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门槛理论的厦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思考

2020-06-05 08:48李晶晶王世福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5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门槛厦门

李晶晶,王世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厦门的城市空间发展受其“海岛”加“海湾”的自然格局限制,岛内空间容量接近饱和,跨越海湾谋求发展成为目前城市发展的空间诉求。“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对城市空间集聚效益提出更高要求,需从简单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型[1],关注市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同时也强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绩效的提高。基于分析空间绩效、规模门槛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梳理厦门市城市空间拓展的特征及实现跨越发展的难点,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对厦门跨越发展提出了规划建议。

2 相关理论

2.1 规模门槛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之间通常是因前者而导致后者的调整,在城市规模扩大后,通过对需跨越的门槛因素识别优化,进行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寻求跨越门槛后更高的空间绩效[2]。许多城市在空间增长中仍属于“近域圈层式”蔓延,虽跨越了用地门槛,却缺乏对空间结构的同步调整,新增的用地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指引,反而产生“外溢——回波”现象,增加了原有用地的压力,城市空间绩效低下。因此,在空间跨越规模门槛的同时,应同时关注空间结构的调整,避免二者不匹配而带来的城市空间增长的负 效应。

2.2 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门槛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城市不可能不限制地发展,总会遇到某一方的障碍,克服后城市才能继续发展,这种障碍就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门槛。门槛分析作为门槛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的运用,主要运用于方向性规划,例如城市总体规划和战略发展规划。在方向性规划中,门槛理论作为问题导向的分析方式,常被用作城市跨越发展多方案比较的评判依据。城市的跨越发展除了用地规模门槛的跨越往往也伴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跨越,而为了更好地进行空间跨越,可选择在跨越用地门槛前综合考量门槛因素对城市结构做出指引,或在跨越用地门槛后及时地针对产生的问题做出空间结构的调整,以期达到空间绩效的 提升。

3 厦门市城市空间拓展的特征

厦门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分为本岛与岛外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山海格局使城市的空间拓展受到阻碍。空间的拓展过程中,厦门主要依托港口的发展而演化,逐渐从“海岛型城市”—“海岛型—海湾型城市”转型到如今“海湾型城市”(见表1)。

1) 改革开放前(1980 年以前)

厦门城市建设源于军事防卫之需,后以港口的发展为契机,城市中心初步形成。1842 年厦门开埠之后,填筑海滩使得厦门市朝海的空间有所扩展;1920-1949 年依然以以港口及原商业区为中心,建立并完善了港口和市区商业中心的交通联系;1949 年后则将建设侧重于本岛与大陆的交通衔接,建设了大量海堤等基础设施。

2)“海岛型城市”发展期(1980 年~1990 年)

1980 年代,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直接引发了厦门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快速扩张,形成了本岛以湖里区及老城区双核心、岛外从小规模分散到多片集中的空间分布。当时厦门的产业方向以工业为主,在短期内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发展,却导致厦门本岛大量的用地被传统制造业、低层次生活性第三产业所占据。

3)“海岛型—海湾型城市”转型期(1991 年~2000 年)

随着海沧经济开发区的全面开发及厦门大桥的通车,厦门岛内外联系加强,岛外几个工业区建设初具规模,交通的衔接也促进了岛外的新区建设,岛内外城市化水平差异被缩小,逐渐从海岛型向海湾型城市转型。

4)“海湾型城市”发展期(2001 年~至今)

1999年12月,海沧大桥的顺利通车、岛外四区的城市建设日趋完善,厦门海湾型城市的格局日益显现。2005 年以来,为更好地依托城市内部建成区及利用已形成的对外通道,厦门将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放在北边的环东海域地区,但无法对相邻的漳州和泉州地区形成直接的吸引作用,不利于跨越到岛外的长期发展。

4 厦门发展需要跨越的门槛

4.1 城市层面:自然资源的门槛

土地资源方面,厦门市辖区面积仅为福建省总面积的1.37%,为漳州市和泉州市的13%和15%,城市空间的拓展受土地资源所限制,城市生活生产功能的布局被局限,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也无法充分发挥。厦门Ⅱ版城市总体规划中(见图1)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上限为640km2,常住人口规模将达到500 万。厦门本岛与岛外各组团建设用地几乎相当,却承担了2/3 的常住人口,可见本岛的自然资源压力更甚。

表1 厦门市空间拓展的特征总结

水资源方面,且由于面积狭小且河流少,陆地储水条件差,根据2018 福建省水资源公报,厦门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9m3,仅为全国(2074m3)、福建省(1975m3)的1/10。而厦门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因素,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厦门城市发展的重大因素。

4.2 中心区层面:运行及服务能力的门槛

厦门城市空间为高度集聚的单中心结构,城市功能过于集中,本岛极化问题非常突出。对比厦门市历版总规中空间结构的调整(见表2、图2),可发现除2011 年版外,均有强化本岛中心的意图。为更好地跨岛发展,还需跨越目前的单一中心区运行及服务能力的门槛,包括:

1)中心区生产服务功能门槛

厦门本岛作为城市中心区,城市生产服务功能配套上远超岛外。本岛面积狭小,仅为岛外的1/11,人口密度则是岛外的11 倍,本岛集中了厦门一半以上的人口、城市建成区以及65%的就业岗位。随着新建跨海通道通车,部分交通居住功能外移,向岛外跨越发展,但公共设施及生产服务配套未及时跟进,岛外次中心未形成较强的反磁力中心,反而产生“扩散——回波”效应,本岛单中心极化情况加剧。

2)中心区交通设施门槛

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需要整合多种交通设施。随着跨海通道及岛外新城的规划建设,厦门本岛的交通和环境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但根据城市轨道和新城建设的规划看,交通规划的重心以向心型的交通为主,且基本仍围绕本岛,本岛主中心的作用可能会进一步强化[3],与希望构建的多中心格局不相匹配。

5 城市跨越门槛面临的问题和规划对策

5.1 跨岛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厦门总规中对岛内岛外的关系论述不够明晰,描绘的“均衡发展的多中心格局”和“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美好蓝图也没有实现。在跨岛发展之前未先进行城市结构引导,岛外各区的新城规划虽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厦门本岛的用地压力,却因缺乏对其用地方向的有效指引,各新城用地发展不均衡,造成本岛中心的“外溢-回波”现象。1990 年代初,浦东跨越黄浦江由于开发初期规划决策失误出现城市功能失调,虽对陆家嘴中心区出现商业类型单一、规模不足等问题做出措施调整,但总体而言跨越发展不算特别成功。因此,城市空间的跨越发展应更多着眼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而非只关注用地门槛的跨域,成功的空间跨越不仅会带来空间增长,还应使新的城市职能被激活,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表2 厦门历年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总结

图2 厦门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指引的变化

5.2 厦门市的规划对策

5.2.1 战略规划的指引是空间调整、合理跨越发展的前提保障

城市跨越式发展需要从更广的区域层面、更大的时间跨度,通过前瞻性的视野去考量其可能面临的各类门槛,合理规划其发展方向及目标,并制定对应政策和措施以实现其跨越发展。近年来出台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空间统筹规划打下了基础,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角度提出推进厦漳泉同城化,打造大湾区都市区[4]。

5.2.2 核心生产服务功能的外迁是启动跨越发展关键

调整城市结构,不仅是工业的外迁,而必须是核心生活功能的外迁。岛内优质公共服务及教育设施的功能迁徙疏散才能真正给新城引入活力,实现人口的疏散。城市跨越发展中可对原有中心进行适当功能疏解,也可以通过分析新组团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情况,合理地注入其所缺少的功能。例如李峰清等(2017)通过就业势力圈的分析认为翔安、集美新城就业中心对自身的就业吸引力不足,未来应在上述地区增强其功能性,包括进一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等就业岗位,以增强组团自身的独立性和中心影响力[5]。

5.2.3 交通系统的衔接是跨越发展的支撑体系

厦门跨岛发展,实现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调整,需要对其交通模式进行调整,完善岛外各中心生产服务功能配套,尽量减少向心交通,缓解本岛的交通压力。因此,在多中心格局下,岛内外交通衔接需改变以需求为导向的跨海通道建设思维,通过人口功能的疏解实现本岛及岛外各中心独立的交通系统,建立必要的岛内外衔接通道而非按目前单中心格局下的交通需求盲目增建;此外,跨岛发展也需要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通过跨海湾及各中心、各中心内、各中心小组团之间快、中、慢各层级公共交通的完善,减少岛内外及各中心的交通压力,实现不同需求的交通衔接。

6 结语

空间绩效、规模门槛、城市空间结构关系密切,理解他们之间的内在肌理是更好的理解“城市绩效”的钥匙,也使得人们用空间思维,并以此来看到城市空间的动态发展[6]。目前,厦门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6 年的158km2翻了一番,增加到了348km2(2018)年,常住人口已达411 万,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结构的优化面临更大挑战。然而厦门的城市发展一直受到山海格局限制,单中心的结构调整困难重重。为了突破岛外发展空间绩效低的困境,真正实现跨越门槛,应解决好跨岛发展与单中心结构之间的矛盾,通过规划指引、生产服务功能外迁、减少向心通勤完善公共交通等策略完成合理的单中心到多中心的规划结构调整。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门槛厦门
厦门正新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21世纪城市规划的新思维
——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案例与优化策略》
门槛杂说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偶”遇厦门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