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路径
——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

2020-01-16 18:19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牧野新乡历史

岳 士

〔新乡市文化广电和外事旅游局 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 新乡 45300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文化产业又被誉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经济蛋糕”。对一个地区和城市而言,文化力的旺盛与否,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城市精神,而且关系着其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作为优秀中原传统文化缩影和典型代表的牧野文化,历史悠久,脉络清晰,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对新乡历史文化资源现状进行深入研究、考察,发现其发展的内在动力、特有规律,探析其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所产生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及背后蕴含的发展机遇,不仅对新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及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在更大层面上提升牧野文化影响力,促进传统文化整体复苏,提高我们对牧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当代发展的认识。

一、古老的新乡与厚重的牧野历史文化

新乡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原城市,犹如一颗镶嵌在历史长空中的闪亮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和滋润了多姿多彩的牧野文明。

新乡史前时期属冀州覃怀之地,是炎帝和共工氏的统治活动区域。综观已有的历史传说、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不难看出,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夏、商、周时期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集中在位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地区。夏代时期,新乡一带正是夏族和先商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商代时期,新乡属畿内之地,仍属商部族起源和统治的根据地。3000多年前导致商代灭亡的著名战役——“牧野之战”即发生在新乡境内。西周时,现辖区中部有周武王之弟管叔所封之鄘城,东部有西周的重要诸侯国——卫(武王之弟康叔居之)。东周时,新乡大部属卫,西部则时属郑,时属晋。春秋晚期,晋国强大,公元前632年,晋国军队联合秦、齐、宋与楚大战于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楚军大败。城濮之战后,晋国又与齐、鲁、宋、卫等十国之君会盟于践土(今河南省原阳县境内),史称“践土之盟”,周襄王姬郑也派代表参加了会盟,并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为进一步巩固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晋国又会诸侯于温(今河南省温县境内),周襄王也被邀请赴会。战国时期,新乡先属韩,后大部属魏。秦朝时,新乡一带属三川郡。西汉时期,全国设置司隶部和十三刺史部,新乡大部属司隶部的河内郡,东部则属河南郡和兖州刺史部的陈留郡,并设置汲县、共县、获嘉县、原武县、阳武县、卷县、封丘县、酸枣县。东汉至三国时的区划基本上同西汉。西晋泰始二年(266年),设置汲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辖境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县、新乡市城区和修武县等市县。东晋太和五年(370年),前燕国皇帝慕容炜的弟弟慕容臧在此迎击前秦军队获胜,封筑一新城,名为新乐城。隋开皇六年(586年),始置新乡县,即现在的新乡市老城区,属河内郡。此后建制虽有变化,但新乡的基本格局未变。

就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而言,中原地区显然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成长的历史摇篮。在中原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中,新乡地区的文化创造和历史传承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地区文化不可替代的。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先生,在追溯夏商考古研究时曾说道:“夏代文化的研究在河南有三个突破口,第一个是偃师的二里头,第二个是郑州,第三个就是新乡。新乡是研究中国文明从何时开始的第三个突破口。”(1)邹衡先生的观点见于《新乡文物信息》(内部资料)1988年第6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乡是开展历史学研究和文物考古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区域之一。

牧野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古代牧野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古牧野具体所指在何处?《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郦道元《水经注·清水》记载得更加明确:“自朝歌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1]这说明商代的“牧野”应为朝歌以南的一个土地广阔平坦且水草丰茂的区域,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及所辖县区。《说文解字》:“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周书》武王与纣战于坶野。”[2]陆德明《音义》引《说文》作坶野,为“地名,在朝歌南七十里”。朱熹《诗集传》云:“牧野,在朝歌南七十里。”[3]从以上史料考证可以清晰看出,在先秦时期,“牧野”是依据与城邑的远近而界定的方位概念。但是,由于在“牧之野”这样的范围内发生了著名的牧野大战,这种泛称的“牧之野”,以后便成为专有的地域名词。发生牧野大战的地方,便成为专称的“牧野大地”。因此,牧野文化可以界定为发生在牧野大地上的各类文化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作为特定的地域,牧野具有专指性;作为地域文化的“牧野”,又具有涵盖性。

二、新乡历史文化资源特点和亮点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新乡长期处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的核心地区,照亮了人类历史的天空。数千年的天工造物,使新乡天华物美,人杰地灵;数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新乡历史悠久,厚重精博,造就并遗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乡历史文化资源独有的地域特色和历史背景,赋予了新乡独特的人文精神,构筑了牧野文化的灵魂,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财富。保护、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传承、创新牧野历史文化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1.历史悠久

新乡历史悠久,是我国较早有古人类栖息、活动的地区,又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新乡的史前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辉县的孟庄遗址,这里发现有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遗存。[4]辉县孟庄遗址的“三叠城”,发现有龙山、二里头、商代三个时期相互叠压的古城址,这在中原及其他地区是绝无仅有的(1994年,辉县孟庄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辉县孟庄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裴李岗时期绵延不绝,至明、清、近现代,新乡地区保留有一条较为完整的文化序列,没有文化断层,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史。

2.内涵丰富

新乡拥有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在新乡境内都有遗存,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事件就发生在新乡境内,众多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曾与新乡结下不解之缘。这里曾是牧野大战、桂陵之战、官渡之战、陈桥兵变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曾留下比干、姜子牙、毛遂、陈平、张苍等诸多名人的足迹,完好地保存着同盟山遗址、望京楼、潞王陵、徐家祠堂、平原省委旧址、百泉园林等大量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保留有殿宇林立、雕梁画栋的白鹿寺、玄极寺、香泉寺等寺庙宫观、古建筑精品。这些内涵丰富的遗存,犹如一张绵延未断的巨大历史文化网络,见证了新乡悠久与厚重的历史,延续了中原古城的历史文脉,是新乡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财富。此外,以武术、戏剧、传说、美食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给新乡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3.数量庞大

长期的文化积淀给新乡留下了丰富璀璨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品类齐全,价值极高,而且分布广泛,数量极大,是周边任何一个地域文化都难以比拟的。新乡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地下文物的数量、馆藏文物的数量、重要考古发现的数量、历史名人的数量、姓氏之根的数量等,均位居中原地区前列。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余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各1座,中国传统古村落6处,国家级千年古县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31个,市级非遗项目110个。

4.影响深远

牧野文化既是新乡的地域文化,同时与其他区域文化相比,又具有根源性、开放性、包容性、辐射性等综合性文化的特点,是中原历史文化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众所周知,中原是王朝历史丰厚的地区,如夏都阳城在登封、斟鄩在偃师,商汤都城在郑州,殷纣王都城在安阳和淇县,汉唐建都在洛阳,宋都在开封等。这些都城较为均匀地分布在新乡周围,新乡作为畿内之地,因此形成了以新乡为中心的王都交汇之地,是其他地区所难以具备的。新乡这一看似边缘化的区域,实质上是由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叠加辐射融合而形成的重心之地。在这里,多种文化交相辉映,合而成体,充分展示了牧野文化的包容性。不管是本地区衍生的文化,还是外来传播的文化,都会留下深深的积淀。这种海纳百川的特质,正是牧野文化的重要特点。走进新乡,等于走进中原历史博物馆;考察中原地区的发展历史,就必须了解新乡的发展历史。在新乡这块广袤大地上形成的牧野文化,凝聚了历代中华名人的集体智慧,其精髓既有地域性,又有普适性,体现了中华主流文化的精神文化,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其影响之深刻和广泛也是任何地域文化无法比拟的。

在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沉淀了丰富多彩文化内涵的古城址、古墓葬、古村落、古碑刻等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人类定居太行山麓、黄河之滨以来厚重的文化底蕴,对展示并塑造新乡城市文化新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开发价值与潜力巨大。

三、新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存在问题与不足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新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但新乡在利用人文精神方面,尤其是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亟须改进。

1.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一些地方、部门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仍不够充分,历史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精神支撑力量尚未完全彰显。尽管新乡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很多地方仍单纯地着力于旅游开发或文物保护,难以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此外,新乡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精品少,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分布比较分散,集中度不够,仍处于各自为战或局部联合的状态。整体来说,统筹兼顾、合力突破、形成规模、共创辉煌的思想认识不足。

2.文化软实力不够强

当今社会,区域文化的软实力,主要表现在知识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竞争上,表现在居民的精神状态上,表现在区域的整体形象上,表现在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上,这些软实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道理,是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乡作为牧野文化的承继者,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但除了“牧野大战”“陈桥兵变”等少量的历史文化品牌外,大多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经济社会效益和文化知名度还不够高,不够靓,文化的软实力尚未完全彰显。与古老中原文化给人们带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苦、土、穷”的形象还没有根本改变,有待进一步挖掘、阐发、扶持、提升。

3.文化创新能力不足

文化创新能力的强弱,是文化强市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重要环节。文化创新能力是否强大,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创造上,更重要地表现在文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创新机制上。就目前看,虽然新乡是人口大市,也是文化资源大市,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总量偏少,尤其是在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师、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更是缺乏,严重影响着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竞争力。新乡历史文化品牌还不够多、不够靓的现状,反映出整体文化创新能力的不足和文化创新机制的缺位,这不仅严重影响新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成长动力和发展空间,也导致文化对其他产业的支持能力不强。

4.研究深度欠佳

通过对牧野文化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目前尽管有关牧野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数量丰富,佳作迭出,势头正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研究对象较为集中,许多探讨流于空泛,缺乏具体细致的分析;资料的挖掘、利用尚不够充分;有些学术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甚至有些研究领域还存在空白。[5]

5.文化创新人才匮乏

尽管近年来新乡在文化人才的培养、选拔、聘用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尝试,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引人、用人、留人机制,但仍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优秀文化人才缺乏,尤其是层次高、懂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文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二是文化人才流失问题严重,新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领域急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留不住,引不来。这些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新乡历史文化资源品牌开发传承思路

新乡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内涵博大精深。但在工作机制、工作方法、思想观念上仍与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目标,与新时代文化资源的传承、利用乃至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存在些许差距。为此,亟需进一步加强新乡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整理和深入挖掘,让这些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资源得到合理开发,文明得以有效传承,精华得到广泛发扬。把脉问诊,粗略概括,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聚合多方力量,筑牢研究平台

区域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要想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传承和利用上大有作为,必须在本地历史文化深层次的研究和阐发上下大工夫,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精心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文化品位。政府主导就是要着眼于长期的研究和开发,制定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构筑坚实的公共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市场运作,就是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人才、资金、技术和其他文化要素的优化配置。社会参与,就是放宽市场准入标准,提供政策支持,激发市场动力,激发当地民众热爱本土、建设本土的豪情,营造发展的氛围和条件,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新乡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保障。

2.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媒介,不断挖掘、阐发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周密策划、积极组织开展展示新乡历史文化品牌内涵的“文化节”“旅游节”等文化活动。比如,组织开展“卫辉比干庙会”“卫河公园庙会”等文化活动,把新乡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精华通过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展示出去,提高区域文化资源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激发海内外华人的中原“寻根热”,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提升,形成中华文化圣地的标志性圣会;形成最具中华文化元素,最具中原文化特色的节会集群;形成牧野文化向外传播的“活力源”,使牧野文化伴随中原文化、中华文化“同频共振”,一起复兴。

3.加强保护展示,提升文化品味

新乡历史丰厚,但存留在地面上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遗存却寥寥无几。要继续加大对新乡市“平原省委旧址”的规划、维修与保护力度,发挥旧址纪念馆的重要职能,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历史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要继续将新乡文庙、东岳庙、关帝庙、金龙四大王庙的保护与开发纳入议事日程,要围绕这四大建筑形成极具牧野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园区,形成以文庙为主干的城市历史文化展示园区,以东岳庙为主干的古代石刻艺术展示园区,以关帝庙为主干的民俗文化展示园区,以金龙四大王庙为主干的卫河文化展示园区。要将七世同居坊建设成环岛式的街心公园,激活历史街区的文化生命力,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要继续加大对河朔图书馆、暴张烈士纪念堂等近代建筑的保护展示力度,为城市增添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时尚与经典交融的人文景观。

4.挖掘文化内涵,促进传承创新

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灵魂。不创新,文化难以传承,资源难以“活化”,文化的活力难以流通,文化难以繁荣发展。新乡许多地方都是历史文化的“聚宝盆”,是文化资源的“富矿”“金矿”,这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一大优势,但是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会天然地转化为产业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6]为此,新乡在资源转化过程中,应注意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传承与创新相兼顾,向物质生产注入文化元素,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促进文化从遗产性资源到流通性产业的转化。

5.整合文化资源,重视发展谋划

“好”的种子,还需要勤培沃土,善加滋养。[7]有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还必须搞好规划、全面策划、综合开发并加以整合,既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又要打造出精品。新乡应整合力量,依托当地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牧野文化元素”为核心内容,加大开发研究力度,引导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文物复仿业、仿古建筑业、文化演艺业、艺术品交易业等文化产业,形成一批具有牧野文化特色的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文化企业,集聚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高端文化人才,进而促使文化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形式的有效对接,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新乡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6.注重协同发展,不搞单兵突击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作为文明载体的历史文化资源历来就不是单一的资源,它的影响永远是全方位的。新乡地处郑、汴、洛、安古都文化的中心地带,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是古都文化之旅的“金三角”。如果将新乡系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到位的话,必将有利于实现周边旅游文化资源有效对接,从而带动新乡旅游业及第三产业发展。为此,新乡可以考虑现有的牧野文化研究成果的开发延伸,逐步实现与周边省、市历史文化无缝接轨,建成与齐鲁文化、秦汉文化相联系的东西文化带。东西文化带的开发,向东主要是黄河故道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与齐鲁文化接轨。可以借助姜太公故里、太公泉、比干墓、战国古长城、古博浪沙——张良刺秦王、孔子游学击磬处等历史人文景观,编好故事,活化历史,提炼内涵,打造品牌。同时,新乡也应统筹兼顾与西部文化的接轨。众所周知,西部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主要历史渊源,中原文化如果没有西部文化的注入,就不可能那么亘古、悠远。中原文化不融汇西部秦汉文化,周边文化也很难博大、精深。建设东西文化带,必须能够凸显牧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体系,展示牧野文化的独特风采和无穷魅力,特别是有助于提升牧野文化在中原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7.创新人才机制,凝聚发展力量

创新文化人才队伍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优势文化产业体系的强大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内容”为“王”。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强大是难以想象的。文化强势地区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直接或间接满足人民群众(消费者)日益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根本原因就在于具有创新文化人才的优势。为此,新乡应尽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内外联动、社会协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考察研究机构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人才队伍,促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逐步迈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8.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酒香也怕巷子深,藏在深闺人未识。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文化旅游是品牌经济,也是一个形象工程,又是一个亲情行业,它具有无限共享性、无限生成性、无限创新性,必须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牧野文化魅力的精品推介给世界。因此,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立体交叉、覆盖广泛的现代宣传体系,促使牧野文化的传播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每一种文明从历史的长河走来,都延续着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的精神血脉。厚重的牧野文明对今天的新乡乃至中华民族而言,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一面借鉴的镜子,一笔巨大的财富,彰显着独具特色的时代价值。她以丰富的文化资源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以宝贵的经验给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撑,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将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先进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牧野新乡历史
新乡医学院
日出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立法为新乡教育事业“保驾护航”
为新乡教育均衡发展上一道“法律保险”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难忘的消防演习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