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兴,姚 健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北京10008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并行组成“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1]
可持续发展,普遍定义为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可供后代人持续使用。落实到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设计,就不单单是放几棵树,而是要将可持续发展因素放进设计,使之更符合科学发展观。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水资源较少。作为中国的能源大省,在工业化进程中,粗放型发展使得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小庄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全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地形高低起伏,建筑群落鳞次栉比。经过对小庄村的实地考察发现,当地居民现代住宅择址集中新建,在靠近河流地区建设生态园区,而传统窑洞民居位于山地之上,少有居民居住,居住者为老人及附近农户。在小庄,有很多弃窑,形成一片破败不堪的荒乱景象,废弃窑洞的重建与再利用,对环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窑洞民居环境主要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有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植被景观等,内部环境包括建筑布局、采光通风、家具陈设等。小庄窑洞区域位于山地之上,黄土裸露,植被稀缺,尘土飞扬,建筑外墙风化,生态恶化问题严重,整体呈现出荒乱破败景象,并不符合当代人居环境条件以及当代审美。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量少、黄土裸露面积大、地表存水能力差的特点,弃窑的存在,对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夏秋雨季及冬春冻融对窑洞的破环作用很大,夏秋植被茂盛,冬天荒山秃坡,这样的自然环境很容易破坏窑洞的稳定性[3]。由于窑洞年代久远,建筑形式单一,空间较为闭塞,仅靠一侧有门窗采光通风,空气流通不畅,内部昏暗压抑,不符合当代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分别出台了《山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范(DB 14/T1271—2016》和《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7年行动计划》,计划区域内创建100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20个特色小城镇[4]。
2.1.1 生态保护
小庄村地处晋东南,为黄土高原地形,山地面积高达50.7%,丘陵面积占33.4%,地表黄土裸露面积大,灰尘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在生态保护方面,要防护绿地,减少对地表植被的损害,增加植被面积,要强调植物的多样性,尽量选用本土植物和果树,与村落自然环境协调适应。
2.1.2 文化传承
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窑洞民居逐步走向了衰落,曾经冬暖夏凉、宜人居住的窑洞渐渐被砖石、钢筋混凝土建筑所代替。窑洞民居作为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之一,一直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研究。其独特的建筑模式、优秀的民俗文化以及富有当地风情的人文景观极具传承性,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
2.1.3 环境整治
以往农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活各种不便。环境整治过后的美丽乡村干净漂亮,清新自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在以往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享受现代化生活,现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人们又回归质朴,享受田园。时尚是个轮回,生活亦然。
2.1.4 休闲旅游
近年来,乡村旅游盛行,民俗文化村兴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山西民间形成了颇具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有些风俗甚至辐射到全国各地,丰富了当地民俗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传统的窑洞民居在休闲旅游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见惯了高楼林立,在闲暇时间愈加向往淳朴自然的民俗风情及生活体验。建设生态园区、民俗文化村,开设农家乐、田园种植、采摘等活动项目,在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民俗文化村是乡村建设中比较成功的建设案例,既美化了环境,也带动了经济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袁家村作为“关中民俗文化第一村”,其可持续发展模式非常值得研究与借鉴。首先,袁家村的成功在于其打破了固有模式下的“三农定位”,找准了属于自己发展的源动力。依托一系列工业生产的发展,结合当地自身空间环境的特点,打造出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村[5]。袁家村的成功令人瞩目又不可复制,每一个成功优秀的乡村建设,都要建立在深度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之上,将生产、生态、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小庄窑洞,作为传统建筑民居,其建设发展主要有生态园区、文化产业、民俗非遗等方向。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小庄窑洞要在深挖自身潜力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产业新形势,对于提升当地窑洞民居的利用率,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推动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是构建生态文明城市重要的一部分,当今社会,人们渴望与向往自然和原生态。传统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提倡人与自然的融合、共存,将人与自然合为一体,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素材[6]。生态,即自然,与人合而为一;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人文精神和发明创造的总和。生态文明城市的构建,关乎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和城市中的每一寸土地。近年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很多政策,但落到实处的却寥寥无几,从根源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根本要义。
综合上述,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句口号,小庄窑洞民居的建设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只是在生态环境上做文章,更要深入到建筑、室内、景观等各个方面。
传统窑洞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不仅是实体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废弃的无人居住的建筑重新利用,这本身就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要依存已有的部分进行,选取纯天然、低能耗、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实现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设计[7]。小庄窑洞,主窑单一成排,旁侧建有存放杂物、圈养牲畜的窑洞或房屋,各洞室之间联系简单,内部空间布局也缺少变化,且窑洞民居建筑采光通风较差,可以考虑开设天窗,增加光照及通风,使室内空气流动更加通畅。
小庄窑洞属于废弃窑洞再利用,传承已有的建筑形式与文化景观,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当代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设计,美化建筑外观与建筑环境,延续窑洞的使用寿命。废弃窑洞年久失修,在建设过程中要首先考虑到安全问题,详细勘查窑洞周边黄土的稳定性与坚实度,对周边环境进行测试,对存在隐患部分进行修缮处理,确保使用过程的舒适和安全。
室内环境在设计规划过程中,要在整体规范的同时,尤其注意细节部分处理。小庄窑洞入室门开于洞室的侧边,进门处有做饭用的锅灶,另一侧为依两侧墙体堆砌的火炕,火炕里侧或有地炉保证火炕供暖。老一辈居民常用传统锅灶进行烹饪,用地炉和火炕取暖,这些锅灶和地炉在使用过程中,通常燃烧秸秆、煤炭等,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近年来,为有效治霾,山西省实施了《推进城乡采暖“煤改电”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减少燃煤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故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要创新设计思维,综合各方面功能,将用电装置综合考虑到窑洞室内的各功能用具设计中去。
家具作为室内环境中供人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较小的窑洞室内空间里,承载着很大的功能。晋作家具魅力体现在用常见的材质,与浓厚乡土气息的装饰,运用工艺技巧,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其设计与制造工艺也如同黄土高原给人的感觉一般,粗犷豪放、简单质朴,其艺术特性赋予了窑洞家具独特的艺术魅力。窑洞内家具形式种类具有常规性,主要有炕上家具、存储类家具和一般室内家具。随着人们需求的日益增加,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日渐提升,这些家具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审美要求及设计流行趋势。在当前的可持续性设计理念下,在保持其原有功能的同时,室内家具设计过程中要提升资源利用率,考虑家具设计传承性与实用性,不能盲目追求样式而忽略其功能性,进而导致生产材料的浪费。
窑洞民居的可持续性设计研究,不仅是针对窑洞建筑主体,还有其所属院落。小庄窑洞院落正门设于院墙侧边,而非中央,进门处设有影壁阻挡外部视线,人们需绕过影壁才能进入院内。小庄窑洞庭院设计,受建筑风格及民俗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黄土高原的地域特性和人文环境等进行现代化宜居设计。在庭院的设计中可增加木构廊道、石板小路、景观小品等,加入旧农具组合,运用现代化设计手法,增加园内活动趣味性。
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小庄村窑洞民居院落不宜修建大面积的水池景观,可在院内建小型雨水花园或者储水设备,以供院内植物使用。黄土地区夏秋季植被茂密,冬季一片荒芜,故在植物配置方面,既要丰富乔灌草等植被组合内容,又要注意植物是否适应当地的生存条件及其生长周期,是否能四季皆彩色。在植物配置中也可大量选用当地果树,亲身体验由发芽到开花,再到长出果实的生长过程中去,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观赏价值。
小庄村窑洞民居在改造过程中,采用从局部到整体的整改策略,从单个废弃窑洞民居入手,在废弃单体改建完善过程中,同时向周边窑洞民居进行扩散,直至涵盖小庄村整个废弃窑洞民居集群。具体方案如下:
(1)修缮原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结构,使用现代化施工工艺,增强房屋建筑的安全性能,使其更符合人们当下的生活方式及居住需求。由于小庄村传统窑洞民居采光及通风性能差,故在传统窑洞的基础之上,加入大面积的玻璃元素。黄土、山石与玻璃阳光房的结合与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工艺相结合,打造出新形式的窑洞民居住宅环境。
(2)在整体室外环境改造中,首先将原有土路进行铺装,拓宽山路,方便车辆通行,降低土路带来的大量灰尘悬浮物。废弃窑洞周围,黄土裸露,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在清除废弃杂草的同时,保留已有植株,以自然态势生长,形成灵动的生态景观。对废除窑洞原有的旱厕,进行现代化卫生系统改建,切实考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排放处理以及牲畜粪便的处理模式,改善原有的随意丢弃排放问题,建设污染物处理系统,减少废弃物直接的环境污染。
(3)建立传统窑洞民居民俗文化村落,与现代化生态产业园区相结合,吸引人流进入当地观光体验。在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意识到只有当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性发展,才能使生态资源、物质资源更加丰富,生活越来越美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升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当今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民生之重。小庄窑洞民居,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能生成系列化产业园区,生态园区及民俗文化园区等的建设,不仅满足了人们在环境方面的期待,也能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合理开发整合现有资源,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减少资源的过度浪费,是环境可持续性设计的根本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