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林格格,甘振坤,张大玉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乡村遗产作为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中极具代表性的类型,是构筑“乡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遗产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多数乡村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中,受外部政策、资本的影响和吞噬,通常违背其乡村发展规律,简单粗暴地开展乡村遗产“活化”,往往造成遗产本体的破坏与价值的流失。
近年来,各项指导意见及措施从过去侧重“保护”的理念方针开始转向“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政策导向,学界对遗产保护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进一步突出了遗产价值和生命延续。为了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目标,活化利用成为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2018年10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公布了“乡村遗产酒店”首批示范项目名单,希望通过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尊重乡村内在的生存与发展机制,促进外在的市场、政府、社会参与机制的建构[1],推进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推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动态平衡。
1.1.1 乡村社会发展不平衡
乡村正面临着产业发展停滞、乡村空间衰败、乡村文化衰落等诸多问题,振兴乡村发展的资金很难关注到乡村遗产,且乡村遗产保护利用在短时间收益低,影响小,难以立竿见影。另一方面,过度的旅游开发也对乡村自然环境、遗产资源以及地方文化产生严重冲击[2]。
1.1.2 价值观念冲突
保护利用的价值理念难以在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中推行。从遗产价值来看,乡村遗产是地方传统文化、历史、资源及特色的见证者和承载者,遗产保护利用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但目前遗产保护的观念难以普及至乡村,得不到认同就难以调动其保护利用的积极性,由政府和专家主导的乡村遗产保护利用就很脆弱[3]。
1.1.3 乡村遗产保护利用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遗产保护的关注点主要还聚焦在城市,乡村遗产保护缺乏系统的整体指导框架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没有划定进文物体系内的乡村遗产无法得到保护,更谈不上合理利用。另外,保护利用的尺度难以界定,容易导致理应重点保护的遗产资源得不到重视,需要加强利用的遗产资源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1.2.1 国家层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强调[4],要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效途径;倡导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等[5],都为乡村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利的制度条件,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1.2.2 行业层面
201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体现了文物保护利用并重的理念,尤其强调文物的社会效益[6]。文物保护利用进入“全民参与”的新时代,也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科学改善乡村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指引。
1.2.3 社会层面
随着人民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增长,以及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呼唤着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大众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乡村。乡村物质空间环境的衰败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恰好为“归园田居”提供了能够置换的土地和资源,由乡村遗产改造而成的民宿、咖啡厅、特色餐饮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物质空间和乡村体验服务的有机结合,促使乡村空间进行可持续转化,也为传统农业复苏、实现产业多样性找到了一条可行之道[7]。
乡村遗产酒店,是以乡村遗产为依托,以乡村独有的文化为背景,以酒店经营的方式实现对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8]。其本质是将有形的建筑遗产与其他无形的文化遗产相结合,以酒店经营为功能导向,把现代酒店的属性引入乡村,将遗产提升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和文化承载者[9]。乡村遗产酒店使游客零距离体验乡土文化,激发公众深入了解历史遗产的兴趣。遗产酒店的出现为解决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创造了可能性,有助于实现利用遗产资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
乡村遗产酒店作为遗产活化利用的范例,应重点评估乡村遗产酒店对乡村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系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对传播乡村传统文化起到的作用。其价值主要表现在:
(1)乡村遗产酒店是活化利用闲置乡村遗产资源的有效方式。乡村遗产酒店以不损害遗产价值为前提,凸显乡村特征为出发点,突出乡村遗产的公益属性为目的,将闲置的遗产资源“复活”,为闲置的乡村遗产找寻到既符合当代社会生活要求,又能促进保护遗产及其价值的方法。相比饭店、咖啡厅等餐饮类遗产利用项目,遗产酒店对遗产本体影响小,其体验性和接触性的使用也更易于游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
(2)乡村遗产酒店是深度展示和阐释乡村遗产的重要途径。乡村遗产酒店一改以往博物馆式的文化传播体系,通过酒店使游客真实体验遗产建筑形式、构造、材料,设置不同活动提供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体验,增加公众对于乡村遗产的认知与喜爱,将文化保护的意识以更加生动趣味的方式传播开来。
(3)乡村遗产酒店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可靠方式。乡村遗产酒店不仅具有遗产价值,还是未来乡村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10],在市场经济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凭借资本注入,吸引人才、技术向乡村地区聚集,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劳动力回流和村民增收等具有显著效果,为激活乡村产业活力、振兴乡村经济、复兴乡村文化、重塑乡村价值提供新途径。
居住类建筑改造以乡村民居建筑改造为主,也是目前被利用改造成遗产酒店最多的类型。其主要优势在于民居建筑完整地继承了当地传统建筑特征,准确地还原当地居民生活习俗、建筑营造技艺;同时,酒店的功能同为居住,容易借助现有建筑的尺度来设计适合游客的生活空间。
海草房唐乡酒店位于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东楮岛村内。建筑方面,通过聘用当地工匠对海草房的全面修缮,充分保护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同时也为海草房营造技艺的传承创造了条件。经营模式方面,酒店以当地特色渔民生活为切入点,针对不同院落房间制定不同主题,通过与渔民进行合作,打造各类体验活动,促进农产品的销售,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公共性建筑相较于居住类建筑改造,更加开放与综合,强调遗产的社会属性,为乡村地区树立示范效应。公共类建筑改造为游客提供了乡村住宿服务,也考虑逐步向村民开放,积极促进乡村多元化发展,为村民与游客提供更多的对话和交流的空间,增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由此类建筑改造而成的遗产酒店,将自己作为乡村空间的一部分,既延续了公共建筑自身的功能属性,也为乡村发展转型起到带头作用。
城后村休闲农业示范园位于陕西省合阳县城后村。院落原址为荒废多年的乡村小学,布有南北两排房屋。改造方案延续这一格局,通过隔墙将院落划分为3进。不同院落结合功能营造出不同的空间属性,第一进院落最具公共属性,为村民提供停留休憩的公共空间,建筑功能也为老人儿童活动室;第二进院落式为游客与村民共同使用的区域,建筑具有接待、阅览、会议等功能;第三进院落则拥有高度私密性,是游客的住宿区。通过这种层级递进式的布局,有效促进游客与村民的交流和互动,使得遗产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作为村民集体活动的独特载体。
不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不同时期的乡村产业有着不同的特征,因而遗留了大量形式截然不同的生产建筑。虽然多数遗存不再发挥原有功能,但早已成为村民集体记忆中不可抹去的部分[11]。生产性建筑改造的特点在于,自身的大尺度空间为改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利用空间的阻断和疏导,赋予建筑空间丰富性和具体性;面对乡土文化与产业记忆的传承,将当地风土人情融合于建筑内,鼓励游客主动参与到体验中。
瓦厂乡村精品酒店位于北京市怀柔区营北沟村,该区域处于慕田峪长城的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酒店原本是由村里一座废弃的琉璃瓦厂,在建筑改造过程中,将老建筑保留与当地建筑材料应用作为主要手段,有效地保护了环境,且与长城的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在功能业态方面,充分挖掘长城文化元素,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并为每一间客房创造观览长城的独特景观,拓展了乡村遗产与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之间的统筹利用思路。
乡村遗产酒店通过对特色遗产建筑的改造利用重新实现其价值,一方面有助于村民认识遗产价值,鼓励村民积极投身到乡村遗产的动态保护中去;另一方面,其为乡村振兴提供起步资金和资源,能够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为乡村遗产保护助力,确保乡村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上几类遗产酒店典型模式分析(表1),得出下列4点启示:
(1)乡村遗产的核心是价值,任何利用都必须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强调遗产保护的根本性,并根据价值重要性优先确定遗产载体的保护先后次序和严格程度,再根据发展的需要,合理转换功能和适度改造建筑,以求遗产的核心价值能够在利用中延续。
(2)正视商业的价值与力量,鼓励市场介入与村民合作。乡村遗产需要利用自身资源在市场中寻找突破口,市场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能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可持续的“自发性”保护利用,更有助于实现乡村遗产的活化利用。培育乡村遗产的经济活力、社会活力和文化活力,扩宽传统农业、渔业、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和产品,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来推动乡村的发展与遗产的保护。
表1 乡村遗产酒店类型表
(3)尽可能实现遗产损耗最小化和空间利益最大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互联互通。以保护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为原则,适当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①新旧材料、技术之间的碰撞可以使传统建筑以现代的方式获得重生,遗产价值得以延续;②现代服务设施以传统的形式呈现,能够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4)注重乡村遗产展示与阐释,唤醒公众的文化热情。乡村遗产酒店充分挖掘地方的资源特色、文化遗产价值、人文精神,将当地传统生活方式、特色农副产品、非遗文化等融入遗产空间,通过博物馆陈列、互动性体验、公开讲座、多媒体应用、教育及培训项目、网络传播等多种展示与阐释方式,帮助公众欣赏和理解遗产,构建遗产审美意识,实现遗产价值与意义的有效传递。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丰富的遗产资源“活起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遗产保护利用之路。乡村遗产酒店对乡村特色资源的活态传承,保护了乡村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尊重了居民生活形态与传统习俗,弘扬和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是探索我国遗产活化利用新途径过程中的重要尝试。乡村遗产活化利用任重道远,其肩负着遗产保护利用转型的重任,承载着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在未来将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