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海
摘 要 在“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政治引领”备考导向下,高考宏大主题作文地位日渐突出,也成为当下考生必须駕驭的一种作文类型。作为思维模式中的一种,批判性思维融分析、总结、归纳、整理和想象等多种思维为一体,能够对宏大主题作文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多角度的立意,从而提升作文的写作水平。本文以近四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为例,探讨高考宏大主题作文背景下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高考作文 宏大主题 批判性思维
近年高考作文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综合考查。这种综合考查能够实现在写作过程中对材料独特的思维认知,实现写作方法上的创新和写作结构上的突破。近四年来的高考宏大主题作文能够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想象发散能力,在展示学生写作特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教学挑战。本文以2017-2020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为例,谈一谈高考宏大主题作文背景下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运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思维发展与提升”重点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运用,旨在促进学生“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董毓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准确判断的基础上,使用科学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思考和判断”[2]。同样研究批判性思维的欧阳林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重在反思和质疑,拓展思维空间,疏通思维渠道,提高思维效率的一种思维方式[3]。综上可知,“批判”是批判性思维强调的重点,这里的“批判”不等于批评,它是一种认知过程,旨在提出质疑,通过辨析等多角度论证,形成理性的认知。因此,批判性思维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归纳推理、想象发散等三种思维能力。
高考宏大主题作文在时间上包含了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漫长跨度;在空间上包括自身与外界、中国与世界等多种角度,在向整个社会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引导考生从历史看当下,从世界看中国,正确把握国家在历史上的定位、个人在时代中所处坐标。既要学生体现“文以载道”的观念,强调用作文思考历史、现实与未来,彰显时代责任感;也要学生结合自身认知,对社会中的事物与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归纳与推理、想象与发散,从而寻找独特的立意,确立新的论点,规划新的结构,阐述新的思想。因此,在宏大主题作文中,学生应当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材料的解读、主题的选定、素材的选取以及道理的阐述上,彰显思想的独特与深刻,实现内容的灵活与突破。
二、高考宏大主题作文写作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存在的问题
综观近四年的高考宏大主题作文,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分析评价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想象发散能力。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对这三种能力的运用还存在问题。
1.分析评价单一片面
分析评价能力,即学生“对所看到的现象,事物的价值和性质等做出个人的判断,并有独立、综合、有建设性的见解”[4]。在写作中,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对于事物或者现象不能站在全面的角度综合看待,无法展开多层次的论述。
“幸存者偏差”(2018年全国Ⅱ卷作文题)讲述的是二战时期科学家们在“如何减少空军被击落概率”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根据幸存飞机上弹痕分布情况的调查结果,英美军方决定弹痕多的部位要加强保护,而统计学家沃德则认为,一旦弹痕少的部位被重创,飞机就很难有返航机会,因此应当注重保护弹痕少的部位。材料中明确指出“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但很多学生依然会站在其他专家的角度对“保护弹痕多的部位”这一举措的合理之处进行评价。材料既然肯定了沃德的说法,就说明要让学生来分析评价“沃德为什么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学生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无法准确定位分析评价的对象。而确立了分析评价的对象后,学生对于沃德“为什么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问题,也很难从全面的角度来思考。由于分析评价能力不足,学生在确立作文主题时过于片面,无法找到新颖独特的论点。
2.归纳推理能力薄弱
归纳推理能力,即“根据对某类事物中若干个别对象的考查,作出关于这类事物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4]。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19年全国1卷作文题)主要争论的是在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是否应当继续发扬热爱劳动的精神。学生在论述时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将热爱劳动与不热爱劳动的合理性共同做出探讨。第二个是在论述热爱劳动的必要性时,对于为什么要热爱劳动不能从多层面、多角度来论证。宏大主题作文往往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论述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还可以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等方面进行论述,兼顾历史与现在、语文与文化,对主题进行充分多样的论证。在这一方面,学生的归纳视角还是过于狭窄,推理能力还是过于单薄。
3.想象发散脱离现实
想象发散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打破固有思维,将事物放置在不同的场景或者概念中,为具体论述打开新的视角。
看到“时光留给2035年18岁的青年”(2018年全国1卷作文题)时,很多学生不审读材料,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篇科幻文,会直接虚构2035年的生活场景,与写作任务要求相去甚远。材料需要学生结合社会热点,从实现中国梦这一宏大时代主题上来考虑。学生虽然发挥了想象,但是想象没有针对性,难以取得良好的写作效果。材料中有2000-2018,2018-2035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写作中要抓住90后和00后两代人面对机遇、迎接挑战的方面,结合国家的发展轨迹进行想象。这一点学生还缺乏精准把握,只是抓住了想象的表面,没有注意到想象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基本的逻辑性。
三、高考宏大主题作文背景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批判性思维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思考的角度、广度和深度上,还体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迁移和运用上。宏大主題作文背景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路径实施。
1.运用多维立体思维,提升分析评价能力
构建多维立体思维体系,引导学生跳出点、线、面的平面思维方式,尝试从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思考问题,把作用、意义、背景、原因、措施等放入对宏大主题作文的思考中,鼓励学生拓宽可能性的空间,让思维细胞在立体中撞击和联通,不断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和分析评价能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自然也会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以“以其中两三名句为基础确定立意”(2017年全国Ⅱ卷作文题)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名句的共同之处。不难发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都是表现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奋斗意识的。接下来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这几个层面,对这些名句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学生选择“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这三句进行分析评价,可归纳总结出这些名句都是体现奋斗精神与时代担当的。接下来学生可以进一步对“为什么奋斗意识与时代担当是青年人最重要的精神风貌”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找出这些名句所蕴含的独特内涵,从而学会从多角度展开深度思考,不断提高分析与评价能力。
2.运用组合关联思维,提升归纳推理能力
组合关联思维正是通过纵向、横向、正向(顺向)、反向(逆向)等关系将不同的事物组合关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到宏大主题作文上,围绕内在的一种关系重新组合关联,从而形成一种最佳立意。这种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个性立意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关联思考的意识,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度,获得对问题的深刻见解,不断提升自我的归纳推理能力。
以“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7年高考全国1卷作文题)为例。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地反映了时代主题,传递了正向的价值观念。材料中“共享单车、京剧、一带一路、中华美食、大熊猫、长城、广场舞”是中国的表征和缩影,“空气污染”是中国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包含在材料十二个“中国关键词”中。这些关键词可以正向、反向组合归纳推理,还可以按照主题组合归纳推理,如把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与封闭保守的“长城”相对照,将频出问题的“食品安全”与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相对照,将当下火热的“广场舞”与国粹代表的“京剧”相对照。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所感所知进行关联思维,准确把握宏大话题“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在这样的阐述中,学生能学会将一种主题联系到其他事物与现象上,抛开事物的表面,抓住内在的关联,获得全新的见解。
3.运用理性逻辑思维,提升想象发散能力
作文教学一直都倡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想象力的魅力一方面在于思维能够超越现实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要让想象的内容相互之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实际写作中,学生对于想象的逼真性和逻辑性普遍难以有很好的处理,想象的内容经常是漫无目的、毫无章法的。对此,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作文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和发散思维时要观照实际,立足客观事实,依据基本逻辑规律,以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为目标。
以“历史一刻”(2019年全国Ⅱ卷作文题)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材料中每个尾数为9的年份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同时关注“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一句中的2049和省略号带来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百年来追寻民主共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来对2049年的国家发展状况进行展望与想象。这种想象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基础,通过对国家发展阶段中呈现出的规律进行总结,为想象2049年的国家发展状况做铺垫。写作时,学生可以梳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成就,让2049的生活更加逼真。
又如“带你走近_______”(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要求补充一个中华地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个地名联想到这个地方的历史典故、文化名人、民风民情等,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名背后潜藏的某种难忘的故事、记忆、情感,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个地名回顾这个地方的历史变迁,思考它的现实模式,畅想它未来发展的图景。学生在行文过程中要从中华地名中发掘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对中华地名的肯定、赞颂中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在对中华地名的规划、保护中体现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彰显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通过这样的阐述,学生就能把握宏大主题中想象所要遵循的逻辑规律,让作文贴近现实,写出深度。
2020年高考作文多指向宏大主题的时代命题,更加注重对考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多维立体思维、组合关联思维、理性逻辑思维等批判性思维方法的运用,聚焦学生真实的思维困难,纠正学生思维运用的偏差,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材料,细读多思,从而获得对材料立意的整体感知和准确解读。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分析评价、归纳推理、想象发散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董毓.批判性思维十讲——从探究论证到开放创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 欧阳林.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 张虹.从高考作文命题中看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引导[J].文学教育,2019(10).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