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人类最后的武器

2020-01-15 06:39李鑫
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权势历史学家良知

李鑫

“这简直是侮辱我的学术和人格。”面对大学领导的为百度式书籍写序的要求和朋友那看似为其着想实则为权势所迫的规劝,历史学家喊出了他的心声。

这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是对职业操守的坚持,更是对良知的坚守。良知不是赋予圣人的高调道德主义,更不是对普通人的标榜,而是植根于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律令,是维护秩序的规则底线,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捍卫与守护。

为何摇曳在内心的良知之花会枯萎衰败?我想是那过度膨胀的欲望淹没了她。塞涅卡曾言:“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黃金下栖息着奴隶。”大学领导凭借百度东抄西摘拼凑成了一本书,因为对名声的贪恋;朋友在一旁劝说,为了附庸权势;而历史学家能够坚守本心,是因为坚守良知,这成了他对抗社会污浊的武器。这无疑让我们看到,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而良知是维护人性、人道、人权、人格尊严、人的价值的有力武器。

过度的欲望会毁灭良知,而物质的贫穷也不是践踏良知的借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面对物质匮乏,古人选择的依然是义,是坚守良知的道义。而对于物质水平已有了极大提高的我们,又有何借口去践踏良知呢?

良知是生命之美,是灵魂之声,是我们从内心深处流露出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历史学家面对权势的威逼不改变,面对他人的附和不盲从,坚守良知的底线,走出功利迷雾,我想他会收获一份内心的安宁。我们在良知的熔炉里冶炼自己,让灵魂受到涤荡与洗礼,这是对人文精神最好的诠释。

良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大学领导东拼西凑成一本书,书没有知识价值,却需要刊印发行,甚至如果受到某些附庸权势之人的吹捧,还会被再次刊印,这无疑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不仅是个人问题,更反映出学术造假问题。学术造假不仅使学术质量问题成堆,还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规则,更消解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对社会稳定及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然而现代良性秩序,不能全指望良知去支撑,还需要各种制度与法律来维系。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道德不能代替技术,又不能代替法律。”也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宪法基础。可见,良知可贵,同时也需制度与法律保障。

良知是人类最后的武器,是消解物欲对生命异化的武器,也是我们守望精神世界的武器。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和残酷,人类内心的良知,都应亘古如新。

(指导老师:姚首仓)

优点赏析

《“良知”还是“人情”》,开头概述材料语言简练,抓住关键,切题迅速,对材料中历史教授的行为予以肯定和褒扬,表明观点。紧接着,紧扣材料分析历史学家不这样做的危害,下一个自然段从更普遍的范围分析坚守良知的意义,然后提出坚守良知需要所有人的付出,才能更好地净化社会风气。最后申辩让步,让说理有力度的同时也有温度。思路清晰,语言讲究,有一定的思想穿透力。

而《良知是人类最后的武器》,则在开头引入材料之后,用判断词对良知进行定义,思路清晰,定义严谨。接下来从原因角度分析欲望不能成为泯灭良知的借口,按照从个人和社会的逻辑,分析了良知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倒数第二段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自我校准,提出社会秩序的维系不能只靠良知,同时非常需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文章最后表达对坚守良知的美好期待。全文紧扣材料,分析问题有深度有广度,讲究一定的说理艺术。

猜你喜欢
权势历史学家良知
骄傲与谦卑
良知
王绳祖先生与十卷本《国际关系史》
凡尔赛宫在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动物的“恨”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良知”的义务
狐假虎威
良知
异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