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411)
高铁已经成为我国的一张名片,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铁路在弯道处的内外轨道高低是不同的,如图1所示,已知内外轨道相对水平面的倾角为θ,弯道处的圆弧半径为R,当火车转弯时的速度v为多少时,火车既不挤压内轨道、也不挤压外轨道?
图1
图2
在问题解决中,学生的典型错误是受前概念的影响,认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即F=mgsinθ(如图2),该力提供向心力,mgsinθ=mv2/r。究其原因,学生对火车转弯问题的模型建构过程和本质没有达成深度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其思维品质,可将实际问题分段呈现,通过4个层次的模型建构,实现问题的解决,具体过程如表1。
表1
(1) 火车在平直铁路上以某一速度匀速行驶时,忽略一切阻力,重力和支持力平衡;
(2) 火车在平直铁路上以某一速度向右转弯时,忽略一切阻力,当火车速度较小时可以借助车轮和铁路的侧向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当火车速度较大时为了防止火车脱轨,可以借助车轮轮缘和铁路的挤压来提供向心力,但时间长了铁轨容易损坏;
(3) 为消除上述影响,可在转弯处将铁路修成外高内低。当火车速度很大时,火车可能会受铁路外轨道对其沿斜面向下的弹力。当火车既不挤压内轨道也不挤压外轨道时,其受力如图3所示。火车做圆周运动的轨迹在水平面内,所以火车所受重力和弹力的合力在水平面内,即mgtanθ=mv2/r,从而求得所需要的速度v。
图3
上面从学科逻辑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要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需要基于学生认知逻辑进行深度教学,以下为具体的教学过程。
(1) 用木头制作火车的车轮,做两个直径为6cm,高为3cm的圆柱体,用长为20cm的横杆连接两圆柱体中心,呈哑铃形;
(2) 用横截面是边长为2cm的两个正方形,长为2m的两根铝制长条作为铁路直轨道;
(3) 再用横截面是边长为2cm的两个正方形,长为2m的两根铝制长条做成前面一小段是直轨道,后面是弯形轨道,上课时将装置放在讲台前面的长桌子上展示给学生,两轨道(不连接)平行放置并调节水平。
3.2.1 轨道从平直到有弯道
(1) 让一个学生轻推一下“车轮”,观察到车轮在轨道上保持直线运动。
(2) 然后将“车轮”放在有弯道的轨道上,让学生轻轻推(初速度较小),发现车轮可以在轨道上转弯通过。
(3) 继续将“车轮”放在有弯道的轨道上,让学生快速推(初速度很大),发现车轮脱离轨道。
生成问题:当车轮速度较小时,为什么可以在弯道上行驶?什么力提供了向心力?车轮速度较大时,为什么会脱离轨道?
在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综合和建模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说明离心现象。
3.2.2 车轮从圆柱到有轮缘
为了防止火车速度较大时的脱轨现象,引导学生设计方案,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图4
方案1:将轨道和车轮设计得粗糙一些,增大它们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方案2:将车轮内侧半径设计得大一些、有轮缘(如图4),车轮可卡在轨道间。
对于方案1,经过分析发现如粗糙程度大,火车前进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也大,能耗大,并且粗糙程度也不好控制,所以该方案不可行。
对于方案2,将课前准备好的两个直径为8cm、高为1cm的圆柱体用双面胶贴在“车轮”的内侧,将两弯道平行放置,再次以较大速度将车轮推出去,发现车轮在转弯时“铁路”外轨道会被挤压,在地面上发生了侧滑。
3.2.3 轨道从水平到有坡度
在车轮加装轮缘后,如何防止火车脱轨呢?继续引导学生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方案1:将内外轨道用铁丝连接在一起。
方案2:将外轨道垫高,使轨道平面与水平面成一定夹角(图1)……
对于方案1,用准备好的铁丝将两轨道连接,以很大速度将车轮推出去,结果发现之前用双面胶粘的轮缘被挤压掉了,并且轨道在桌面上发生了滑动,长时间肯定会造成车轮和轨道的损坏,所以不可行。
对于方案2,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并且注意火车做圆周运动的圆形轨迹是在水平面内(如图3),得出火车既不挤压内轨道、也不挤压外轨道时的速度v与轨道平面的倾角θ和弯道的半径r直接相关,通过模拟实验演示发现这个方案可行,从而问题得到解决。
问题解决后,可进行关联拓展,展示高速公路上转弯处的路面和室内自行车比赛赛道(如图5、图6)。让学生解释转弯处的路面或赛道倾斜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分析在弯道处超车时可能发生的现象或情况,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图5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