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下的顺城巷
——城市更新中对历史地段“生活性”保护的思考

2020-01-15 20:21谢漪魏成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5期
关键词:生活性肌理原住民

谢漪,魏成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导致我国对旧城区的研究起步较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晚,大部分城市更新项目都对旧城区持以较为浮躁的态度,采取“大拆大建”式的更新方式——以模式化的“生产方式”去“生产”建筑,好比一个加工厂一般,千篇一律[1]。这样的更新方式往往会导致“趋同性”的产生,使得旧城区自身的历史价值与原住民的片区归属感逐渐消失。城市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可以承载历史记忆的有机体的形象,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围合。

2 历史街区的“生活性”解析

2.1 历史街区“生活性”的定义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一般的建筑遗产保护不同之处在于,历史街区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建筑群体,即除了建筑本身的历史性外,街区还承载着使用的功能,并且大部分的历史街区仍处于被使用的状态。原住民作为历史街区的的生活主体,在整个历史街区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生活状态与内容则是历史街区“生活性”的本质[2]。

2.2 历史街区“生活性”的价值

历史街区内的建筑虽然并不是每一处都具有文物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这一街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既是过去历史的见证,更是现在日常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它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关联着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和城市特色文化的形成,是城市“生活”的载体[3]。城市中的场所和行为共同组成了历史街区本真的“生活”,而这些“生活”,或者说是历史街区的“生活性”,也恰恰是街区的活力之源与文化的传承之脉[4]。如果失去了作为传承延续作用的居民的参与,历史街区将失去其最本真的意义,历史街区也不再是历史街区了。

3 顺城巷更新进程中的“生活性”保护

3.1 顺城巷历史背景

西安城墙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宏大的城垣。反映了中国古代营城思想的内核,见证了西安城市发展历程,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西安城墙在刚刚步入现代社会时,在“文革”期间举国拆墙的浪潮中虽然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但是其发展与保护也被搁置。顺城巷区段在这样一段时间中也成为了被遗忘的区域,其空间组织、交通通行、产业构成都有着极大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些问题使得早期的商业开发没有选择顺城巷这一区段,也使顺城巷成为了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地,在漫长的岁月中也孕育出了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

3.2 顺城巷中“生活性”的体现

3.2.1 丰富的社会活动

顺城巷地段的社会活动还是较为丰富的。在长期更新的过程中,顺城巷区段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特的“城市综合体”:服饰店、古玩字画店、酒吧、咖啡厅、餐饮……这些丰富的商业围绕着一定的历史背景而聚集到了一起,进而吸引了各色各样的人群前来。乍看之下,也许让人觉得凌乱繁杂,但正是这样繁杂的商业行为促进了社会行为的多样化与“生活化”。

3.2.2 持续的功能置换

随着西安城门被修缮,顺城巷逐渐被开发更新,租户与旅客的流量也在渐渐增加。原有单纯的居住功能根据所处位置不同被置换以不同的功能,空间的使用潜力被大大激发。

现今的顺城巷,沿街首层基本均为商铺,二、三层根据商业规模被不等地置换。而商业业态也在被市场进行着无形调控。或是咖啡店,或是服饰店,或是字画店……这样一种自下而上的自我更新方式,赋予了顺城巷适应时代潮流的基本生命力。

3.3 顺城巷更新进程中“生活性”保护的策略

3.3.1 展现原始建筑结构与优化老建筑内部空间

对于历史街区来说,老建筑是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需要进行坚决的保护。但在保护的同时,要区分消极保护与积极保护[5]。历史街区的核心还是其所承载的“生活场景”,而不是空洞的砖瓦骨架,如何即保证其原本所承载的功能,又维护更新原本破旧衰老的建筑场所,才是积极保护的核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历史街区保护才是当下应该关注的重点。在规划实践方面,一方面应对建筑内部进行修缮维护,防止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的破坏;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现代生活场景的需求,植入新的功能于原有的建筑场所当中,通过严谨的局部有机更新,满足了人的生活需要,才能使这些老建筑的生命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得到更长的延续。

3.3.2 打造小尺度共享空间

在城市的公共场所中,人们能够在公共空间中进行一系列交往活动,从而丰富精神生活,强化邻里联系。对于这样的公共空间来说,并不一定都是大尺度的广场,小尺度的集聚场所反而更收欢迎。在保护现有街巷肌理的前提下,复原或增加符合当地特色的花池、廊道、建筑小品等点缀空间,使得场所空间更加丰富,营造“小空间、大世界”的场所体会,在保障使用者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其精神生活[6]。

3.3.3 重塑街区肌理

对于老城区,大拆大建是对原有城市肌理的破坏也违背了低碳建筑的原则。所以对顺城巷区域内建筑采取保留修复的态度,以“小尺度、渐进式”的修复手法,通过加建构筑物的方式来清理区域肌理。基于西安悠久的历史,以及片区内和谐的邻里关系,选择以四合院的形式来重塑顺城巷区域内的建筑肌理,复原四合院的邻里形式,在精神与物质层面增加市民归属感,打造城市记忆点。

3.4 顺城巷更新进程中“生活性”保护的思考

从顺城巷区域租住比重的逐渐升高,可以看到尽管大部分原住民愿意继续在顺城巷居住,但是还是不断地有少部分原住民处于流失与待流失状态。在用地功能方面,尽管有上层规划的指引,但是顺城巷地段的业态更新还是更多地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的。在看到顺城巷现存的不足后,规划应该更好地起到调控与引导的作用[7],进一步加强该地段的“生活性”。有一个外来客曾经这样评价顺城巷:“走进顺城巷,才看到自己想象中西安的样子。”西安是一座古城,西安的城墙就是这座古城的骨架,而城墙下人们的生活,才是这座古城的灵魂,在历史地段的更新中,应该意识到“生活性”的重要性与无可代替性[8]。

4 结语

未来的城市更新方向应该是“精品化”的,而对于历史地段而言,“生活性”则是精品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对于历史地段的合理规划必须考虑到当地的原住民与当地长期以来固有的生活状态。规划要做的并不是改变,而更多的是顺应与完善,历史地段现有的一切都是城市在漫长岁月中积淀形成的,当下的好坏不应该由规划进行断言。就好比北京城墙而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视作封建压迫的枷锁,可是在若干年之后才幡然醒悟那是文化的瑰宝。每一个历史街区其实大都是这样的,应该要尊重历史地段的“生活性”,就算是一处沿街经营的摊贩,一个临屋加盖的大棚,其存在亦是这片地区生活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生活性肌理原住民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原住民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