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旭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讲话中强调“政协委员作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由各方面郑重协商产生,代表各界群众参与国是、履行职责。”[1]在2019年的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人民政协要广泛联系和动员各界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鼓励和支持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界别群众,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和建议,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2]。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既是政协章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协委员积极实践履职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好发挥人民政协职能,关键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通过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创新,深入了解并真实反映界别群众的利益诉求与服务需要,是推动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效能的迫切需要。
1.政协委员。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明确规定: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的组织人员,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体,是经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和各族各界的代表人物。政协委员以协商推荐的方式产生,其产生的程序是:参加各单位政协的提名推荐,中共党委有关部门对推荐的名单进行综合评定,并同各推荐单位协商,形成建议名单,在将建议名单到政协常务委员会进行协商,经全部常务委员过半数同意通过,才能成为政协委员。政协委员既有权利,也有义务,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忠诚履职是人民政协对政协委员的基本要求。
2.政协界别。政协界别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个党派、人民团体、各民族和各界人士在人民政协组织中的具体划分形式[3],即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按党派、社会团体、行业、系统等作出的一种区分方式,是构成人民政协的基本组织单元,政协委员从界别中产生,是人民政协协商议政、开展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人民政协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政协界别是社会阶层结构在政协组织中的反映。人民政协的界别设置是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调整和完善的。1949年参加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45个单位的代表,而到目前,全国政协调整为由34个界别组成。从整体上看,界别作为政协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从履行职能的需要出发,合理设置与调整界别,坚持做到横向独立性强,纵向专业性强,内部联系性强,把紧密联系一定社会阶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及号召力的优秀代表吸收进来,参与社会事业的决策,能充分体现政协组织广泛的代表性、政治上包容性和群体优势。
3.界别群众。界别群众是指在被归纳不同界别中的团体组织、群体代表及其他人民群众,通常在一定行业或领域、一定区域拥有一定社会威望和群体代表性。就其政治地位而言,与政协委员相区别,是政协委员需要联系、了解和服务的基本对象,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所需要紧密联系的群众基础。就其社会属性而言,界别群众是社会层次结构在人民群众中的不同划分,代表不同领域、行业或区域的利益和呼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与实施的基本单元和社会基础。
1.基于委员履职的联系活动。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首先是基于委员履职。联系界别群众是政协委员的基本职责。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和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参加政协组织的会议和活动是政协委员的基本职责。因此,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首先是基于履职活动,了解、收集、反映社情民意。委员履职管理的健全强化了与界别群众的联系。许多地方政协为加强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明确政协委员在履职过程中必须加强与界别群众的联系。如杭州市政协出台了《杭州市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实施办法(试行)》,要求每位委员除了加强同本界别群众的经常性联系以外,至少固定联系5名本界别群众。
2.基于岗位尽责的联系活动。政协委员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各自行业领域的代表,有着各自的工作岗位和岗位职责,又是政协委员,负责联系界别群众,收集社情民意。从实际情况分析,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可以基于岗位尽责,在开展本职工作的同时就可联系界别群众,立足岗位来来联系界别群众,更具有基于自身行业的特色,能更加专业、更加深入的了解社情民意。如娄底市医疗保障事务中心副主任刘兆梅基于自身岗位职责,搜集社情民意,深入了解到基层民众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撰写了多个医疗保障的社情民意信息,并都得到了采纳。
3.基于行业交流的联系活动。政协委员是一定行业领域的代表,在其自身行业中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或一定的行业认识,与行业界别群众有着较为密切的发展关系。这意味着,政协委员在联系界别群众时,可以通过行业交流加强与界别群众的联系。如文化艺术界委员通过参加文艺汇演、大型晚会、艺术展等加强与界别群众的联系,了解界别群众的文艺生活和精神需求。
4.基于专项工作的联系活动。政协委员还可以基于各种专项工作联系界别群众。如湖南龙山县政协广泛发动全县政协委员积极参与“三个一”(即资助一名贫困家庭在校学生完成学业、结对一个贫困家庭增加收入、帮助贫困家庭一名成员解决就业)扶贫行动,并影响带动所在团体、机构、单位的人员及全社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行动,主动关心贫困群体,密切群众联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5.基于日常交往的联系活动。政协委员不仅可以通过正式的社会组织关系加强与群众的联系,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的组织和非正式的方式联系界别群众。如政协委员通过与周边界别群众构建共同的生活圈,加强生活联系,从生活细处、生活的难处了解民情,通过非正式但更融洽的闲谈、问候等搜集民意;政协委员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空间、抖音等各种自媒体、网络通信平台,了解界别群众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以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详细的咨询、了解和信息收集,再通过政协会议或提案的方式进行民意表达,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
尽管政协委员通过多种方式与界别群众有了广泛、深入的联系,但从当前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实际现状、实际效果来看,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一是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政协委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对人民政协及政协委员的职能职责了解不多、理解不透,对联系界别群众、服务界别群众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联系界别群众时往往不积极、不主动。
二是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由于政协委员是协商推荐而非界别群众推选产生,这就导致一些政协委员对自己的界别身份认识不清[4],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责任心不强,从而不能以本界别代表的身份,听取界别群众的意见,反映界别群众的呼声,很难提出符合本界别群众利益诉求、针对本界别问题的提案和建议。
三是能力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一些政协委员对如何联系界别群众、如何提交高质量提案仍然缺乏深刻的认识,普遍将提交提案停留在发现问题层面,甚至不少委员问题揭露都不够深刻和具体,多数泛泛而谈,也缺乏针对性的、专业性的、可操作性的建议。与此同时,有些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缺乏深度,缺乏联系界别群众的能力及有效方法,导致政协协商时政策意见缺乏深度,与基层界别群众沟心通气时,又不接地气、说不到点,导致“说不上去、说不下去”等问题常态存在。
四是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一些政协委员在履职和尽责过程中,大多是基于自身岗位工作的开展、行业的交流而与界别群众进行“泛泛”了解,将联系界别群众当成是日常工作、行业发展的一个附属,导致与群众的了解、交流停留在现象和表层问题,不够深入和系统。一些政协委员对于联系界别群众的工作认识还停留在“问题”搜集层面,没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真假性判断和科学性研讨,存在发现什么、报送什么的浅层次现象,对问题发生的根源、解决问题的办法均缺乏深度思考。
五是凝心聚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协委员是否加强了与界别群众的联系,是否真正代表了界别群众的利益,是否解决了群众的民生困难,群众的态度是最直观的。不少政协委员尽管有多次联系界别群众,但在工作方法、工作质量、工作效益方面不够重视,没有把联系界别群众当成“解民忧、纾民困”的重要途径,而是将其当成完成工作的一项指标,没有将自身履职落实到为民服务这一根本立脚点来,导致与界别群众凝心聚气不够,与界别群众的关系从“代表”关系转向了“官民”关系,导致联系工作的实效大大折扣。
一是界别设置上存在科学性不够、代表性不强。界别是为反映社会发展结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设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重要方式,界别的设置要能最广泛的代表人民群众,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需求,甚至暴露不同层面的不同问题,从而通过政治协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但当前部分界别的设置不够科学,从政协委员的产生程序来看,到底是“代表精英身份”的荣誉性安排,还是“代表界别利益”的合法性推荐[5],客观结果依然存在“代表性缺失”。比如作为广大的工人阶级在政协界别中就没有,这必然导致许多群体并未被“联系”。同时,许多界别的设置并未延伸到该界别所处的阶层基层或行业基层,导致许多界别群众和委员代表缺乏对社会基层的科学渗透,导致与界别群众的联系存在严重的阶层障碍。
二是履职激励上存在方式不新、力度不大。政协委员的产生使得激励性不强。政协委员是一种“亦官亦民”的身份,其是由界别群众协商产生,并非选举产生,委员的产生、退出与履职好坏关联不大;加上没有较强的行政权力,缺乏足够的行政激励,导致政协委员对于履职的积极性不高。政协委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多数地方政协更加强调政协委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而在物质激励、职位晋升、政治奖励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保障,同时政协组织对政协委员是否联系界别群众大多没有明确规定与要求,导致政协委员的履职积极性和联系界别群众的主动性并不高。
三是工作推进中存在机制不多、联动不畅。作为政治协商的重要组成,多数地方政协出台了政协委员履职、培训、考核、提案提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但缺乏联系群众的成熟工作机制。许多地方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工作机制均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盲目建设、大范围漫灌、精度不足、效率较低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因缺乏对当地实际情况的分析和探索初期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造成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部署、推进、督查之间没有形成闭环,并缺乏清晰高效的优化途径,缺乏持续的激励性,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四是保障支撑上存在能力不足、支撑不力。随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要求政协委员既能敏感的发现社会中存在的不足,又要能准确把脉问题存在的症结,更要求政协委员能对症下药,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对策建议。但事实上,不少基层政协委员既存在问题提炼概括能力不足的缺陷,也存在社会调研、查找症结、提出建议意见能力不够的窘境,从而导致其不敢、不愿深层次联系界别群众。面对政协委员能力不足的现状,多数基层政协推出了政协委员的培训制度,试图从研究方法、文字写作、问题意识等方面提供政协委员履职能力,但又往往因经费保障不足、师资有限,导致培训制度、学习制度流于形式,对政协委员高质量的履职支撑极为有限。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创新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体制机制。所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发挥政协委员作用,就必须创新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
界别群众是政协委员的政治根基。政协章程明确规定,政协委员产生来源于界别,是通过组织推选、政协大会选举产生的界别精英,具有所在界别的行业特性,代表着所在界别群众的利益与诉求,因而界别群众就是政协委员最基础也是最深厚的政治资源,密切界别群众联系,是政协委员立足的基本要求。
加强界别群众联系是政协委员安身立命之本。政协委员的工作职责和民主权利已明确要求,政协委员要利用好自身界别的感情优势、亦官亦民的政治优势和纵深覆盖的组织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制度、多种渠道,听取民意、汇集民智、反映民情;通过政治协商、提案建议、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分担民忧、解决难题、谋好民利。因此,更好的联系界别群众是政协委员强化自身责任担当,体现自身价值的客观需要、必然需要。
新时代呼吁政协强化履职担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各类社会矛盾和摩擦日益暴露,需要政协委员进一步强化政治协商的职能和功效,政协既要能针对社会问题提出科学化、专业化的“建言献策”,也要能勇于、善于了解民意,传达民意,满足群众需求,从而“凝心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
新时代的政协亟需提质增效。新时期,政协发展面临着政治协商思想理论领悟不深、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各项制度落实不力、提案质量提不高、界别群众联系不紧密、民生问题解决缓慢等现实问题,亟需政协和政协委员加强与界别群众的联系,提高工作效能,真实、深刻反映界别群众的利益呼声与民生诉求,从而提出科学、有效、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履行好政治协商的职能。
人民政协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由全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大联盟,终把坚持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深入实际、发展实际,从而加强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是人民政协的本质要求,是政协委员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从而汇集民智、聚集磅礴力量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障。
人民政协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人民政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是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概因其涵盖全国各族人民、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推进建设更好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就是在时代的大潮里,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而实现了对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个行业,所有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的真实掌握,从而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过程中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呼声、真实揭露社会问题和发展不足、真实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加快推进健全更好联系界别群众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发挥好我国“制度优势”,以提高政协工作质量、提升协商效能,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大道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及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中国蓝本”,向全世界各族人民提供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