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施方略

2020-01-16 07:10石彩红
黑河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时代

赵 静,石彩红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烟台264025)

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新时代,社会发展迅速,在“三全育人”的改革背景下,高校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变革带来的人才标准的提高,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积极发展劳动教育实践。[1]高校作为高层人才输出的重要部门,应把劳动教育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为学生工作技能的创造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重要性

劳动教育不仅在教化学生和培养人才上承担重要角色,还具有传承文化的能动性功能,在培养时代新人的伟大工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与劳动教育密不可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取决于劳动精神的发展。劳动教育改革若干年来,各大高校积极倡导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理念积极贯彻于课程改革之中,于实践育人目标而言,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育人价值目标却在发展中逐渐被忽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提高劳动教育和大学创新教育的教育价值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高度重视,强调要将劳动与创造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将党与国家在不断探索走向世界强国道路上对“劳动”内涵的总结凝聚在劳动教育中。劳动激发创造力,有了创造力,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培养的人才才具备竞争优势,中国教育才能有实质性进步。有句话说“努力致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是每个公民对生活都要有一种刻苦的工作态度,面对纷繁的世界能够保持劳动所得的正确价值观。

(一)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国老百姓的内心一直有一种质朴的劳动精神在延续,中国劳动人民从骨子里对劳动都是崇敬的,只有提倡工作和尊重工人,才能继续激发工人的热情,才能不断释放创造力,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才能实现得更快。[2]这个很好的论据是对当前教育体系对劳动教育滥用无知的战略回应,并为三全育人提供了正确的方法。传统意义的生产实践已不足以表述“劳动”的内涵,劳动在更多意义上代表的是实践创造以及对社会关系的更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愈发重视,多次为推进劳动教育发展和劳动精神发扬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个人价值实现要以社会价值实现为指向标,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自己分内的事情要做好,别人的事情积极帮助,公益事情更应该争先做贡献,通过劳动增长克服困难的能力及其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性,作为时代新人,大学生在思维活跃度以及创新性上都要着眼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快速的推进。纠正错误观念和增强劳动精神是现代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必须具备的素质。高校劳动教育的不断深入,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彰显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劳动理论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和中心。[3]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劳动的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劳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非常重要。21 世纪智慧经济迅猛发展,知识成就行业精英,即便是工业高度智能化,脑力劳动仍然处于劳动种类的金字塔顶端。因此,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劳动始终是财富价值创造的门户,这一提法不是新时代背景下萌生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在教育发展历史演变中的传承。新时代对工人的素养和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节点都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的努力,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劳动教育仍然在支撑中国快速进步,做着巨大贡献。新时代的年轻人必须具有优秀人才的潜力,并且渴望在工作岗位创造更大价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奠定坚实的根柢。社会的每一份子都应积极参与进来,当代大学生更是当仁不让。纠正贪婪享乐、一无所获、轻松致富的错误价值,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正确劳动价值观。

(三)贯彻立德树人育人方针的应有之义

国务院在《意见》中指出,为了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把道德建设作为培养人力资源的根本任务。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明晰,道德教育与其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立德树人不仅能够敦促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虽然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阶段不局限于大学时期,但此阶段的价值取向却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对其影响最大的。在此阶段,学生与社会接触面变广,价值观念也最容易发生变动。当代高校生应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与正确的价值观,将自己的远大志向始终与祖国的繁荣发展维系在一起。信念在人生高度发展的参与程度上居于核心地位,而价值观恰恰可以左右人生发展的广度。没有道德的国家不会繁荣,没有道德的人将无立足之地。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人的普遍发展和以德育人。不仅如此,立德树人还承载着教育本质保鲜的功能,无论学校发展到什么层次,道德教育始终是其发展的核心力量。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受众多因素干扰,其中身心健康、智力、所积累知识多少等都会影响生存技能的发展,通过磨练人们的意志并激发他们的潜在创造力,可以促进人们的自由和包容性发展。劳动本身的元教育性质决定了它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特教育作用和地位。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人民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是实现培育有德之人的根本目标、根本手段,在培育时代新人的伟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唯一途径,也是践行道德教育原则的正确含义。劳动教育关系到现代青年的普遍发展和健康发展,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繁荣。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无不呼唤着劳动教育。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分析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要始终将人放置到核心部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存在价值、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进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利益目标的手段。故而探讨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就要从意志、情感、智慧三个层面展开研究。

(一)锻炼意志的主要手段

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先进的科技、万象更新的知识库,依赖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在每一次劳动过程中,凭借坚强意志创造出来的。脑力劳动创造着无穷大的价值,体力劳动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也是中流砥柱。故而,在劳动中激萌出新的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推动下,财富积累逐步增多,整个社会都在劳动的促进下倍速发展。在创造中体味成长,在收获中感受劳动教育的本质力量,从而形成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爱好工作的良好品质,尊重他人的工作成果,热爱劳动人民,并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荣耀感和幸福感是非常必要的。高校考核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指标之一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生活技能培养的捷径是劳动教育,学生身体素养以及智力素养的发展依靠的也是劳动教育。迫于各种教学压力影响,一切与学业成绩无关的教育活动都被视为“耽误学习时间”,短期来看,劳动教育的确不能从字面上让学生成绩得到大幅提升,但长远来看,劳动教育教会学生的不是某一项解题的技能,它是关于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提高学生的思维差异。当代很多学生都是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缺少在逆境中成长进步的历练,而逆境恰巧是一个人独立自强不可或缺的,通过劳动教育,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技能,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部署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情感培养的主要方式

当代大学生要明晰,国家调动一切优质资源来培养大学生,不是让大学生沿用旧思维复制价值,而是期望他们能够在劳动中体悟辛勤、感受科学创造价值的情感。在高校组织的特定劳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理性热爱劳动,而不是因为外部环境制度被迫接受劳动。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新企业的技术魅力,增强创新意识;又可以深入社区进行公益服务,深入社会体验关爱他人的善良之感;还可以走进名山大川,甚至是红色革命老区,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智能化机械化更加便捷,但无论生活发展到多么便利的程度,都要始终尊重劳动,必须尊重工人创造的劳动绩效,必须理解并向劳动者的辛勤工作表示敬意。

(三)增强智慧的主要途径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加深对劳动者的深情厚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长智慧。[4]在高校教育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除了理论讲授之外,劳动教育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进而被内化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极大的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性知识通过思维运转解决现实问题,将自然科学知识内化为本身智慧。目前,各类高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包括实习、见习以及有组织地参观等,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劳动智慧,还有助于内化为社会科学知识,增加学生洞察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区别于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不仅是对应试教育的补充,劳动过程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知识内容,不局限于课堂中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亲身实践的经历,在出力流汗中不仅增强体能,还能锻炼意志。一个崇尚劳动、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学生,纵然社会科学知识不丰富,但也绝不会发展成为一事无成的人,因为拥有独立自强的品格是最难能可贵的。自然科学类知识、社会科学类知识、伦理道德类知识若要内化为学生智慧,不仅理论层面要掌握熟练,而且实践层面也应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将知识要素和能力要素融会贯通掌握得得心应手。[5]

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的劳动教育在培育时代新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劳动的本质、价值以及方式被切身体会,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所充当的角色位置被深刻定义,期望年轻的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工人、对待劳动和劳动方法。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青年学生在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同时,也了解人民的疾苦及劳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加深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最终形成正确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劳动的观念决定了劳动的态度,劳动的态度影响着工人的心理面貌。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大学生发展务实、真诚和严格保证工作质量的态度,成长并成为劳动实践方面的人才。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参与社会主义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淬练劳动品质,展示崭新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了大学生奋斗、创新、奉献的工作精神,树立了崭新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社会的承诺,并通过劳动实践增强意志和品格,有助于培养并实现人生价值,作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大学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正本清源,反求诸己,思考如何才能紧跟时代,夯实基础,服务社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积极推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方略

新时代,为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三全育人理念强调摒弃只停留在形式化内容化的劳动教育层面,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要以理论实践双重结合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课程从教室扩展到现实生活,劳动教育的概念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教育的整个过程。

(一)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宏观理解,全面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格局,是顺利实现新时代三全育人目标的前提条件。道德修养,智力提高,身体修养和美丽成长的综合教育价值[6]对于劳动教育至关重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必须首先在思想上重视,纠正长期以来轻视劳动教育的错误观念,最紧急的事情是纠正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偏见。构建完善的教育制度体系,包括在校内课程开设、校外实践基地以及教师授课考核标准、学生能力提高评价指南等。借鉴部分高校劳动教育成功经验,将劳动教育分为校园内服务和校园外拓展两大部分,明确纳入学分制管理课程,明晰考核标准。劳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方针的一个方面,应该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思想政治课为主要阵地,推动劳动教育在思政课中的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楷模精神、工匠精神等,都应在思政课上向学生普及到位,劳动精神应该被学生广泛发扬,通过努力创造生活价值并为社会创造利益是实现个人成长最实用、最可靠的方法。

(二)劳动教育资源协同开发

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的理论讲授,更重要的是课外实践,高校应当集合各种资源拓展学生校外实践的项目,获得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锻炼工作意愿,并在学生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立和自强的劳动美德。高校在拓展校外实践项目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外实践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优化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发展的大前提下,企业因其资本竞争性而需要引入更多更有价值的高素质人才加入,此时,高校应该以企业用人标准为着力点,与其达成合作关系,深挖企业可利用资源,完善劳动教育机制,增强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扩展范围,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尤其是职业高校,其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发展连接性更强,高校更应该利用校园文化为载体,依托于企业发展平台,通过例如“学徒制”等新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深入到企业文化中,在商业实践中,增强劳动美德并吸收企业文化。

(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联动全方位育人

劳动教育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以圆圈为单位,以教育价值为半径,组合成一个圆。在这个圆中又可以分为若干扇形区,最主要的为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部分。为培养一个善德、睿智、强体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协同联动。家庭在劳动育人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而启蒙老师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堪之重大。在家庭环境中,如果父母勤劳致富,孩子在其熏陶下从小就懂得“粒粒皆辛苦”,但如果父母好吃懒做,在这样一种“怠惰”的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必然不会懂得劳动的重要。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庭是比社会更加具有亲和力的一个系统。在家庭环境中,如果父母能够灌输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孩子学到的美德肯定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感悟更加深刻。学校与政府作为外部子系统对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具有专门性和保障性的功能。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场所,从教育目标制定到课程设置再到教师执教等,拥有完备的育人体系。学校的各个部门以及育人的各个环节都在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开展工作。政府作为保障性机构,负责制定总的育人方针,宏观调控学校工作,在人工智能化背景下,各种高科技设备的引进以及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都需要政府提供政策以及经济支持。在劳动教育育人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学校提供专业的教育平台,政府指引劳动教育航向。

(四)拓宽劳动教育路径

劳动教育的效果若要得到显著提升,光靠校内课程理论授课,校外企业劳动实践还不能完全达到目标。高校应该积极拓展劳动教育路径,改变当前劳动教育思想与实践脱轨的弊端,弥补学生在实践中只能参观的缺憾。组织诸如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以激发学校和学生的热情。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真实可靠。为了使劳动教育的评估变得更加可行,将劳动素养评估的结果作为重要因素,并将其作为卓越和发展评估的结果标准。当前,社会与企业都会联合组织一些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专业技能比赛,整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联手拓宽学生劳动教育的教育渠道。学生在各种创业比赛中,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以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为理念,利用现代智能技术优势,发挥创造才能,积极开发新型项目,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只是比赛排名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体会比赛过程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在与专家团队的探讨交流过程中通过了解杰出人才对劳动的知识判定和位置评价来影响学生的工作价值。[7]

(五)凝聚劳动教育文化

劳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只局限于技能,更希望能最大范围影响劳动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劳动动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通过让学生熟悉学校建校历史,校训内涵以及知名校友来汇聚,通过了解企业创立的历史来引导学生勤俭节约的劳动精神以及大局观念。通过传播劳动教育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甚至开发校园公共设施以及企业提供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所,引导大学生深刻感悟劳模精神,主动践行劳动教育价值,领会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学校和企业都可通过官方网站开设新媒体宣传栏目,对于身边的典型劳动人物代表、模范事迹进行宣传,以增强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之情,加强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正面感染力,在这样一个文化熏陶的氛围中,不仅学生受到感染,教师在聆听劳模故事、近距离观摩精湛艺技的同时,也能将这份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传递给学生甚至是家人。劳动教育文化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承担着塑造学生质朴劳动品质的使命,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以及敬业精神的重塑都非常关键。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广大青年要发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脚踏实地、直面人生挫折,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谱写人生华丽的乐章。为了实现中国的梦想,年轻一代将承担起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要想不停止、不松劲,那一定取决于青年一代劳动精神面貌的阳光塑造,取决于公平正义诚实的劳动价值观的确立,取决于精益求精的劳动技能的淬炼和高水平提升,取决于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取决于“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文化的建设,取决于年轻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及健康而良好的文化领域的建设。青年一代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教育程度、劳动潜能的培养直接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人才培养,乃至决定国家的未来。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与时俱进,制定并切实落实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国家人才战略,我们必须培训具有杰出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可以工作,知道如何工作,想工作,热爱工作,自觉地工作以及创造性地工作。弘扬工作精神,创造一种热爱和尊重整个社会工作的先进工作文化和社会氛围。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大学引进并培养了优秀的人才来建设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大学生应该成为他们时代的杰出新人。新时代大学生要在劳动中展现精神面貌,在劳动中修正价值取向,在劳动中提高技能水平,为实现美好生活给自己定目标、加任务、压担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育人为先、遵循规律、着力创新,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大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理念,倡导工作的荣耀感,在工作中创造良好的做法,并传达我们时代最有力的声音,以推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