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审视及其培育路径探析

2020-01-16 15:07陈方芳刘欣伟张明海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培育育人

陈方芳 刘欣伟 张明海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伟业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伟大梦想的实现提振精神、聚力铸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这一重要论述深入地阐明了文化自信与民族命运之间休戚与共的密切联系。文化自信是支撑起一个民族走过来、走下去的精神信仰,大学生则是实现一个民族走过来、走下去的中坚力量。作为响应时代召唤的弄潮儿,文化自信的培育应当以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为着力点,通过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奏响强国之音。

一、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内核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强国一代,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关乎民族复兴伟业的推进和发展。纵观历史,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在失掉文化自信、游移彷徨中实现梦想的。新时代是中华儿女以一种自信昂扬的奋进姿态助推复兴梦想扬帆起航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肩负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能够引导人们关切自己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命运。只有建立起文化自信,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才能使其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内在要求

进入新时代,人们越来越向往和期盼更加充裕多元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应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3]充分凸显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本质。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文艺工作者,不仅担当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也肩负着全新的文化使命,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始终不渝地用高质量文化为人们群众谋取精神福祉,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负时代所望。

(三)培育勇挑大梁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在岁月辗转中凝结成崇高的精神品质,托举中华民族的逐步崛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看到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原则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蓬勃向上。走进革命文化,大学生可以看到革命先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进取以及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的百折不挠。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避免不良思潮的冲击所带来的思想混乱。总之,中华文化涵养了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构筑了大学生的民族脊梁,指引着时代新人前行的方向。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审视

新时代大学生饱含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拥有崇高的远大理想和强烈的担当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主流文化观念受到冲击

当代青年学生坚定的文化信念应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4]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大学生在壮阔的文化汪洋中始终把稳方向盘。然而,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践行日渐衰微,逐渐形成非理性的文化观念。具体表现为个别大学生渴望的是知识的附属品而非理论本身,最终目的是应付考试和写作;也有些学生受到错误思想的迷惑,出现认识上的矛盾和选择上的困惑,对主流文化思想持游离态度,衍生出消极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一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内涵知之甚少,理解过于片面

中华文化是一幅巨大而美丽的拼图,在岁月辗转中不断增添新的痕迹与记忆。但是很多大学生对它们熟知却未真知,难以形成理性的文化态度。比如,部分大学生沉迷于了解浅显表面的东西,强调思想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被束之高阁;一些大学生认为革命文化是革命时期的产物,否定革命精神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事实;个别大学生带着获得学分这样的功利心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真正将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三)有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缺乏理性的认识,盲目信任“西学”

中华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取长补短,但同时也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干扰所惑。当前,有部分学生崇洋媚外,以洋为尊。他们对韩剧、日漫、美国电影趋之若鹜,对我们自己输出的文化产品不以为然;他们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平安夜,流传至今的端午节、重阳节则逐渐没落;他们紧随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却日渐衰弱。

三、新时代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高校育人理念有偏差,文化育人缺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作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战场,高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智育,还要积极探寻文化育人的新途径。但是目前却有部分高校存在文化教育缺位的情况。过分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设置上追求工具理性,文化相关课程只以选修课或者班会等形式呈现。由此,文化涵育的功能逐渐弱化,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基本文化需求。

(二)有些教师文化底蕴不足,育人方式落后

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主体,教师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任。但是当前有部分教师文化底蕴不足,缺乏文化自信,在课堂上把好经念歪,误人误己;也有些教师脱离社会发展状况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一味地坐而论道,自言自语,难以得出让学生信服的结论。总之,不合适的教学方式不仅缺乏吸引力,还可能消解学生的人文精神,难以建立起深刻的文化认同。

(三)一些大学生涉世未深,学习缺乏主动性

一方面,大学生初入大学,理性思维尚未完全成熟,很难正确的分辨和抵御良莠不齐的文化。此外,新时代大学生好奇心旺盛,稍不注意就会落入西方陷阱,深陷错误思潮的泥潭。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中华文化的主动性,仅仅是带着完成学分这种功利心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完成从“被动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进而难以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多种思潮相互激荡,侵扰大学生文化心态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互联网在共享资源的同时也渗透了不良思想。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无疑最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外来价值观念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的特点,采取复杂多样的手段干扰和侵蚀大学生的思想,极大地消解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加之市场经济虽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滋长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这些负面影响逐渐消蚀大学生的价值观,干扰他们的认知和选择。

四、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一)高校重视,把稳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之舵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以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首先,重视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是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要根据本校特色合理地开设相关课程,深化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同时,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与思政教学全过程,不断提升育人时效性。其次,重视校园环境的创设。就像人无法离开空气那样,学生也离不开校园环境的浸润和滋养。校园环境能够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先进的文化观念,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化人”效果。最后,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在教师。高校要精心打造一支坚持用“六要”思想铸魂育人的优秀教师队伍,让有文化自信的教师讲中华文化才更有说服力。

(二)教师投入,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正面引导

作为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引路人,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练就扎实的本领来兴文化、育新人。首先,理论教导,筑牢思想堡垒。一方面,无论是高校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的教师,都应该通过系统地学习和领悟中华文化的内容体系和价值意蕴,夯实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以宽广的眼界向学生阐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同时,要讲清楚中华文化面临的危机,鼓励学生直面挑战,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其次,实践育人,拓宽教育途径。组织学生去古文化馆,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奥精微;参观历史陈列馆、革命老区等,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实现仰视而守和俯身而行的深度融合中,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最后,以身作则,塑造典型模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要以身作则,努力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传播和践行中华文化,向学生传递一个正面的形象,巩固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的内生动力。

(三)学生自主,构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之魂

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课堂上,大学生应发挥主体能动性,有目的、有选择地接受教师所传达的内容,脚踏实地地积累文化知识,清醒地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在课下,通过阅读传统文化典籍、领会革命精神、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形成正确、全面的文化体系,深化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同时,也应认识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主要归因于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能够积极地接纳外来思想的先进部分。但是,在面对西方的文化输入时,大学生也要发挥主体能动性,保持理性的头脑,以一种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对待西方文化,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汲取优秀的内涵为我所用,实现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华文化保驾护航。

(四)网络育人,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改进创新网上宣传,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用网络拉进大学生与文化的距离”。[5]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移动网络时代,早已和互联网紧密相连。要瞄准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用互联网思维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育人的效果和效率。鼓励创作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开发一批有温度的网络交流平台,使中华文化曲高却合众。比如:在哔哩哔哩、慕课等视频软件上创建账号,推送优秀的作品,借助评论和弹幕与学生交流疑难问题,在互动交流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打造“文化红人”的项目,推动优秀的学生在直播平台讲述自己的文化观,没有生硬的居高临下的说教,没有高深的理论话语,用身边的小故事点燃大学生的内心,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培育育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