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青 朱继红
摘 要 和谐的课堂管理需要理性管理和感性管理相结合。课堂管理者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推进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实践:正确理解课堂管理,奠定两者结合的思想基础;提升课堂管理智慧,形成两者结合的实践支撑;认识个体个性差异,选择两者结合的合适方法;深化思想认识深度,促进两者结合的合理实践。
关键词 课堂管理 理性化管理 感性化管理
课堂管理需要理性智慧,也需要感性表现,理性生成了课堂管理的价值支撑,感性促成了课堂管理生动活泼的外在形态。理性和感性是课堂管理的基调,教育者在课堂管理时要先定准基调,才能在课堂管理中合理作为。
一、课堂管理的理性倾向及其缺陷
1.课堂管理的理性倾向
课堂管理的理性是指教师以理智的方式应对课堂管理的各种问题,很少掺杂感情在其中,注重课堂管理的技术性[1]。具体来说有以下理性特征。
(1)追求学生心智成熟
课堂管理以一定价值目标为导向,学生发展是课堂管理价值目标的具体指向,学生发展内涵丰富,包括心智方面的发展、情感发展、技能发展等,理性的核心是理智思维,这样的思维必然会催生课堂管理关注学生心智发展,把学生心智成熟作为课堂管理的基本目标。
(2)注重管理技巧方法
理性化的课堂管理比较注重管理目标的实践导向,会把相应的目标完成分解于各种环节要素上,以各种要素环节的合理设置和组合来促成管理目标实现,并且会更多地探索其中的管理技巧和方法,以技术性加强来促成管理目标的实现。
(3)强调教学管理设计
课堂中的管理和教学同步进行,为了使课堂管理不影响教学进程,并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教师往往都会事先设计课堂管理的时机、步骤和频次,课堂管理的计划性比较突出,较少进行随性管理。
(4)关照课堂实际情况
不同课堂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课堂管理基础和条件大有差异,理性的课堂管理注重课堂管理的实际情况、可利用资源情况等,能够从课堂现实出发,按照现有条件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不会做出比较过激的管理行为。
2.理性化课堂管理的不足
(1)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师生和谐关系建构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比较理性,会突出师生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对学生更多地是要求和指令,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这必然会影响两者关系的密切程度。
(2)课堂氛围沉闷
課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展现生命活力和成长的过程,理性的课堂管理关注管理效能的发挥,比较注重各种管理指标的达成,工具理性比较突出,而对于其中师生情感、真实的人性等和人相关的问题关注较少,很少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课堂氛围往往比较沉闷。
(3)课堂缺乏人文情怀
课堂管理的对象是鲜活的生命主体,以人为本应该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相应的理念实践需要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应该观照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具有一定人文情怀。而当课堂管理过于理性化时,课堂管理者往往会忽视管理对象人的属性,会忽略双方作为人的存在,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管理技巧方法和目标实现等问题上,从而使得课堂管理缺乏基本的人文情怀[2]。
(4)管理价值和过程割裂
课堂管理的目的是维持课堂秩序、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巧掌握,也包括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建立,健全人格发展是课堂管理的重要价值。但是在课堂管理过于理性化的情况下,有关情感、人性等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难以得到全面发展,管理过程和管理价值追求无形中被割裂开来。
二、课堂管理的感性需求及其局限
1.课堂管理的感性需求
课堂管理需要以理性为基础,还必须要有感性,感性思维能够使课堂更加精彩。教师率性化的课堂管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能够使课堂显得更加真实,有助于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学生成长的过程是逐渐认识了解人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唤醒学生美好人性的过程,但是课堂管理的理性化思维过于突出往往会压抑人性,减少真实人性的展现,课堂管理的人性体现和突出必须要由感性思维来落实。另外,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课堂管理的感性化,在理性化的课堂管理下,师生仅仅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这样的管理必然会增加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难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最终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基础,从课堂教学管理成效出发,课堂管理要适当感性化。
2.感性化课堂管理的局限
课堂管理过分感性容易偏离管理目标。课堂管理的目的是解决课堂内的各种事宜,使学生尽可能地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使教学活动正常展开,但在管理方式比较感性的情况下,教育很容易偏离管理目标,放弃原本应该进行的合理管理行为,从而使课堂上学生缺少了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偏离了课堂管理的目标。另外,感性化的课堂管理也容易缺乏实效,课堂管理的感性化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的管理行为比较随意,会根据个人情绪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行为看起来比较真实,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但是难以让学生真正沉下心来思考问题,即便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有影响,但是这种缺乏理性的情感态度很难持续[3]。再者,随性的课堂管理也使得课堂管理思路相对无序,教师在课堂管理时的更多感性表现意味着其会随机进行各种管理行为,相应的管理活动缺乏事前设计规划,有关课堂管理的效果缺乏预估,课堂管理思路相对无序,课堂管理状态和效果就不够稳定。
三、理性与感性结合的课堂管理思路
1.正确理解课堂管理,奠定结合的思想基础
教师对课堂管理理性、感性的实质性认识关键在于其对课堂的理解、对学习的理解和对学生发展的理解等。从课堂理解来说,课堂的本质是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成长,交往是课堂的基本特质,良好交往是成功课堂的重要标志,也是课堂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课堂管理是师生交往的重要方式,师生之间的交往必然需要情感交流和沟通,教师理解了课堂的本质,便能够认识到课堂管理时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的重要性,最终认识到理性和感性结合的必要性。就学习理解而言,课堂教学为课堂学习服务,学习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促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课堂管理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是课堂管理的基本任务。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需要课堂管理讲究技巧方法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也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性管理和感性管理结合进行才能形成以上管理结果。从学生发展来说,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课堂中的学生进步成长,学生的进步成长包括心智、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成长的单一理解势必会使其在课堂管理时形成理性或感性等单方面的倾向,在其全面理解学生发展内涵时,会意识到课堂管理要全面关照学生的思想感受、学习成绩、人格发展等都多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理性管理和感性管理并进的意识。
2.提升课堂管理智慧,形成结合的实践支撑
理性意味着计划、技巧,感性意味随心所欲、率性而为,两种思维的实践方向是相悖的,要把理性和感性结合在一起,使两种思维实践相融共生,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课堂管理智慧[4]。从改善问题出发,当下的教育者需要进一步提升课堂管理智慧。先要全面掌握课堂管理的各种问题,从课堂管理的生成、价值、目的、实践形式,到课堂管理的现状、问题、改进方向等都是教师需要了解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更多的课堂管理实践和注意相应的素材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深刻反思,同时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更高的层面审视问题。实践经历可以让教师获得一手经验,深刻反思能够使其深化问题理解,理论水平提高则能够帮助其升华问题认识,使其关于课堂管理的经验性认知转变成为客观性认识。另外,教师还要积累更多的管理技巧方法,教师对课堂管理理性和感性的基本理解要把相应的思想认识落实到实践中,需要具有较好的实践技巧和方法。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是偏重于理性或感性的某个方面,缺乏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方法积累,需要更多地学习他人经验,或者是通过实践探索形成更多的方法积累。此外,课堂管理中理性和感性灵活结合的能力也需要提升。课堂管理有时需要理性,有时需要理性,整体来说,要以理性为主,适当糅合感性在其中,两者的灵活结合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情势的准确判断和结合方法的合理选择。情势判断能够让教师准确把握结合时机,合适的方法选择能够使课堂管理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更加自然和谐。相应的能力提升需要教师对他人经验的更多借鉴,同时更需要其在课堂实践中多行多思,使自身能够精准掌握课堂管理的节奏,从而在每个合适的时间点采用恰当的方法来处理。
3.认识个体个性差异,选择结合的路径方法
不同教师的个性有差异,其在课堂管理中的思维和风格自然会形成理性和感性偏差,这种偏差会使得特定教师偏重于理性思维或感性思維,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适当向相反的方向调整,使课堂管理兼有理性和感性。但是这种调整需要适度,不能悖离教师原有的个性风格,而是要在原有个性基础上适当融入新的思维成分,这既能发挥其原有的个性优势,同时也能够使个性的张扬在理性范围内。要达到以上境界,需要实践者在认识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找到课堂管理理性和感性结合的路径方法,形成两者结合的合理思路。教师要通过合适的方法了解自身的个性特征,审视自身在课堂中的管理特色,以此来确定自身课堂管理的理性或感性转向。教师对个人课堂管理形成一些主观认知后,还需要和他人的课堂管理进行对比,验证自身的结论是否准确,同时基于比较结果补充自身关于课堂管理的理解。另外,教师关于自身的课堂定位需要有一定的标准或模板来对照,才能使自身关于课堂管理的理想建构更加合理。人的个性与生俱来,教师的课堂管理只能是在个性基础上的发挥,不仅需要张扬个性优点,还要通过情绪调节等合适方法突破自身个性在课堂管理中的局限,保持课堂管理的感性和理性平衡。
4.深化思想认识深度,促进结合的合理实践
课堂管理中的理性来自教育者对课堂和自身角色责任的深刻认识,教育者要突破当下浮躁的教育生态,把课堂管理上升至文化层面,要有人文情怀,两者对于课堂管理缺一不可,且能够相辅相成,共同促使课堂管理踏上新台阶。因此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实际上是教育基本目标以及文化本质汇聚于课堂管理的共同表现,要使两者结合的认识和实践更加合理,需要教育者深化自身的思想认识深度,从更高层面来理解问题,明确不同要素的角色功能,然后把各种要素都摆放于合适的位置。一般情况下,教师对课堂管理都会有一定认识,但是相应的认识是在实践经验中无意中积累的结果,不够深刻和系统。相应的思想认识深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实践反思来推进。每一节课堂都会形成不同的管理情境和事宜,教师有机会进行大量的课堂管理实践,实践出真知,但是真知的形成需要教师对实践的深刻反思。因此,教师需要适当增加反思,培养自身的实践反思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更多阅读。课堂管理的理性和感性实际上是如何定性课堂、理解课堂的问题,课堂管理是教育的具体实践,也是教育文化的体现,教师基于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站位,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课堂管理的基本定位,从而为其理性化和感性化结合奠定思想基础。再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来升华思想。课堂管理需要按照一定教育规律来进行,其中的感性和理性结合是基于教育规律的具体实践。教师需要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专业视角解读问题,这能够使其关于感性和理性的结合问题认识更加透彻和全面。
参考文献
[1] 车伟艳.有效课堂管理的范围、要素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04).
[2] 许红敏.顶岗实习师范生课堂管理困境与改善对策[J].教育探索,2015(07).
[3] 夏鹏翔.凸显生命关爱:有效教学的课堂管理[J].当代教育科学,2015(08).
[4] 黄伟,凌佳.焦点重聚与价值更新:课堂教学管理变革刍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6(15).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