近平劳动观中得到了强有力的彰显。习近平总书记端正的劳动态度、深厚的劳动情感、高尚的劳动品德、优良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始终激励着新时代劳动者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懈奋斗。

从人民情怀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情怀贯穿习近平劳动观始终。一切为了人民是习近平劳动观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根本落脚点。一切依靠人民是习近平劳动观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体现在他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中,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从家国情怀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群众自己的“小家”和国家这个“大家”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梦”和“中国梦”紧密相连。劳动是连接“小家”和“大家”、“个人梦”和“中国梦”的纽带,是实现个人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推动力。因此,习近平劳动观就有了家国情怀这一鲜亮的底色。总之,劳动情怀、人民情怀、家国情怀贯穿于习近平劳动观之中,又在习近平劳动观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系统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其劳动观体现了三种思维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劳动观的辩证思维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价值的阐释,不仅重视劳动本身的价值、劳动对个人的价值,还注重劳动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劳动者幸福的实现,但是这种幸福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只有将人生理想、家庭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他并不以孤立、片面的方式对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反,在他看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很光荣,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尤其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他提出了许多有关劳动的创新性论述。从劳动教育视角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五育并举”的育人途径,创新了劳动教育的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主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劳动教育。

系统思维体现于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行政等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系统思维,抓住整体,抓住要害,不失原则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贯穿于习近平劳动观中,使得习近平劳动观熠熠生辉,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将人与劳动剥离开来。互联网时代,人们高度重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被逐渐淡化、遗忘,有些人甚至曲解劳动价值,歪曲劳动意义,弱化劳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和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时代性阐述,对新时代劳动问题的创新性解答,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准确理解劳动意义,坚持并发扬劳动精神。习近平劳动观是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劳动者总书记劳动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习总书记“下团组”
热爱劳动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