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
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文科676 分、湖南省2020 年高考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绩。可没想到,这么一桩大喜事,却惹来了一些“刺耳”的声音。原来,钟芳蓉决定选择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在一些网友看来,考古是个冷门专业,还可能找不到工作。而另外一部分网友则认为,钟芳蓉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他人又有什么资格横加干涉?在这个充满茫然、诱惑、随机的考后择业季,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呢?
钟芳蓉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自然是无可厚非。“网红”教授戴建业就说,上大学选好的专业,比选好的大学重要;选最适合自己兴趣的专业,比选最赚钱的专业重要。这个道理简单质朴,却又一针见血——如果不热爱,又怎么可能有前行的动力?考古专业对钟芳蓉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只有她心里最清楚。
然而,部分网友给钟芳蓉“泼冷水”看似不解风情,却也不乏现实的考虑。钟芳蓉的家,在交通不便的乡下;她的父母外出打工7年,仅能看望她三四次。这都说明,她的家境确实不富裕。而考古,又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专业,没有时间的积淀,强求速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有些话或许“不中聽”,但也不必急着全盘否定。
其实,我们倒无须为钟芳蓉太过担心。第一,她足够优秀。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证明她的毅力和能力都足以应付接下来可能遇到的困难。第二,互联网为她带来关注度,也让她有可能得到更多帮助。北京大学在微博回应:“欢迎钟同学报考北京大学,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我在大学等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V、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的水下考古领队@考古君也已经在微博中表示:“中国考古人都是你坚实的后盾,祝你学业有成。”
只是,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对一些专业总是缺乏信心?“家中没有矿,就不要选××专业。”这样的话,大家都不陌生。部分“钱景”不让人看好的专业,尤其是文科专业,常常成为“劝退”考生的主力军。不管有没有钟芳蓉带来的争议,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我们当然都想投身于热爱的事业,但是,没有人生活在真空里,我们总要为自己的家庭、未来负责。可令人担忧的是,如果笼罩在我们之上的,是一种功利化、纯粹实用主义的氛围,那么学术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是畸形的。就拿考古来说,或许它并不“赚钱”,可谁能否认该研究领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呢?就像钟芳蓉的偶像樊锦诗先生,也曾是北大考古专业毕业,深居大漠57年,将保护敦煌石窟视为毕生的事业,这样的人生意义难道能用“是否赚钱”来衡量吗?
我们需要富裕的物质生活,也离不开丰富的精神世界,两者本不该构成矛盾关系。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能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措施,来为那些投身理想的学子提供基本的保障?全社会能不能形成一种共识——“钱景”如何,不该成为选择专业的第一甚至是唯一标准?
互联网放大了舆论对钟芳蓉的关注,这使她成为新时代的“幸运儿”。但我们更希望,下一位“钟芳蓉”的选择,不会成为公众争论的话题。(文/李勤余,摘自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
留守女孩,寒门学子,赚钱的专业,冷门专业——每一个标签,其实都是一个囚笼和套子,打着世俗偏见的烙印,以过来人经验的名义,扼杀着人们的可能性。
很多人一辈子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着没有热爱的生活,红红火火浑浑噩噩,终其一生碌碌无为。
谢谢小钟同学,她不一样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主见的灵魂追逐自己热爱之事业的自由模样。当然,人在每个阶段的想法不一样,也许今后她又发现了新的热爱,但起码在这个重要阶段,她敢于在价值排序中,把兴趣和热爱放在比世俗所推崇的赚钱、就业更高的位置。特别是在高考这个重要的人生关口,特别是她还背负着“留守”和“寒门”的标签,这种选择更了不起。
什么专业赚钱,什么专业好就业,这种以专业为中心的衡量标准,本身就是一种主体错置的误区。决定一个人前途的,永远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努力,而不是某种专业身份。没有什么专业带着必然赚钱的基因,也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你必然找到好工作。没有不行的专业,只有不行的人。人是由自己的努力所定义的,而不是由“专业”所定义的。计算机和金融专业里,也有一堆退学的人,一堆在游戏中成为“废才”的人,一堆找不到工作的人,专业应该背这锅吗?
我一向认为,在大学里,以兴趣为导向的人的饱满和完整发展,比专业重要多了。所以,每当有学生让我推荐专业或者书目时,我都会跟他们说,特别是文科,本科阶段最好选一个不需要对应着一个明确工作岗位的专业,读一些不是以找工作、考试、赚钱为目的的书,掌握无功利的、跨专业、整体的知识,在文史哲通识熏陶中成为一个知识金字塔基宽厚的人,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动下打开一个开阔的世界,而不是一开始就把自己关在一个狭窄而自闭的专业牢笼里。当你有了这种宽厚的积淀,成为一个饱满而明智的人,加上一定的职业训练,就会成为饱满而明智的法律人、新闻人、学术人。
专业的“冷热”不断在变,而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不会变。热爱一个专业,那就果断去选择吧,热爱是成就一个人最好的内驱力。工作机会,体面生活,财务保障,是一个人努力的自然结果。牺牲自己的热爱,寄望于专业的“热门性”和“赚钱性”为自己的未来保底,是舍本逐末。(文/曹林,摘自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
很多人会说,不就是应该考完,甚至是分数出来之后才考虑报志愿吗?其实“志愿”这件事情,真的应该从高一甚至是初中就开始想。
现在新高考改革目的之一就是把原来在大学才做的职业生涯规划,前置到高中,从高一选科时,就应该有所筹划了。到了大学即使发现自己选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调整起来也颇不易。而且,大学的专业会对高中的选科有所限制,比如,很多大学的心理学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在高中学过物理或者生物,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信息,想要报考时才发现,岂不太晚?
报考时的热门专业,等毕业时不一定还是热门。最为关键的是,这个专业适合学生本人吗?能够愉快地毕业吗?愿意长久地在这个专业深入学习、有所建树吗?
从长远来看,实际工作当中的能力和成就,才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刚毕业时学校的牌子这个“敲门砖”。
有关职业、专业方面的知识很复杂,作为普通人,我们很少能够摸清每个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有时也不容易从名称上做判断。
例如,很多人分不清教育技术和教育学,其实一个是工科,一个是文科。就算是同样的专业名称在不同的学校,学习的内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有很大差异。比如,材料工程专业,哈工大材料工程专业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天津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更多研究纺织材料;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主要研究丝绸材料……
所以,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学校在这个专业上的特色是什么。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需要避开的坑,比如,孩子只负责学习,父母负责填报志愿;比如,平行志愿随便填、没风险等,这些做法都不太理性。(文/高艳,摘自2020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节)
@海味儿:考古其实涵盖很广,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生物,哲学……大有可为。
@诗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被所谓热门专业牵着鼻子走,小妹妹好樣的!
@G r a v i t y:考古没前途?真是太天真了。当初要不是考古专业分数线太高(渴望ing)……
@明儿个:其实应该好好想想,为什么对于考古专业来说,每年只有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时,它才会“热”一把?
@敏敏:很多985研究生在找工作时,甚至到了工作岗位上,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感到很幽怨,都是填志愿时随波逐流的后果吧。
@SSS:袁隆平院士说过,年轻人要向前看,不要向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