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丽泽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自课程游戏化以来,课程资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关注资源建设,就是关注幼儿,关注幼儿的生活,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课程开始从文本主义走向幼儿鲜活的生命。为全面有效推进课程资源建设,促进课程资源在幼儿园实践中的落地生根,我们开展了基于资源建设的“三个一”微课程行动,即每周一次教室游戏材料盘点和整理课程,半月一次户外植物资源观察课程,每月一次社区资源体验课程的专项活动。现将我们的实践经验梳理如下:
整理课程到底是谁的课程?整理教室到底是谁来整理?它又有着怎样的发展价值?带着这样的思考和疑惑,我们寻找了相关的理论支持,发现了它的发展价值点:整理教室物品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更大程度上应该是幼儿自己的责任,是幼儿的工作;同时整理教室也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必修课”。综上,我们认为幼儿自主意识的萌发、自主能力的提升是我们整理课程的核心。
1.整理什么?
(1)整理的内容。
针对教室材料整理课程,我们可以从整理教室和整理自己两个方面来尝试开展。在整理教室上,可以和幼儿一起定期对教室游戏材料进行盘点和整理,知道班级有什么,怎么放;对一些材料柜子进行规划摆放设计;定期对班级常规的规则性环境进行调整和补充。在整理自己方面,可以从劳动教育着手,帮助幼儿树立“我是班级主人翁”的意识,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幼儿自己能够想的,让他自己想。比如自己整理自己的衣服、椅子、柜子、床铺、水杯、碗筷等。
(2)整理的推进路径。
①谁来整理?(分工合作:管理员、小组);整理的时候注意什么?怎么整理?(序的培养,先……再……);什么样的是一类?(分类);各个区域的整理注意点。
②做标记:为什么做标记?(标记的由来);标记怎么做?标记是什么意思?(认识标记);标记的更换;标记的维护。
③维护:整理之后怎么维护整洁?(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物归原处(培养及时整理的习惯)。
④安全卫生干净:怎么选择劳动工具?有哪些擦拭的方法?
2.怎么整理?
(1)整理前:整理课程要从幼儿一周游戏中产生的问题和需要开始,这个问题可以由幼儿发起,也可以由教师发起。教师要有发现的眼睛,从幼儿的偶发事件、兴趣或现实发展需要出发来发现有价值的资源。比如教师发现幼儿对自己的物品总是丢三落四,家长包办代替也较多。在幼儿园中,幼儿自己的收纳柜杂乱无序,他们通常是把物品往柜子里随手一放,无整理的意识。于是针对这一问题和现象,教师就可以开展整理柜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系列自我服务的整理课程。
(2)整理中:①借助实物、现场、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幼儿带入情境。教师要有智慧的方法,创设情境和机会,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让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幼儿的需求,变成课程的内容。②当幼儿发现问题后,我们可以借助谈话讨论,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经验进行共享,步骤进行呈现。③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儿歌、同伴互学、实践操作、家园合作、图示视频展示等多种学习方式,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和巩固整理经验和习惯。④借助环境上的经验共享和步骤呈现,促进幼儿对整理的认识和方法的获得。
(3)整理后:在后期的维护跟进上,也可以通过自我检验、同伴互促、家园携手、值日生制度、教师抽查等方式进行延伸跟进,巩固习惯。
1.整理课程来源于对幼儿的生活观察,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幼儿的整理,能为自己生活的环境带来舒适和方便。教师要有发现的眼睛,观察幼儿的生活,从中捕捉有价值的资源,开展课程。幼儿在“整理”的过程中,从简单的整理,逐渐走向分类、排序、设计标签等更深一步的课程。经由课程,引导幼儿养成自主整理的习惯,让幼儿的生活更有质量。
2.整理课程需要充分的时间来保障,需要多一点仪式感。
时间上的充裕是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为了保证时间的充裕,我们要利用一整个下午实践开展班级的整理课程。先给整理课程一个仪式感,让幼儿感受到整理课程的重要和意义。当然这种时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在日常的分享交流中遇到与整理相关的话题,我们也会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弹性整理时间。总之,充裕的时间是保障。
3.整理课程落实四个关注,注重家园合作。
落实四个关注,一是关注幼儿能做什么,凡是幼儿能做的,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做,比如洗碗洗杯子,自己打包床铺等,这些都可以尝试让幼儿自己去完成。二是关注幼儿能做成什么样,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基础。比如在自己洗碗的过程中,发现饭碗没有吃干净,导致下水道堵塞等问题,再来和幼儿一起商量。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劳动课程中来,不怕脏,不怕苦。愿意为集体服务。四是关注家园合作,校园内的劳动课程是一部分,更需要在家庭中渗透。让劳动成为幼儿的一种习惯。
针对半月一次的户外(园内)植物资源的观察课程,我们充分利用幼儿来园、散步、户外活动、离园等时间段让他们对园内植物开展持续的多次观察,制作动态的植物胸牌。慢慢从教师带领幼儿每日观察植物的变化,到幼儿主动观察、记录,制作动态的植物胸牌。
园内植物,作为一直存在于幼儿生活中的自然资源,有什么价值和发展点呢?我们对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找到了可能的发展点:(1)观察力: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2)探究力:通过观察课程的展开,幼儿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3)好奇心: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心;(4)表征能力:幼儿喜欢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能够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
?
1.让幼儿与自然资源发生互动,让学习多一些可能。
我们要让自然植物资源变成课程资源,对应的活动是:把幼儿带进现场,捕捉他们在现场发生的关键信息,他们在聊什么?他们在说什么?他们在关注什么?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比如在“有趣的叶子”主题中,幼儿发现地上有各种各样的树叶,讨论起来。有的关注树叶本身:“我发现树叶上有线,想知道是什么线”(树叶的构成),“树叶一半是不绿的,一半是绿的”(树叶的颜色);有的关注树叶和树叶的不同:“我的叶子很小很小,别人的都是大的”(树叶的大小不一样);还有小朋友关注树叶的味道等。这些现场的宝贵信息也为我们后期的课程开展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2.把自己或者小组观察的植物信息进行分享交流,同时尝试记录。
根据幼儿的兴趣或者信息进行植物认领,进行二次观察或者亲子观察拓展。每个学期初,我们都会进行植物认领活动,幼儿会对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进行深入的调研,并以半个月为周期对认领植物进行多次持续观察。鼓励幼儿在生活中悉心观察、体验,观察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等。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和发现。并把自己的发现通过专项的交流与同伴进行分享,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记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在八角金盘的植物观察活动中,幼儿在直接感知、仔细观察、认真对比后发现八角金盘的特点:锯齿叶形,有7~9个叶片,并愿意表征其特点。小米说:“叶子长得很像我们的手掌,叶子的角就和我们的手指一样。”六六说:“像围兜。”贝贝说:“像皇冠。”Woody说:“像下雨天我们撑的小伞,给我们挡雨。”天天说:“像旅游的时候戴的帽子。”灏灏说:“还像狮子的鬃毛。”幼儿的绘画表征能力大大提升了。
3.把表征的信息进行“挂牌”,并就其中新产生的问题或者话题进行课程延伸。
植物动态的胸牌是植物观察课程的显性成果,是幼儿对植物观察信息经验的汇总和展示。通过这种“挂牌”的环境创设,让幼儿的成长看得见。
1.要有发现的眼睛——敏锐。
植物资源的观察课程其核心在于幼儿对身边植物的关注和观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阶段对植物观察的信息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求全的,而是根据幼儿当时对植物资源的认知水平以及现场观察的敏感度等来决定的,观察课程的关键在于幼儿对植物资源探索的热情延续以及相关能力的逐步发展。在植物观察课程推进中,教师一定要有发现的眼睛,面对幼儿身上的资源,如果没有把握时机加以关注,就不可能引发他们学习的可能。比如散步时候发现的小松果引发了幼儿对果子的兴趣和关注,而后引发了对八角金盘果子的关注,对梧桐果的关注,而后生发了一系列关于春天的种子的观察课程。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要有课程的远见——专业。
我们要从课程的角度意识到,幼儿园户外存在的一草一木一花对幼儿经验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幼儿有没有机会跟它们发生深度的互动关系。教师要有这样的课程敏感度和意识,让幼儿和植物之间发生深度多频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和特质,感受自然的美好。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去关注身边的植物,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3.要享受和孩子一起感知和探究的过程——爱。
在观察课程中,教师一定要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和幼儿一起用发现的眼光、探究的方式来感知我们这个鲜活有趣的世界。教师自己要享受这个探究的过程,感受到过程中的有趣,并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而后再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和他们一起发现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探索,鼓励他们用独一无二的表述方式去记录。我们在旁边轻声说:你看……在凝神的过程中他们终将明白,探索永不停息……
幼儿的日常生活是课程内容的来源,是幼儿的学习资源。社区资源体验课程最大的价值在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空间,引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关注和兴趣。在资源地图研究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以观察为基础,预设在前,深入理解《指南》,依据《指南》分析在这些资源中有可能引发出的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析资源的价值,预设幼儿的发展。现将具体价值和发展点梳理如下:
?
1.围绕体验的资源点,在体验前要组织多元化的经验调查。
围绕一个资源点,在体验前,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经验调查,如分享交流、绘画表征、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等。形式的多元既能够满足同龄幼儿的个体差异,又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既能够了解个体情况,又能够兼顾集体经验。追根究底,做调查的目的有两个方面:(1)幼儿对资源点已经了解了哪些?(2)在整个的调查当中幼儿所反映出来的,还想了解什么或者做什么?简单来说,一方面是了解他们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洞悉他们的需求,即兴趣。
2.通过前期的调研和交流,学会让幼儿做体验计划。
你最想去做什么?你想了解什么?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体验计划(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给自己定的什么任务,都是个性化的。比如在新龙生态园的体验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准备了一个旅行杖和任务卡,提前和其他幼儿交流并明确任务,找自己喜欢的自然宝藏。
3.让幼儿带着自己的体验计划去现场深度体验。
让幼儿学会借助一些工具,去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把在现场体验到的信息及时地记录下来,整理出来。
4.体验结束后,及时地组织幼儿就自己的体验过程以及收获,进行分享交流。
重点关注的是体验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幼儿在现场是如何去体验的,有何新发现。聚焦:一是计划完成得怎么样?二是为了完成这个计划,你在现场是怎么做的?三是有何发现或者问题?比如在新龙生态园,小班幼儿发现了很多蒲公英,分享交流后,他们一起总结了蒲公英的特点:可以吹,蒲公英上面是圆圆的,叶子是绿色的,叶子的边缘像牙齿一样,还可以做成药。
?
5.就幼儿分享交流中共同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后续课程活动的设计与跟进。
比如在新龙生态园之蒲公英主题中,现场分享后,考虑幼儿对蒲公英还存在什么问题。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充分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鼓励家园共育。我们设计了《我还想知道的蒲公英》调查表,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经验。同步在区域投放绘本《蒲公英的旅行》,通过不同形式的分享,让幼儿感受、欣赏各种不同形式中的蒲公英,并开展相关美术活动等。
我还想知道的蒲公英
1.多次互动,循序推进。
社区体验课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幼儿与体验场一次次互动中不断丰实、完善的。为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多次把幼儿带进场域,不断跟进观察幼儿的问题、发现,进而给予适时、适宜的支持,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资源地图活起来。同时选择的社区体验点一定是大部分幼儿熟悉的,如果不熟悉,建议借助家庭资源进行前期的接触。比如在进行江南环球港的社区资源体验活动前,就邀请家长带幼儿一起去环球港进行熟悉,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是各种游乐、购物还是建筑等。
2.充分预设,丰富经验。
教师要对资源点行走的路线、蕴含的信息以及存在的价值进行前期的调查和分析。行走路线怎么走更科学合理,哪些地方存在有价值的资源,它可能会给幼儿带来哪些发展,对照《指南》去分析资源点可能会给幼儿带来哪些体验的价值。比如在对常州博物馆这个资源进行踩点和价值分析后,教师就预设了包括常州建筑、常州交通、常州标志建筑、常州名俗等几方面可能开展的内容。
3.家园携手,拓展经验。
家长不仅是课程的评价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我们要引导家长拓展幼儿的经验。在常州标志性建筑的调查过程中,班级的家长有的带幼儿实地参观,有的带着幼儿通过网络了解标志性建筑的信息等。家长可以解放老师的双手和双脚,给幼儿的学习插上翅膀,给他们多次体验、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4.多元组织,立体开展。
在组织方式上,以往更多依托集体教学的方式,但是在社区资源体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更多是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让幼儿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进行探索、发现、表征等,倾向于通过小组活动、个体跟进、区域拓展等来满足幼儿个性化的需求。
借助“三个一”微课程建设,教师进一步深化了对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解,提升了对课程资源的敏感性以及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同步梳理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突破对课程资源地图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课程观、儿童观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幼儿的学习场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自主性增强,自信心萌发。