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青城古镇空间秩序演进研究

2020-06-05 08:48张莉王炳棋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5期
关键词:青城空间结构民居

张莉,王炳棋

(1.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中心)

1 引言

空间作为支撑日常社会生活的载体,具有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双重特征,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与自然环境通过一定的规则与标准营建后形成了聚落的空间秩序,并在其中融入了非物质性的精神意义与审美需求。空间观念是空间秩序的构成核心,空间结构是空间秩序的限定框架和基本骨架,而空间形态是社会文化影响下空间秩序的具象表现,所以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对空间秩序演进的内涵特征进行分析解读。

2 青城古镇简介

青城古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距今已有九百七十余年,历史悠久,是倚靠黄河的千年古镇。其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 年-1040 年),由宋代大将狄青巡边时为防止西夏入侵,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所筑,因其形东西狭长,便名“一条城”,又称“条城”[1]。如《兰州府志》记载:“一条城本名垄沟堡,宋狄青巡边所筑。”《甘肃通志》《榆中县志》《皋兰县志》和《兰州府志》上均有“一条城”的记载,明万历五年,兵备张栋疏将条城改为青城,并一直沿用至今。

3 青城古镇空间秩序演变的特征

3.1 空间观念的应时流变

首先,以风水堪舆术之术为理论指导,追求古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是青城空间观念的基础。其选址背山面水,背枕南坪纱帽山,北靠黄河成“山环水抱”之势[2],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450m,呈狭长地带,属于典型的黄河谷地(见图1),是农耕社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模式的真实写照。作为在封建体制下发展繁盛起来的古镇,青城将中国人的传统空间观念体现地淋滴尽致,而这种山水观念也是先辈们通过长期积累验证而得出的集体智慧成果。

其次,以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族礼法为指导的空间等级关系是青城空间观念的核心。我国传统空间观念最早来源于对垂直向的对天地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天人合一”、“天尊地卑”成为空间秩序构建的价值标准[3],天地的秩序感与等级感通过空间反映在社会秩序中,以此来强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所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所有思想论说都是为政权服务的,这种体现权力阶层等级关系的价值观念开始渗入青城空间营造的各方面,催生着古镇空间秩序的构建,从空间布局一直到建筑布局与装饰,都表现地井然有序,等级森严。从平面关系来看,代表青城文化的城隍庙、宗祠和书院构成青城空间核心,整体布局便表现出很强的向心性,并通过棋盘式布局由内向外有序扩展。从家庭单元的民居空间来看,院落门头作为户主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有严格的等级建制,如普通大门、六柱大门、八柱屏风大门,而正屋作为院落的核心地位空间,与精神引领,其建制规模、雕纹装饰等细部都与厦房有明显的等级区别。

然后,以开放共享和文化渗透为指导的现代空间需求是青城空间观念的重要转折。改革开放后全国经济开始复苏,全社会的文化行业也开始百花齐放,因青城的古建筑在文革期间未遭受大规模破坏,一个时期的沉寂过后青城其凭借丰富的历史资源迅速开始了定位的转型发展旅游业。所以青城的空间布局分为对内与对外两部分开始规划,对外的商业旅游部分要求做到空间开放、功能共享且能最大化地发扬青城优秀的文化内核。对内的原住民居住部分则要求居住空间优化、生活环境美化且能最大化地保留传统民居的特色。

图1 青城古镇地形图

图2 青城古镇空间结构图

3.2 空间结构的扩展再塑

青城作为传统古镇,其空间结构布局首先以“自然式”的有机演进开始,选址背山靠水,以自然边界界定青城空间范围,并根据其后续发展需要进行“计划式”的理性演进。而青城古镇空间结构的扩展特征基本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阶段。

1)紧凑集中,单一有序的空间结构

明朝前期的古条城仍是以军事防御属性为主导,人口多为戍边士兵,倚靠自然山水而建,布局以隍庙为中心有序展开呈棋盘式,主次分明。

2)自成体系,网络交织的空间结构

清朝开始青城有了自身的经济体系与空间体系,街巷系统作为传统聚落的的结构骨架也逐渐开始成熟,青城主街是成东西走向的条城街,街道两边以商铺、粮店、药店、餐馆、铁木加工铺等公共用房为主,窄巷多数垂直于条城街而呈南北走向,民居便依窄巷而建。条城街以南较短,被当地居民称为前街,以北则为后街,后街是青城古民居的主要集中地,如现在的直街巷、琴街巷,其就是垂直于条城街与校场路平行而建。

3)脉络传承,配置优化的空间结构

青城的空间结构在清朝时期已经有了体系感,但在时代变迁中其有序的空间肌理仍继续引导着青城人自发有组织的兴建。现在的古镇规划与建设依旧追随原结构轨迹,全面完成了对前街、后街、直街巷、校场路、书院巷、李家巷和纬一路等道路建设工程,路网结构呈现出从中心向外逐渐发散的特征,在传统古街巷基础上延续了棋盘式的布局,并通过广场空间与小节点联系各不同性质的空间,维护传统的空间结构秩序与空间记忆,这个过程中青城隍庙的前广场仍是镇区内的主要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大型祭祀仪式举行的场所。具体空间结构的演进见图2。

3.3 空间形态的更新发展

1)自然空间

首先,源于自然的山水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风貌是青城古镇最基本的空间形态。青城处于榆中县最北端的崇兰山下,是典型的河谷型城镇,也是黄河风情线的延伸,沿黄河可一路观赏崇兰列峰、大峡风光、大川古渡、太阳岛及岸边设施农业等景观。其中青城水口普泽渠是在崇祯七年沿着黄河支流修建的人工水利工程,其贯穿青城全境,设计与都江堰异曲同工,是青城古镇的地域范围标志,青城人曾在黄河支流及普泽渠上建水车达29 部之多,水车文化成为古镇重要的文化类型之一。同时青城北部散布多处的百年梨园与东滩的千亩荷塘也是与古镇相关联的重要自然资源,现在荷塘及周边近6000 亩地已被辟为省级湿地公园,这对于新时期青城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建筑空间

然后,建筑实体填充了空间结构,是空间秩序的具体反映,所以作为空间基质的建筑是空间形态的重要研究内容。可以代表青城文化的典型建筑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民居、宗祠、隍庙、书院。民居院落是青城建筑空间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明清及民国初年,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下青城的传统民居院落约有152 院,其建筑风格多吸收了北京、天津、山西太原等地的建筑样式及特点,又融合了西北陇派的特色[4],在这种文化杂糅与融合中青城民居才形成了集地区共性与个性为一体的独特形态。据青城镇景区管委会办公人员叙述,在历史演变中一部分古民居自然消失,现存较完整的传统民居共45 座,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重要资料。

3)空间形态的更新发展总结

青城古镇从明清到经过文化大融合后的今天,其空间结构与形态肌理并未遭受大规模破坏,这些保留下来的文化资源就是其转型发展的重要依靠。青城在成功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后,集文旅观光与现代化生活需求为一体的目标便是青城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青城的建筑空间形态与自然空间形态在原基础上朝多元化与创新化更新发展。镇政府便依托小城镇建设项目完成了对高家祠堂、罗家大院、青城书院、城隍庙、等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的修复。整合保护古建民居3 院,新建二层仿古商贸楼1600 m2,民居四合院4 院。也建成了青城民俗博物馆,将水烟、古家私、染织、酿造、剪纸、刺绣、黄河奇石、书画作品、传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进行收藏展览[5],加大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开发了东滩荷塘、百年生态梨园等自然旅游资源,具体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青城空间形态更新变化一览表

4 结语

良好的空间状态就是在一个完整的空间秩序系统中去思考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领会特定时期的空间营造观念,并以此为指导有序地开展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的建设活动。目前青城古镇的空间规划都是围绕特色文化旅游这个目标展开的,本文就梳理出了青城空间秩序演进的特征与其最核心的空间文化内涵,这有助于青城在日后的建设过程中抓住发展重心,保持其独特且有序的发展节奏,避免迷惘与无序。

猜你喜欢
青城空间结构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青城秋色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21世纪城市规划的新思维
——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案例与优化策略》
我爱家乡青城美
咏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